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当前我国利率政策的调控效应分析》,欢迎阅读!
当前我国利率政策的调控效应分析
利率反映了资金的收益和持有资金的机会成本,它同时也是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工具,服务于宏观调控的政策目标。为扩大内需、增加就业机会、减轻亚洲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保持国民经挤的增长速度,人民银行先后六次下调存贷款利率,同时合并了存款准备金和备付金存款两个帐户,降低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和准备金利率。利率调整能起到多大作用,是否达到了预期效应呢?就此问题,笔者从作用、对象人手探讨利率政策的调控效应。 中国;利率政策;调控效应
1利率调整对居民的效应
1.1 利率调整与居民的消费行为
利率降低能够刺激消费需求的扩张和消费结构的升级。居民扩大消费将有助于转变当前我国总体需求“ 疲软 ”的状况,刺激生产,加建国民经挤增长,扩大就业。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1995--1998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扣除物价因素)分别为:10.4% 、12.5%、10.2% 、9.7% ,其下滑的趋势并未被抑制,表现出消费需求的利率弹性较低,甚至为负的状况。
究其原因,首先,先入后出的传统消费观念的影响。国企改革中下岗职工收入水平下降,全国居民收入增长放慢等因素都延缓了消费的增长。先积累后消费的思维模式,更使住房、汽车等高档消费品难以成为我国低收入居民的消费热点。利率的微调是难以撼动传统观念的;其次,银行消费信贷、住宅信贷因手续繁琐、“门槛”过高而启动不力.在银行全部贷款中所占比重不到1% ,远远落后于美国18%的水平。因而,造成耐用消费品对利率变动的敏感性较低,降低利率难以启动消费;第三,消费产品开发滞后.结构升级不力,尤其对我国农村近1O亿人口的消费市场开发不足。在此情况下,下调利率、分流资金来刺激消费增长,无疑是行不通的;第四,居民理性的消费预期。近几年不断降低的物价水平形成了居民良好的心理预期,与1988年的“抢购风”形成对照,他们更倾向于高收益的投资而非消费。同时,由于社会保险体系尚不健全,居民预防性预期增强,消费心态更趋理性。由此,利率调低未能使储蓄资金流向消费。
1.2 利率调整与居民的储蓄、投资行为
取消保值储蓄和调低利率从理论上讲对居民的储蓄和投资行为会产生较大的影响。储蓄方面,利率下降导致以赢利为目的的存款收益随之降低,储蓄总量会减少;低利率水平上居民的流动性偏好会增强,定期存款比重大幅下降,活期存款比重相对上升,造成储蓄结构的高流动性特点。储蓄的减少部分会转向投资领域,促进投资规模的扩大、投资方式的多元化。
从1995— 1998年我国居民储蓄存款对比中显示出降低利率的确抑制了居民储蓄的增长速度,但储蓄总量却在不断攀升,四年间增长了80%。储蓄总量在利率下调之后不减反增的现象,成因很多。首先,近几年居民收入的增长推动了储蓄的增加;第二,名义利率的降幅低于通胀率的降幅,实际利率是不断上升的。三年来居民存款实际收益的大幅度增加,必然使储蓄额上升;第三,居民储蓄目的非赢利性。据人行于1998年进行的第26次城乡居民储蓄问卷调查统计,排在前五位的储蓄动机依次是:正常生活零用(24.2%)、子女教育费(13.7%)、买房或建房(12.7%)、买高档消费品(7.9%)、养老(7.4%)。赢利动机较小, 因而利率降低对储蓄影响也
小;第四,其他投资渠道中股市风险太大,国债、基金等低风险高收益投资渠道又不畅,金融衍生市场规模小,所以储蓄仍是居民消费剩余的最终选择。由此.储蓄对利率调整杠杆的反映迟钝,调控效率低。
2利率调整对企业的效应
利率下调从不同方面对企业有利。贷款利率的下调降低了贷款的使用成本,减轻了企业的利息负担.提供了宽松的借款环境,有利于加速微观层次的资金周转,促进企业发展和效益的提高。储蓄利率的降低,也为企业向居民直接融资,降低资产负债率以及企业股份制改造创造了条件。宽松的融资环境、较低的融资成本,对我国国企改革,产品结构的调整大有裨益。然而,降息并未给企业经济效益带来多大改善。降息三次的1998年全国工业企业实际利润下降17%.国有企业较1997年多亏21.9%。企业负担过重并非利率过重造成的。而完全是企业高负债率的结果,与粗放型生产模式软约束下企业投资扩张、不重视投资效益等因素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企业经济效益与利率政策相关度较低,降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企业体制的改革才是关键之所在。
3利率调整对金融机构、证券市场的效应
3.1调整与金融机构
综合利率的下调对金融机构的运营影响颇大.短期内可能带来利益损失,长期来看对金融机构的发展却是有利的。存款利率的降低、新增、到期存款向短期存款流动,使银行资金的结构流动性增加,准备金、备付金增加,对银行的经营不利,然而,这却降低了银行的融资成本,有利于银行资金的扩张。备付金利率的下降,促使上存人行的资金转向风险较大的贷款和投资,减少了金融机构在人行的套利行为.但同时也加大了金融机构的风险程度。再贷款率、再贴现率的下调.金融机构以人行借款的成本随之降低,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信贷的扩张。贷款利率下调的范围和幅度大于存款利率,存贷款利差缩小,为维持一定的利润水平,金融机构必将强化内部管理.降低经营费用,势必有利于我国金融机构的健康发展。
3.2利率调整与证券市场
利率下调使储蓄资金分流,居民对国债、债券、基金等高赢利证券的需求能很好地促进金融证券市场的发展,有利于金融创新和多元化发展。消费低迷、投资渠道较少,下调利率使大量资金在赢利效应推动下汇集股市,拉动大盘,强有力地推动股市的发展;但另一方面,社会资金的同向流动,又会加剧资本市场的震荡,增加金融泡沫和风险。
4利率调整对我国经济增长的效应
依据凯恩斯的理论,在非充分就业前提下,利率变动对国民经济增长的作用较为显著。利率降低.一方面,货币供应量增加,资金使用成本降低,预期收益率相对上升,固定资本投资规模扩大,另一方面.会增加居民的消费。根据乘数原理:设国民收入增量为△Y,投资增量为△I,消费增量为△C,b表示边际消费倾向.它界于0和1之间:
YK(IC) (1)
K
1
1 (2) 1b
在△I与△C增加时,国民收入△Y将成倍增长。可是,现实情况却不尽人意,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由1996年的18.2%下降到1997年的l0.1% ,国民经济增长也在下滑。事实证明,利率变动对国民经济增长的拉动不力。用“效应时滞”已不能简单地解释,主要原因在于我国特殊国情下利率政策传导机制的缺陷。
(1)人行— —商业银行—— 企业的传导机制。虽然人行通过降低综合利率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商业银行的信贷能力,但由于旧体制预算软约束、政策性贷款、自我约束差异所造成的高达35%的不良资产率, 以及上存、非信贷占用资金等非正常因素的存在,实际信贷总量扩张并不大。此外,由于金融市场信用状况恶化,不良贷款增加,商业银行普遍存在“慎贷” 、“惜贷” 现象。商业银行向企业的传导过程受阻,信贷资金“囤积在商业银行,1998年贷款余额比1996年递增41% ,没有起到拉动经济的作用。(2)人行— —企业的传导机制。人行降低利率,增加了企业可用资金的规模,降低了使用成本,但在需求“疲软 ”的宏观环境下,企业新产品开发不力,产品销售不畅,价格竞争激烈,预期收益率依然低于利率,企业投资缺乏热情:经济增长趋缓。(3)人行—— 居民的传导机制。由于前文论述的原因,居民消费对低率变动反应迟钝,消费市场平淡,而且边际消费倾向的下降又导致乘数的减少,推动经济增长的乘数效应减小。
综上所述,我国特有的国情,决定了我国利率政策的运作缺乏微观的基础,虽然利率对居民的储蓄、投资行为、企业、金融市场的发展等方面有一定影响,但利率变动对居民消费行为、企业效益指标、国民经济增长速度等经济变量调控力度较弱。因此,在我国当前的环境下利率政策的调控效应并不明显,应与财政政策和其他货币政策配合使用。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9de9f32758fb770bf78a55a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