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论语》中的学习目的与方法

2022-09-22 09:02:19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浅议《论语》中的学习目的与方法》,欢迎阅读!
论语,目的,方法,学习
浅议《论语》中的学习目的与方法

中图分类号: 71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ISSN1004-1621201307-026-01

学习是孔子最注重的事情之一,""也就成为了《论语》中比较突出的一个字。通篇贯穿着一个""字,仅直言之""就达65处之多,没有明言""而实际上也是主要在谈学习的更是俯拾即是,不胜枚举。

凡事皆有或隐或显的目的。《论语》中""之目的何在?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也就是做官,治理一方。无论是子路的"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或者是冉有的"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还是公西华的"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表述不同,对军事经济、外交的具体侧重不同,目标是一致的,就是为官一任,治理一方。《论语·子张》第13章: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表述最是简明概括,表明了学习的目的之一是""。二是"从心所欲,不逾矩",也就是"避过",减少乃至避免人生的失误。《论语·为政》第4章: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现身说法,以自己的人生经历和生命智慧强调了学习对减少人生失误的重要性,同时隐含着四个命题:"""避过"的基础;""自幼年始;""之初要有明确的道德自觉和目标;""贯穿着人生始终和道德实践的全过程。三是成人,做事,自立于社会。《论语·季氏》第13章:陈亢问於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远其子也。"孔子对自己儿子的教育并不有别于对其他弟子,同样着眼于成人、做事、自立于社会的基本目标,从基础抓起。四是"为己",就是为了自我修养和自我完善。《论·宪问》第24章: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意味深长地表明对古人学习了完善自我的境界的向往。""是儒家追求的最高道德境界和最理想的政治目标,而""是达到""这一最高道德境界,实现最理想政治目标的必由之路。

相对于学习目的的明确,《论语》对于学习的方法亦有相当的讲究,简言之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相结合。《论语·为政》第15章: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要兼顾互补,不可偏废。《论语·宪问》第31章: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表面看好象更强调""的效果和作用,实际上还是说明在昼夜思考不得而知时,需要用""来弥补相助。这一观点在《荀子·劝学》中有大致相同的表述:"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只不过更强调了思考要借助学习的重要性。 二是圣人无常师,重在相互切磋,相互启发,相互学习。《论语·述而》第22章: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夫子自道,强调慎重选择,为我所用。《论语·子张》: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弟子评论,强调""重在道,不在人。《论语·为政》第9章: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儿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论语·先进》第24章: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孔子并不摆老师的架子,更不以"生而知之"的老大自居,在学习上不搞"论资排辈",而是强调各有不同、各有所长,重在相互切磋,相互启发,"教学相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方可配得上一个""字。唐朝古文运动的倡导者韩愈,韩愈针对当时社会上存在的不学无术而只重资历、等级的现象,在他的《进学解》一文中旗帜鲜明地提出并倡导:"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主张,正是孔子及《论语》"圣人无常师"的衣钵继承和发扬。


三是""与品行修养相结合。《论语·阳货》第7章:子曰:"由也,女闻六言六蔽矣乎?"曰:"未也。""居!吾语女:好''不好学,其蔽也'';好''不好学,其蔽也'';好''不好学,其蔽也'';好''不好学,其蔽也'';好''不好学,其蔽也'';好''不好学,其蔽''"一任先天的品行行事而不能用""来平衡相助,即使是""的品行,也会因失衡而走向不利的极端。《论语·颜渊》第15章和《论语·雍也》第27章记录了孔子的同一句话:"子博学于文,约之于礼,亦可以弗畔矣夫!",孔子即使对自己充分认可的"君子"也主张在"博学于文"的同时,要注意"约之以礼",可见孔子对""与品行修养间平衡的重视。

四是""""相结合。《论语·阳货》第8章: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於鸟、兽、草、木之名。"子谓伯鱼曰:"女为周南召南矣乎?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论语·子路》第5章: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於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的目的是为了用,如果不能在实际中灵活自如地运用,用来解决实际问题,即使""得再多又有何用呢?

五是""要不断温习,不断反省。"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为政》)、"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第1章)通过不断温习所学过的知识,会不断有新的发现、新的启发、新的联想、新的收获,心中就会不断产生豁然、恍然、畅然等喜悦(说)之情。"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论语·子张》第5章)学然后知不足,反省然后方能了解差距之所在,勤于自我反省、自觉比照,才真正是"好学"之人。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唯有好学之人,方能痛感光阴易逝,才有悠悠千古的浩叹。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9c32e701be64783e0912a21614791711cc7979e8.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