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风俗画

2023-01-06 17:13:27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宋代风俗画》,欢迎阅读!
风俗画,宋代
浅议宋朝风俗画

众所周知,中国绘画历史源远流长,自成一派,成为中华文化中的瑰宝。到了宋朝,随着政治的统一,商业继续发展,文化风气日益兴盛。宋朝初年开始建立的翰林

图画院,是绘画艺术继续繁荣的表现。宋朝进入封建社会后期,绘画艺术进一步成熟和

完备,成为中国古代绘画的鼎盛时期。

北宋是中国历史经济最繁华、文化最繁荣的王朝。我国四大发明中的活字印刷术产生于北宋,指南针和火药也在北宋得以完善并开始实际运用。北宋在农业和工业方面也是最发达的,北宋初期几十年,全国耕地扩大了将近一倍,经济总量远超盛唐。文学艺术方面,北宋更是成就斐然,唐宋八大家中的6位都是北宋时期的,宋词是与唐诗并称为我国古典文学艺术的两大瑰宝。特别是在城市发展上,北宋彻底打破了“坊”(住宅区)、“市”(商业)的界线,商铺可以临街开设,不再采取集中封闭的方式,人身更加自由,因此现代意义上的城市实际上是从开封开始的,这是城市建设史上一个重要转折点。从北宋开始,外地画家常在京城的街上卖画,到南宋末,还有放弃

在画院任职的机会而宁愿在御街画像的。显然后者不但收入丰厚,而且更为独立。

北宋开国伊始,翰林图画院接收了来自五代西蜀、南唐的皇室图画院的画家,宋代的各朝君王对图画院这个制度很重视,沿用了前代画院制度,让有名的画家在朝廷的褒奖下,发挥优异水平。当时画家的官阶已经位居可穿紫服、佩鱼的三品高官,这也是画家地位全面提高的标志,其沿革体现了皇室对艺术的赞助,促进了宋朝绘画的发展。

翰林图画院背后,是民间绘画行会。宋代都市文化在推进经济繁荣方面更甚前代,因为其受众,不再是世族,而是有一定文化程度的普通百姓。举办庙会时,大殿后摆满买卖图画的摊位,后廊则经营画像的生意。行会组织在市场的竞争中充满活力。为了出奇制胜,就要有新花样问世,也使绘画题材专门化。因此有长于画儿童的“杜孩儿”,长于画宫殿建筑的“赵楼台”,都根据市场的需求,批量制作图画。

同时,翰林图画院也选拔与培养了大量的绘画人才。宋徽宗赵佶创办翰林图画院之后,十分重视对绘画人才的选拔与培养工作。首先,选拔人才。宋徽宗认为,绘画不仅是一门伎术,而是一种高雅的艺术行为,必须像科举一样通过考试方可进入画院学习,这既起到提升画家地位的目的,也提高了进入画院学生的门槛,更为画院、国家选拔出更为优秀的绘画人才。其次,培养人才。宋徽宗对绘画人才的培养工作十分侧重,甚至常常亲自参与画学的教授工作。如北宋时期擅攻山水的着名画家王希孟在其刚入画院学画时画而不工,而宋徽宗则认为其性可教”,遂亲自诲谕、授其笔墨技法,令王希孟画技精进迅速,最终在半年时间内绘成千古鸿篇《千里江山图》卷

其中,描绘世俗生活的画佳作频出,都十分诙谐,生动。郎传世作品有:《货郎图》《花篮图》《村医图》等。


《货郎图》描绘北宋农村风俗,货郎担上各色什物,引来农村妇女和孩子们,还有一条小狗,颇富生活情趣。这是一幅人物风俗画卷,画面上货郎肩挑杂货担,不堪重负的弯着腰,欢呼雀跃的儿童奔走相告,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货担上物品繁多,不胜枚举,从锅碗盘碟、儿童玩具到瓜果糕点,应有尽有。在商品流通尚不够发达的南宋时期,货郎们走街串巷,一副货担就是一个小小的百货店,货郎们不仅为偏僻的乡村带来所需的货物,也带来各种新奇的见闻,货郎的到来往往象节日般热闹,李嵩在图中就描绘了这样一幅场景。画家借助货郎这一题材表现了南宋市井生活的一个侧面,体现了宋朝经济的繁荣。那些令人眼花缭乱的物品,虽然今天有很多已不明其用途,但却真实地记录了南宋百姓的生活方式,是民俗学家不可多得的珍贵史料。

南宋绍兴年间画家楼俦所作《耕织图》,作品得到了历代帝王的推崇和嘉许。天子三推,皇后亲蚕,一时朝野传诵,从而引发了"耕织图"发展的第一次高潮。男耕女织,这是中国古代很美丽的小农经济图景。社会上接连不断地出现了许多《耕织图》,形成了中国绘画史、科技史、农业史、艺术史中一个独特的现象,成就了中国文化遗产的一大瑰宝。《耕织图》历经近千年流传到世界各地。

楼的《耕织图》中,诗把画衬托得更加有韵味,充满田园气息。也有人评价他的作品的内容更像是以农业为主题的农学著作,有人将它与《天工开物》、《农政全书》相媲美。说是一部有韵的农书。

《耕织图》描绘细致入微又富有艺术感染力,有赖于楼璹对农业生产的长期观察体验和高超的艺术造诣。他在任县令时,深入田头地角,出入农家,与当地有经验技术的农夫蚕妇研讨种田、植桑、织帛等经验技术得失。尤其难得的是,它在画面上留下的从事农业生产的图像,为研究农业特别是农具留下了无法从文字资料中得到的珍贵资料。例如《灌溉》《一耘》图,绘出了当时使用戽斗、桔槔和龙骨车抽水灌田的情景。从《收割》图中看到的是一幅紧张的割稻场面。《织》和《攀花》等图绘出了当时已经使用的素织机和花织机,使人们能够更形象地了解当时蚕桑及纺织的发展面貌。其中记载的许多耕织知识和生产工具一直沿用至今。

李唐初以卖画为生,徽宗赵佶政和中(1114)参加画院殿试,以切题画佳中魁,补入画院。《村医图》为李唐所作风俗人物画,描述走方郎中为村民治病的情形。图中树荫下,病人袒露着上身,双臂被老农女3和一个少年紧紧地抓着,身边另一少年牢牢地按住了他的身子,他双目圆瞪、张着大嘴,声嘶力竭地叫喊着,一条伸出的腿也被人死死踩住,这时的他只能听凭背上的疮伤被艾火熏灼。《村医图》的艺术表现手法比较纤巧清秀,人物描绘用笔细劲精致,毛发晕染一丝苟,造型特征准确,各有特点,显示出作者有着对生活深入地观察和丰富的体验。作品通过对灸艾治疗这一紧张情节的朴实无华的具体描绘,反映了当时农民的困苦生活,有小中见大的寓意。不难看出,作者对当时下层劳动人民是寄予很大同情的。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9bf0a14aa88271fe910ef12d2af90242a995ab4c.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