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古典诗词中的忧患意识》,欢迎阅读!
古典诗词中的忧患意识
从《诗经》开始,中国古典诗词中就流贯着一种深沉的忧患意识。忧患意识对于一个国家、民族,一个人都是非常重要的,有了忧患意识,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才能理性地认识自已,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中国古诗词中的忧患意识可以分为三类:
一、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对国家命运的关注是古诗词忧患情结中十分重要的一类,也是中华民族爱国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诗经·黍离》篇,据传说是周人东迁后一位大夫重游故都,见昔日繁华的宗庙宫室,已夷为平地,且遍种黍稷,不禁伤心落泪,吟唱成篇。《黍离》篇开创了中国古代忧患诗词的先河,后来,人们往往把亡国之痛、兴亡之感,称作“黍离之悲”。从春秋战国时期到清朝末年,我国文学史上涌现了无数爱国诗人,强烈的忧患意识激励诗人们为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而抗争,写下了众多充满忧患意识,激荡着爱国情感的不朽诗词。屈原、杜甫、张元干、岳飞、张孝祥、陆游、辛弃疾、文天祥、龚自珍、秋瑾等就是其中的代表。
二、对民生疾苦的悲悯
忧患意识的另一类重要表现是对民生疾苦的悲悯。儒家治国思想的核心价值是“民本论”所以忧患意识是一种天下意识,诗人不仅关心国家的命运,对民生之苦也多有关切,充满同情。这一类诗从内容上看,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黑暗的社会现实的怨刺和批判,二是对民生疾苦的的悲悯。二者往往表现在同一篇诗词中,密不可分。《诗经》中的《十月之交》:“日月告凶,不用其行。四国无政,不用其良。……下民之孽,匪降自天,蹲沓背憎,职竞由人。”其精神实
质是忧患意识和忧生之情。屈原曾“哀民生之多艰”,陈琳《饮马长城窟行》感叹“生男慎莫举,生女哺用脯。君不见长城下,死人骸骨相撑拄?”还有自居易、杜牧、陆游、张养浩等等。可以说,这一传统从未中断过。这其中,忧民意识最突出的是杜甫和自居易。
三、对人生苦痛的感慨
忧患诗歌的另外一类是对生存之痛的感慨。相对永恒的大自然来说,人的生命是短促的;相对于强大的政治社会来说,个体的存在是脆弱的。生存的焦虑、生命的追问是一个千古话题。从古诗十九首到元曲,对生存之痛的忧患之情随处可见。
1.怀才不遇的愤懑
怀才不遇是封建社会文人的普遍现象,现实的黑暗与诗人的理想存在着极大的反差,悲时伤世,哀叹人生多艰,就成了一种渲泄。“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李白《行路难》“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陆游《诉衷情》),这类人生忧患蕴涵的是封建社会文人们山河含恨、吴钩空握、岁月流逝、壮志空怀的忧郁、苦闷。
2.忧生之嗟
忧生之嗟重点表现为人生短暂、岁月无情的感叹。这方面的忧患意识在古典诗词中表现的内容比较复杂,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
(1)面对人生忧患的避世态度和游世态度。陶渊明在他的诗歌里边写道,“静念园林好,人间良可辞。”,他感觉到园林、田园是最好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9d56b14dbb4ae45c3b3567ec102de2bd9605de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