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重庆地质灾害为啥多》,欢迎阅读!
重庆地质灾害为啥多
yuanzi16
作者说明:
该文发表于2001年3月5日《中国国土资源报》第三版“科教长廊”头条,原标题为《重庆市地质灾害特点及成因浅析》。发表时,该报编辑在文字上作了必要的修改和补充。并且,加上了按语,编发了姚万和拍摄的、表现五峰山山体崩塌情景的压题照片(此处略)和名词解释。从而,使该文增色不少。
该报编辑的按语:
今年1月17日,正当中华民族兴高采烈准备迎接新世纪第一个春节的时候,一场灾难降临在重庆市云阳县。位于该县西部的五峰山发生山体崩塌,4万立方米的岩石顺坡而下,10余间民房顷刻间被冲毁……这仅仅是重庆地质灾害“悲剧”的一幕,重庆已成为全国地质灾害最严重的城市。现在,让我们来探究一下——
下面是正文:
在全国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严重的70座城市中,重庆位列第一。重庆是我国西南最大的工商业中心,是长江上游水陆交通枢纽。特别是重庆成为直辖市后,在这一地区的地位更显重要。因此,弄清重庆地质灾害的特点及形成条件,对于科学有效地防治地质灾害,保障重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重庆地质灾害种类较多,主要是崩塌和滑坡,且灾害点多、密度大、呈带状分布,在各种地质灾害中造成的损失最大
重庆地质灾害种类较多,已发现的有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震、地面塌陷、地裂缝等。据1999年1月完成的重庆新一轮地质灾害调查结果,共调查各类地质灾害点737处,其中,滑坡500处,崩塌94处,泥石流41处,地面塌陷11处,地裂缝5处;查明危害大、具有一定规模的地质灾害287处。
在重庆发生的各种地质灾害中,崩塌和滑坡的灾害点个数和次数最多,造成的损失最大。据1991年10月对全市9区12县的统计,共有较大规模的崩塌199处,滑坡233处。其中,急需治理的崩塌、滑坡共有340多处。仅1993年的前几年,这类地质灾害就造成200多人伤亡,经济损失达10多亿元。另据统计,1998年该市共发生崩塌和滑坡等地质灾害2.99万处。其中,规模较大、危害较严重的就有1532处。
分布密度较大是重庆崩塌和滑坡等地质灾害的特点之一。据调查,在重庆主城区沿江地带,每平方公里就有1处崩塌或滑坡;而在人类工程经济活动日益频繁的渝中区,这类灾害则每平方公里达5处之多。
重庆发生的崩塌和滑坡还具有比较明显的带状分布特点。在全市范围内,这类灾害主要沿着受褶皱构造控制的山地呈带状分布,还有的沿着大江大河两岸呈带状分布。这种较大范围的带状分布,主要受自然地理和地质环境条件控制。专家研究认为,在主城区范围内,地质灾害大致可分为如下13个带:嘉陵江北岸的盘溪危岩带,忠恕沱-猫儿石危岩滑坡带,适中村危岩带,嘉陵江南岸的思源村危岩带,土湾-红岩村危岩带,化龙桥-李子坝危岩滑坡带,曾家岩危岩带,千厮门-洪崖洞危岩滑坡带,长江北岸重钢公司滑坡带,南区路-菜园坝危岩滑坡带,青草坝-石板滩滑坡带,长江南岸李家沱滑坡带,黄桷渡-海棠溪滑坡带等。
地震不是重庆的主要地质灾害
据记载,1989年9月10日,江北县统景镇曾发生过地震。这次地震震级只有4.1级。
1989年11月20日,江北县统景镇连续发生两次地震,震级分别为5.2级和5.4级。除震中区损失较大外,对重庆市区没有多大影响。据分析,这次地震属于双震型,宏观震中在江北县统景镇以西500米,极震区烈度为7度,震源在地下5~8公里。这两次地震是华蓥山大断裂带南北向与长寿基底断裂带北东向运动所致。江北县统景镇恰好处于这两个断裂带的结合部而成为这次地震的震中。
1993年8月20日,荣昌县安富镇发生地震。这次地震震级为4.3级,震中在荣昌县安富镇境内,震中区损失小,对重庆市区无影响。
据记载,重庆自1010年以来发生的最大地震震级为5.4级,地震烈度一般在6度或以下,极震区烈度为7度;地震类型既有单震型,也有双震型,震源深度小,属浅源地震;即使是强度较高的地震,受活
动性大断裂控制,属构造地震,震中区损失较大,对主城区和其他地区危害也不大。专家们认为,地震虽然不是该市的主要地质灾害,但震中区灾害比较严重,仍应对其加强研究和监测预报。
重庆特有的自然地理和地质环境条件,都十分有利于崩塌和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发育和发生,并为地质灾害的发育和发生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边界条件和自然动力
重庆地质灾害的形成条件是多方面和复杂的。
从地理条件来看:在地理位置上,重庆位于长江上游、四川盆地东南部山地丘陵区。在气候上,重庆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冬暖夏热,雨量充沛,降雨集中,地表岩土体长期经受比较强烈的风化作用,变得松散破碎,特别是每年夏季暴热暴雨,地面水流泛滥,洪水成灾,江河水位陡涨陡落,地质灾害相伴发生。在水系上,长江自西南向东北贯穿全市,还有嘉陵江和乌江等主要支流,水系发育。受长江及其支流的长期侵蚀,重庆地表切割比较剧烈,岸坡陡峻,江河两岸岩土体长期受到比较强烈的流水地质作用,其强度和稳定性相应降低。因此,对重庆而言,汛期暴雨是地质灾害的主要自然诱发因素之一,大江大河两岸是地质灾害主要分布地带之一。
从地质环境条件来看:在大地构造上,重庆属于中国一级构造单元——扬子准地台中部。相对于地壳上的地台,准地台的地壳活动性较强。除了东部北缘分布有经过大巴山南麓陕西省镇坪和重庆市城口、向南凸出的弧形大巴山深断裂带以外,重庆辖区内部无深断裂分布,更无活动性深断裂发育。并且,除了华蓥山大断裂和长寿基底断裂以外,无其它大断裂发育。正因为如此,重庆区域地壳稳定性较好,无强烈地震震中分布,地震不是主要地质灾害。
值得强调指出的是,重庆在大地构造上比较复杂。这是因为,重庆在大地构造上不仅跨越了3个不同的二级构造单元,而且跨越了其中的6个三级构造单元。受大地构造因素控制,重庆地质构造比较复杂,全市绝大部分地区受褶皱构造控制。在断裂构造方面,虽然辖区内部无深断裂发育,大断裂也不多,但是在不少背斜褶曲轴部,中小型断层则比较发育,岩体中构造节理裂隙也比较发育。岩体由于受断层和节理裂隙的切割,因而破碎严重,强度降低,完整性和稳定性差,透水性增强。
在地形地貌上,由于受褶皱构造控制,重庆绝大部分地区属于中高山和低山丘陵区。背斜山地和向斜丘陵这种构造剥蚀地貌,是重庆的基本地貌景观和地貌成因类型。此外,河流侵蚀堆积地貌、山麓斜坡堆积地貌、岩溶地貌等也都十分发育。同时,重庆山区地形高差较大,山体陡峻,江河对地表地形的侵蚀切割也比较剧烈。受褶皱构造控制的山地是地质灾害主要分布地带之一。
人类工程经济活动已成为不可忽视的强大地质营力,日益严重地破坏着生态与环境。它不但扩大和加强了自然地理和地质环境因素的不利影响,而且直接为重庆地质灾害的发育、发生提供了人为动力
人类不合理工程经济活动对重庆地质灾害发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长江上游森林过度砍伐。长江上游是我国第二大林区,起着水源涵养作用。由于森林过度砍伐,致使生态环境恶化。四川省森林覆盖率已由解放初期的20%,下降到20世纪80年代的12%。到1999年,该省的水土流失面积已超过了20世纪50年代长江流域水土流失面积的总和。由于长江上游森林植被遭受破坏,导致汛期洪水灾害及与之伴生的地质灾害越来越严重。
盲目开采矿产资源。盲目开采矿产资源,往往会引起崩塌、滑坡、泥石流和地面塌陷等矿山地质灾害的发生。例如,重庆市武隆县一家乡镇企业盲目采煤,诱发了1994年4月30日乌江鸡冠岭大岩崩。结果,导致乌江阻塞断流,给国家造成8亿元的经济损失。
工程经济活动规模和强度日益增大。重庆市直辖以后,城市化和经济建设的步伐加快,工程经济活动的规模和强度日益增大,对地质环境的改变和破坏相应增强。由于地质环境恶化而形成的地质灾害更加突出。崩塌和滑坡等地质灾害大部分分布在人口密集、厂矿企业集中的沿江两岸城市开发区及主要交通干线地带。据1999年5月一份调查报告报道,在重庆主城区就分布有201个地质灾害点。
重庆的地质灾害情况已引起了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
重庆的地质灾害情况已经引起了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有效的防灾措施正在实施之中。例如,长江三峡工程库区移民工程。按计划,10余座县城要搬迁,百万移民要在新址重建家园,1700公里的沿江移民公路要在2001年全线开通。这些工程经济活动都将不同程度地改变和破坏当地的地质环境,破坏岩土体的完整性和稳定性,诱发地质灾害。为了保护这一地区的地质环境,减少地质灾害发生,国家已对三峡库区移民政策作了重大调整。一是将原计划在三峡库区就地后靠搬迁的部分农村移民外迁,远迁到经济发达的地区;二是对一大批原计划搬迁重建的工矿企业,实行停产或关闭。过去,三峡库区农村移民搬迁主要是就地后靠,不少移民为了建房造田便大量毁林开荒,严重破坏了已经十分脆弱的生态环境。移民外迁后,将使三峡库区6万多公顷在山坡上开垦的耕地退耕还林。
专家们也正在为重庆地质灾害的防治献计献策。他们认为,崩塌和滑坡是重庆的主要地质灾害,是该市地质灾害防治的重点对象,其次是泥石流和地震等;汛期是地质灾害的多发期,洪灾与地质灾害往往相伴发生,因此每年汛期是年度地质灾害防治的重点时期和紧急期;受褶皱构造控制的山地、大江大河沿岸地带、交通干线沿线地带和城区工程经济活动频繁地带,是地质灾害的多发区,这些地区是地质灾害防治的重点地区。
专家们认为,特有的自然地理和地质环境条件是重庆地质灾害发育、发生的两大基本原因,其中根本原因是特有的大地构造和地质构造条件;不合理的工程经济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是最常见的地质灾害人为诱发因素。因此,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和大力保护生态与环境,特别是大力保护地质环境和妥善治理遭受破坏的地质环境,是重庆地质灾害防治的根本途径。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9c3df1f39e314332396893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