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作伴访蛰庐

2023-04-09 19:33:12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深秋作伴访蛰庐》,欢迎阅读!
作伴,深秋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深秋作伴访蛰庐

作者:马承钧

来源:《牡丹》2014年第04

马承钧,长期从事新闻采编工作。现任《宁波帮》总编辑、《文汇报》专栏作家。先后出版有诗集《百年梦圆》、《时空之约》,杂文随笔集《俯仰之间》《史海随笔》《走进荔浦》等。2009年、2010年连续两届荣膺北京杂文奖一等奖。

铁门镇在洛阳西45公里处,这里地处要津,章太炎誉其当关洛孔道。这里的千唐志斋是著名爱国民主人士、辛亥革命元老张钫将军故居,又是我国唯一墓志铭博物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如今也成为张钫纪念馆。

张钫,字伯英,1886年生于新安县铁门镇,1911年他以陕西靖国军副总司令身份参与策划并打响被誉为辛亥革命 第二枪的西安起义。后历任陆军上将、河南省政府主席等职。1949年,张钫先生基于民族大义毅然在四川率部起义。新中国成立后任全国政协委员和中国历史物馆副馆长,19665月在京病逝。

蛰庐大门上黑底黄字千唐志斋四字大气隽永,为启功先生题额。进得园内,是一片古朴雅致、结构严谨、颇具中原特色的民国建筑群。洛阳作家孙建邦说,1921年秋张钫丁忧归,在自家花园建起一栋石屋,用作书房,名听香读画之室,两侧镌刻谁非过客、花是主八字。后康有为途经洛阳,应张钫之邀逗留数日,为其题写蛰庐二字和一对楹联:凡泥欲封紫气犹存关令尹;凿坏(坯)可乐霸亭谁识故将军,深刻的人生哲理呼之欲出。 张伯英毕生酷爱金石字画,与于右任、章炳麟、康有为等名士过从甚密。黄河南岸的邙山是古代最集中的墓葬区,有生在苏杭,葬在北邙之说。上世纪初修建陇海铁路时无数墓葬被挖,大批墓志散落铁路沿线。为妥善保管这批文物珍宝,张坊广泛搜罗并运回故里,在蛰庐西隅建起十五孔窑洞和三个天井,将所收上千志石一一镶嵌墙壁之上,工程之浩大可想而知了! 墓志铭是存放于墓前记载逝者简略传记的石刻,每一块墓志铭就是一份浓缩的个人档案。洛阳师院教授徐正之先生说,这里原有藏石1578件,现存1413件,其中唐志1185件,北魏、西晋、五代以及宋、元、明、清志石数百件,因大部为唐代碑刻,故名千唐志斋。内容涉及皇亲国戚、大小官吏和僧尼道士、宫娥彩女等各色人物,为研究唐代社会历史提供了珍贵资料。因兼备证史、补史、纠史功能,被史学界称为石刻唐书

我等沿窑洞走廊鱼贯而入,但见走廊、廊柱、天井和一个个窑洞内外墙壁镶满一方方墓志铭,真是蔚为大观,对于精研历史、书法和民俗的专家而言,这里真不失为认识中国历史人文的一个资料宝库。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墙角有块武则天时名相狄仁杰撰写的《袁公瑜墓志铭》,相传此乃狄公存世的唯一手迹。据说狄氏后裔视此碑为至宝,制成拓片带回珍藏。廊柱上还有一块外国人墓志铭,墓主为韩中郎将,应该来自今天的朝鲜半岛。唐时中郎将官级四品,一个老外能当上中郎将入乡随俗地拥有墓志铭,唐代对外开放程度可见一斑!

大批志铭外,蛰庐还陈列许多书画刻石,令人趋之若鹜。见众人围着一幅竹画石刻啧啧赞叹,走近一看,乃是大名鼎鼎的郑板桥风雨阴晴竹姿四态屏。每幅均有竹、石和诗作,称得上是郑燮的传世精品。导游说,张钫早年花重金从江南购得原件,请人镌于石碑,可惜原件已不知踪影。清末著名书法家兼金石家邵瑛的一幅狂草石刻也让人心仪,书云:林下风霜少,天边雨露多。晓云飞彩凤,秋水浴金鹅。手迹风骨秀朗刚柔相济,令人叫绝。

又见一块立于民国十六年镌有冯玉祥施政纲领的石刻,云:我们一定要把贪官污吏、土豪劣绅扫除净尽,我们誓为人民建设极清廉的政府,我们为人民除水患、兴水利、修道路、种树木及种种有益的事。我们一定要使人人有受教育、读书识字的机会。我们训练军队的标准是为人民谋利益,我们军队是人民的武力。读着这样的文字,不由心头发热、亲切有加。 蛰庐东北角一个静谧的小院里,黑色大理石上镌刻着张钫之墓 1886—1966”字样,金色的字迹在秋阳下熠熠发光。想起戎马一生的张钫曾被毛泽东称为中原老军事,而这片千唐志斋当是张伯英流芳千古的杰作了。在蛰庐,我们感叹历史的深邃,也收获无限的感动,一首小诗涌出心田:

霜降时节访蛰庐,千方志石镌唐书。 辛亥元老今安在,满园秋色颂石屋! 责任编辑 王小朋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9d9b059d76232f60ddccda38376baf1ffd4fe3ee.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