学前教育观

2022-07-22 08:24:31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学前教育观》,欢迎阅读!
教育观,学前
学前教育观:

如何看待、对待学前教育目标、学前教育任务、学前教育内容、学前教育途径、学前教育手段、学前教育方法等观点的总和。

第一节 学前教育的价值

一、学前教育对于人的发展的价值

(一)学前教育对于人的社会性、人格品质发展的重要性

6岁前是人的行为习惯、情感、态度、性格雏形等基本形成的时期 这一时期儿童的发展状况具有持续性影响,其影响并决定着儿童日后社会性、人格

的发展方向、性质和水平。

儿童社会性、人格的健康发展需要成人提供良好、适宜的教育环境。 高质量的学前教育对于儿童社会性、人格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关研究结果表明:学前期适宜的社会教育能够有力地促进儿童社会交往能力、

爱心、责任感、自控力、自信心和合作精神等社会性、人格品质的发展。 (二)学前教育对于人的认知发展的重要性 研究表明,婴幼儿具有巨大的学习潜力

3个月大的婴儿便能进行多种学习活动;

1岁婴儿能学会辨认物体的数量、大小、形状、颜色、和方位。 学前期还是个体心理多方面发展的关键期。

二、学前教育对于教育事业、家庭和社会的价值 (一)学前教育对于教育事业发展的价值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6年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报告中明确指出:受过幼儿

育的孩子与没有受过这一教育的孩子相比,往往更能顺利入学过早辍学的可能性也少得多学前教育的不足或缺乏这种教育,均可严重地影响终身教育的顺利进行 孩子能否健康地成长和发展已成为决定家庭生活是否和谐幸福、影响家庭生活质量的一

个关键性因素。

第二节 学前教育的目标 一、我国的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是指一个国家、民族通过教育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它是国家对培

养人才的质量和规格的总体要求。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我国的教育目的是: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

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我国幼儿教育的目标 (一)幼儿教育的目标

我国幼儿教育的目标是幼儿实施体、智、德、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

我国幼儿园保育和教育的主要目标

1.初步了解并遵守共同生活所必需的规则,体验并认识人与人相互关爱与协作的重要和快乐。

2.初步形成文明卫生的生活态度和习惯,独立自信地做力所能及的事,有初步的责任


感。

3.积极活动,增强体质,提高运动能力和行动的安全性。

4.亲近自然,接触社会,初步了解人与环境的依存关系,有认识和探索的兴趣。 5.初步接触多元文化,能发现和感受生活中的美,萌发审美情趣。

6.积极地尝试运用语言及其他非语言方式表达和表现生活,具有一定的想象力和创造性。

(二)制订幼儿教育目标的依据 1教育目的

幼儿教育目标是根据教育目的并结合幼儿教育的性质和任务提出来的。 2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可能性

幼儿的发展是有一定年龄特征和规律的,是一个按照一定顺序、不断地从低级到高级发展的过程。

(三)幼儿教师是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保证

首先必须正确、清楚、全面地理解和把握幼儿园的教育目标的内涵,并将这种外在

教育目标转化为内在的正确的教育观念,并用以指导自己的行动。 其次,教师必须掌握将教育目标转化为幼儿发展的技术。 最后,教育过程中,教师要依据幼儿的实际水平,选择相适应的教育目标、教育模式、

教育内容、活动方式、组织形式、指导方法等,去促进幼儿的发展。

第三节 科学学前教育观的树立 一、热爱儿童

热爱每一个儿童 关心、爱护儿童

对儿童的爱要讲理智,而不应溺爱

二、尊重儿童 信任儿童

尊重儿童的隐私

鼓励儿童,帮助儿童建立自信心 保护儿童的自尊心 杜绝体罚儿童

三、全面教育儿

学前儿童体、智、德、美诸方面的教育是互相渗透、有机结合的,彼此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



四、寓教于活动之中

教师要为儿童提供操作活动的机会 教师要为儿童提供游戏活动的机会 教师要为儿童提供教学活动的机会 教师要为儿童提供劳动活动的机会

教师要为儿童提供观察、散步、娱乐等方面活动的机会,使儿童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


五、教育要儿童化 内容的选择

教育内容是教育的重要中介要素,直接制约着儿童所受到的影响的性质、内容和发展方

向。

方法的运用

六、多种教育形式结合 集体活动 小组活动 个人活动

七、因儿童而施教

根据每个儿童的具体情况,施与教育,扬长补短,发展儿童的兴趣爱好,促进儿童的个性更好地成长。



八、争取家庭配合

教师要向家长宣传学前教育法规的精神,使家长能正确地理解学前教育 教师要利用儿童入所入园的时间,及时与家长沟通。

教师要教给家长一些卫生保健知识,使家长能帮助孩子形成正确的卫生习惯。 教师要教给家长一些教育知识,使家长能掌握教育孩子的主动权。 教师要帮助家长解决面临的疑难杂症。

教师要组织家长一起开展活动,使家长增强教育孩子的责任感和义务感。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9df0c846be1e650e52ea99fc.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