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是

2022-04-28 07:00:17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陶渊明是》,欢迎阅读!
陶渊明
历史的回顾中,陶渊明真可谓是大隐士,而他的这种不求仕途,归隐田居的观念,使得在他死后很长一段时间里,在那个一个个劲地追求功名,绞尽脑汁地想办法升迁的年代里,他是不被广泛地接受。然而随着之间的推移,他的思想开始流传,被世人赞赏。“淡泊”二字可以轻巧地从口中说出,可当真地要做时却发现难以成功。只因这世间的诱惑无数,人在这尘世之中何以轻松放下心中的欲望?放不下欲又何以言“淡泊”?于是才有了苏东坡"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去之为高。饥则扣门而乞食;饱则鸡黍以迎客。古今贤之,贵其真也。”这样的评价;才会让鲁迅说,“陶潜正因为并非‘浑身是‘静穆’,所以他伟大”;林语堂感慨到,“陶渊明是整个中国文学传统上最和谐最完美的人物,他的生活方式和风格是简朴的,令人敬畏,使那些聪明与谙于世故的人自惭形秽”

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千百年来的大背景下,学而优则仕一直被读书人认为是唯一出路,而作为他们中的一员,又出身于没落的仕宦家庭,接受着儒家思想,使陶渊明在少年时也曾有 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的大志,留下了“心知去不归,且有后世名。“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等金刚怒目式的诗句,希望建功立业,能有一番作为,但在出仕以后,他却因仕途与自己的意愿相违而归隐多次,最后也因为 “不为五斗米而折腰”当官八十余天后辞官回家。在官场中的一番经历,使他穿过迷雾看到了官场的黑暗,并逐渐开始对仕途感到失望,对当时的社会感到失望,于是在他外祖父的影响下,思想中融入了道家思想,使得心中的“爱丘山”压过了“逸四海”,开始向往自然,追求内心的自由自在,不愿与当政者同流合污,而选择了一条归园田的道路,更是写下了《归去来兮辞》,以此当作告白书,并以此来消除心中不时掠过的踌躇与不安,表达了自己追求自然,顺应天命,要在自然中寻找自由与快乐、感受生命的意义。从此他彻底地回到田园之中,生活虽然贫苦,但他却可安贫乐道。从仕途之中退出,转身回到了自己所盼望的田园生活之中,少了官场的困扰,自己的思考得以平静,使得他在自己的诗上赋予了鲜活的自然气息,处处显现出对田园生活的真实写照,以及他此时对于人生的解读。在这样的祥和环境下他内心中的“静穆”“悠然”的一面开始显露出来,而他对与儒、道两家取舍调和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自然”哲学更使得他似乎在自然与哲理之间打开了一条通道,更是在生活的困苦与对自然的向往之间达到了一种平衡,使他得以将年轻时内心中对事业的渴望,对英雄的赞美都在这恬静的田园生活中被冲淡,于是才有了陶渊明归隐后笔下“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惬意感觉,也理解了一种可以说是自在的生活,而不再是违心地去“以心为形役”,提出了归化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观点。离开了官场他逐渐地将自己释放,更加融入到田园中,追求自己精神上的快乐,也就有了《桃花源记》中的“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场景。表达了陶渊明对那种没有剥削、 没有战争,人人生活


平等、幸福的理想社会的向往和憧憬,对美好未来的追求。他的诗也因田园生活上升到了美学境界。

人贵真,诗亦贵真,诗由心生,他的田园生活与道家思想让他的诗体现着自然和谐,使得平凡的农村生活景象在他的笔下也显示出了一种悠长、飘逸的美,这也成为了陶渊明的诗具有经久不衰的魅力主要原因。

陶渊明是淡泊名利,不愿为官运而与当权者同流合污;他是有骨气的,不为那五斗米而折腰;他是安贫乐道,在困苦的田园生活中自得其乐,陶渊明的精神境界是极高的,因为在他的心中已无欲,他的心境已自然平静。在这不能分辨的浊世中,岿然不动。

像陶渊明这样的人,试问这世间能出现几个?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9dd0ce145a8102d276a22fd8.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