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一年级春节手抄报内容》,欢迎阅读!
一年级春节手抄报内容
春节是中国民间最隆重盛大的传统节日,其历史悠久,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年祭祀演变而来,在传承发展中承载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下面给大家分享春节手抄报的内容,欢迎借鉴!
春节由来
说法一:春节源于年兽。据传说,古时候有一头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兽长期居住于深海,每年只有除夕夜才会爬上岸来,吞食牲畜,伤人性命,因此,村里的人一旦到了除夕夜,几乎全部上山避难,由于山高险峻,年兽上不去高山。一次,有一位老婆婆因腿脚不方便,没有来得及上山,这时凶猛的年兽来到,张开血口,直扑老婆婆,突然出来一位道士,点燃一串包有红纸的火药,直接仍在年兽身上,年兽接触火光后,浑身哆嗦,怪叫一声后逃入海里,再也没了动静。第二天清早(大年初一),人们陆续返回,得知此消息后,从此家家放鞭炮、点红蜡烛,贴对联,年兽自此再也不敢作怪了,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随着年兽一说越传越远,春节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说法二:春节源于虞舜。在公元前2174年,上虞上浦境内有个镜山的地方,名叫姚丘,这里住着夫妻俩人。男主人因为眼疾被人称为瞽叟,妻子名叫握登,一天晚上,握登梦见自己身上被彩虹萦绕,醒后找到当地算命先生,算了一卦,先生告诉握登,此乃大吉之照,握登被说的心里乐开了花,此时的握登已有五个月的身孕,待到孩子出生时,夫妻两发现这个孩子竟然是双瞳,故取名重华。而虞舜出生的日子正好是除夕夜,小名则赐予除夕。随着虞舜长大,本身的才华与能力表现的格外出众,于是尧禅让帝位于虞舜,舜便将自己出生的那天定为年,第二天定为新的一年,从此被后人所沿袭至今。
春节的习俗
首先我们要介绍的春节习俗是贴对联。对联有一个十分美好的名字叫”年红”,在新年之际的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买对联,对联上写着喜庆的诗词。将对联贴在门上,象征着这一年红红火火,团团圆圆。
并且家家户户还会买一些福字,将这些福字贴在家中各处,以及车上,象征着幸福吉祥。贴对联在春节是家家户户都会做的事,但学长接下来要介绍的习俗,流传至今,或许大家并不是很了解的。
烧炮竹,在春节期间,家家户户都会放鞭炮,这个习俗我们耳熟能详。但是在古代的春节,放鞭炮是有固定时间的,当除夕夜十二点钟的时候,家家户户都会敞开门户,将鞭炮点燃。在鞭炮声中,家家户户都迎接新的一年。
而到我们今天,放鞭炮的时间不是那么固定了,在春节的那几天,我们随时都会听到鞭炮声,几乎很少有人知道,放鞭炮的时间是在除夕夜的十二点。 说完了贴对联,放鞭炮,接下来我们要说的春节习俗便很少有人知道了。这个传统的春节习俗叫做祭灶,家中的老一辈人或许知道这个习俗,但是放在信息发展迅速的现代,便极少有人知道这个习俗了。
家家户户将厨房的灶台清扫干净,排放酒,肉,糖等物品,再烧香祭拜。灶神象征着全家食物的出处,祭灶代表着古代的中国人对新的一年年年有余的美好祝愿。放在现在 ,在年前,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大扫除,并将厨房清扫干净,但是并不会去祭灶。
接下来我们要说的传统春节习俗叫做拜岁,拜岁这一习俗在中国的内地不太盛行,但是在沿海的广东地区,拜岁依旧盛行。拜岁指的是在新年的'第一天,迎接新的一年。家中的每一个人都要祭拜岁神,预示着新的一年幸福团圆。
最后我们要说的这个春节习俗,住在城市的人或许一点儿也不了解,但是住在农村的人却是耳熟能详。
这个传统的春节习俗叫做年例,年例的主要内容是敬神,游神以及祭祀。在农村,这是一个非常热闹的活动。
人们在土地庙的周围举行仪式,游行,祭拜祖先,感恩祈福。这一活动在春节是非常重要的,家家户户都细心准备,祈祷新的一年能够幸福团圆。
春节习俗之扫尘——民谚说: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北方叫扫房,南方叫掸尘。室内屋外,房间屋后,彻底进行打扫、衣被用具、洗刷一新,干干净净地迎新春。
春节习俗之门画——据《山海经》载称:唐太宗李世民生病时,梦里常听到鬼哭神嚎之声,以至夜不成眠。这时,大将秦叔宝、尉迟恭二人自告奋勇,全身披挂地站立宫门两侧,结果宫中果然平安无事,李世民认为两位大将太辛苦了,心中过意不去,遂命画工将他俩人的威武形象绘之在宫门上,称为“门神”。东汉蔡邕《独断》记载,汉代民间已有门上贴“神荼”、“郁垒”神像,到宋代演变为木板年画。后来,民间争相仿效,几经演变,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便是现在的年画了。中国现存最早的年画是宋版《隋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图》。
春节习俗之春联——是从两千多年前战国时期的“桃梗”演变而来的。《淮南子》上说,桃符(即桃梗)是桃木刻成的。上面刻着灭降福的咒语,一年一换。五代后蜀皇帝孟昶在过春节时心血来潮,令人将桃树削片,他提笔在上面题写了联句:“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这就是中国最早的春联了。至于春联这一名称的正式诞生,则在明朝。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建都金陵后,曾在除夕时下旨:“公
卿士庶之家,须写春联一副,以缀新年”。以后,春联得以推广,沿袭至今过年时,各家各户都要贴春联。
爆竹——春节燃放爆竹之俗始于汉代。据南梁人宗懔撰写的《荆梦岁时记》记载:“正月一日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从辟山妖恶鬼。”古时放爆竹,是用竹子放进火内燃烧,由于竹内空气受热膨胀,便发出“噼噼啪啪”的响声,以此避邪驱鬼,祈盼来年吉祥幸福。到了唐宋以后,发时了用火药制成的鞭炮。
春节习俗之拜年——据明朝陆容《菽园杂记》记载,拜年习俗最早行于明朝京都。朝官往来,不管认识与否都要互拜,百姓则各拜亲友。清代时兴在春节时送“拜盒”,即将贺年帖放在精致美观的饰盒里送给亲友,以示庄重。今日中国民间,“拜年”已成为一种传统习俗,至亲爱友和同事们,走家串户、登门拜年,互致问候。
春节习俗之压岁钱——过年给孩子一些压岁钱是中国的传统民俗。压岁钱饱含着长辈对晚辈的祈福求安。在中国,关于压岁钱的来由,民间曾有一些流传甚广的故事,比如说古时候有一个身黑手白的妖精,名字叫“祟”,每年除夕出来祸害小孩。于是人们就点亮灯火通宵不睡,并把铜钱放在孩子枕边以避邪,这就是“守祟”“压祟”,后来也称为“守岁”“压岁”。但这些传说于史无据,不足为凭。压岁钱的习俗真正始于何时众说纷纭。
古时文人雅士则流行互送拜年钻。拜年钻就是如今的贺年片,是由古代的名片演变而成。据清代赵翼考证,西汉时没有纸,削竹木为刺,上书名姓,叫“名刺”。后来还用大红绒线在织锦上绣字为“名片”。东汉后用纸代木,叫做“名纸”。六朝时简称为“名”,唐代叫“门状”。宋代还别称“手刺”、“门刺”。明清时曾叫做“寸褚”、“红单”。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9da16123a5c30c22590102020740be1e650eccb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