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花木兰形象的跨国变异研究———《木兰诗》与迪斯尼动画《花木兰》的对比》,欢迎阅读!
花木兰形象的跨国变异研究———《木兰诗》与迪斯尼动画《花木兰》的对比
作者:张丽霞
来源:《山西农经》 2017年第14期
摘要:国别文学是一种以政治地域观念“国家”为界限的文学研究,如中国文学、法国文学、美国文学等。它们都是一个个独立的文学单位,具有各自的文学传统。但是任何一个国家的文学如果只在自己的文明圈中发展,必然就会走向衰弱。因此,文学开始在世界各地进行传播与交流。顺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就出现了跨国别的文学研究。而对跨国别的文学进行研究,必然会涉及一国文学流传到他国之后所产生的变异的问题。本文就以“花木兰”为例,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比较中国花木兰形象流传到美国之后所发生的变异。
关键词:《木兰诗》;迪斯尼动画《花木兰》;跨国变异
文章编号:1004-7026(2017)14-0123-01 中国图书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1 花木兰形象之变异
“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是中国流传甚广的民间传说,最早关于花木兰的记载来自于乐府民歌《木兰诗》。在《木兰诗》中,花木兰是一个为了尽孝而替父从军的孝女。诗歌开头几句就为我们点明花木兰替父从军完全是一个无奈之举。家中的父亲年迈,上战场就意味着死亡,而家中却也没有能替代父亲上战场的人选。因为不愿看着父亲年老还要遭此横祸,无奈之下,花木兰决定“从此替爷征”。
而花木兰的形象到了美国之后却发生了巨大的变异。迪斯尼电影《花木兰》中的木兰性格独特,不似中国传统女子般知书达理,温文尔雅,反而是上蹿下跳,如一个“假小子”一般,毫无大家闺秀的样子。影片一开场,木兰就被迫装扮成淑女的样子去“相亲”,虽然样子很淑女,但还是漏洞百出,结果可想而知,木兰肯定没有被选上。她回到家后,心情郁闷,将自己内心的感受唱了出来。从歌词中可以看出,木兰一直在努力尝试着改变自己, 使自己尽量成为一个贤妻良母,但是她无法压抑自己的个性, 实在做不到知书达理。她要追寻自己的心,释放自我。而恰巧这时,匈奴入侵,皇帝紧急征兵,这就让木兰找到了实现自己价值的途径。于是,她偷走了父亲的圣旨和盔甲,女扮男装,骑上骏马,毅然离家而去。从此木兰成为一名战士,征战沙场。在我看来,木兰替父从军,表面上是出于孝心,不愿父亲受罪,但我认为更大的原因是木兰想要在战场上实现自我,证明自我,寻找个人存在的价值。
这就是中国《木兰诗》中木兰形象传播到美国发生的变异。
2 故事情节的变异
《木兰诗》将文章的很大篇幅都放在木兰出征前的准备工作和木兰凯旋之后还乡的情景上,而对木兰从军打仗的过程只用了三句话描写,这三句话极其简单地介绍了木兰十年的从军生涯。至于木兰在军中的表现怎么样,有没有立功,有没有证明自己的能力,我们无从得知。
但是迪斯尼影片《花木兰》,却将《木兰诗》中大篇幅描写的内容省略,将省略的部分大肆放大,将木兰的军中生活作为影片的重中之重。影片将木兰如何与男子相处,如何想办法使自己不暴露,如何接受训练并一步步被重用,如何打败匈奴,如何获得军功等都展现得非常详细。影片还增加了一些中国的传统符号,如祠堂的祖宗们,搞笑的木须龙,代表幸运的蟋蟀,
丞相和皇帝等,而且还增设了男主角李翔,将故事情节引导到木兰实现自己人生价值和木兰的爱情之上。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情节的变异。
3 价值观的变异
由于中美两国文化背景的差异,思维方式也有所不同,因此作品传递出来的价值观自然也存在很大的差异。《木兰诗》突出了主人公以家庭为先,先有“家”和“孝”,再有“我”的道德品质,体现了中国以“孝”为主要特征的价值观。
而美国迪斯尼影片《花木兰》从头至尾贯彻了美国以个人为本位的文化特点,强调个人独立和个性的价值观念。电影中的木兰是一个拥有独立、自由和勇敢的性格,肩负着实现自我的重任的新世纪坚强女性的形象。而这样的形象简直就是美国个人主义的集中反映———通过自己的努力,使自己的价值得以体现。以上就是两部作品所传递出来的价值观的变异。
结束语
由此可见,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对同一文本会有不同的解读。迪斯尼电影《花木兰》虽然是以中国“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为题材,但却将“孝”压缩,从头至尾都在体现美国的自由、独立的文化精神。
随着时代的发展, 中西方也不再束缚于本国文化。西方文化圈也开始对东方经典进行改编,而中国也一直致力于研究西方的文学,这就使得东西方的文化交流冲破了区域和国界的束缚。只有冲破这种界限,才能使文学在比较中获得新生命,因此,我们应该对文学的变异持一种宽容的态度,以一种客观的方式来看待、研究比较文学中出现的文学的差异。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9c4bfd13fac75fbfc77da26925c52cc58ad690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