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货币银行学第五章 复习 中央银行》,欢迎阅读!
第五章 复习 中央银行
第一节 中央银行的产生、发展及其类型 1、中央银行的产生与发展
1)商业银行从货币银钱业发展变化而来;现代商业银行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需要而建立起来;中央银行则是从现代商业银行中逐渐分离出来的。
2)随着现代银行业的发展,中央银行建立的必要性集中表现为:A:统一发行银行券,确保银行券兑现,以及流通的稳定性;B:建立全国统一而有权威和公正的清算机构,以适应日益扩大的票据交换与清算业务;C:分散的商业银行经营需要有统一的金融机构作为金融后盾,在必要时提供金融支持,避免商业银行在危机中大规模破产倒闭;D:经济危机引发金融危机,客观上要求有代表政府意图的专门金融机构监管、协调金融业的发展。
这些客观要求逐渐提出,因此,中央银行的产生、职能的完善,以及真正形成中央银行的制度也是经经历了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
3)中央银行起源于己于17世纪中叶,1656年瑞典银行和1694年英格兰银行。但是真正形成中央银行制度则是20世纪初,1913年美国联邦储备体系的建立,这期间大约经历了260年的时间。
中央银行两次发展高潮:A: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面对国际金融恐慌和严重的通货膨胀,1920年布鲁塞尔召开的国际经济会议上,要求尚未建立中央银行的国家尽快建立,以共同维持国际货币体系和经济稳定。这次会议推动了各国中央银行的建立与发展。B: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大批殖民地国家独立,为维持民族和国家主权,也纷纷成立了中央银行;同时,西方市场经济国家普遍将货币金融政策作为干预、调节经济的杠杆,也强化了中央银行的功能,推动中央银行的发展。 2、中央银行的制度类型
1)单一的中央银行制度
即全国只设立一家中央银行,同时下设若干分支机构的中央银行制度;分支机构一般按行政或经济区域划分设立。例如英国、日本、中国等。
2)复合的中央银行制度
即全国设立中央一级机构与相对独立的地方一级机构并存,作为一个体系所构成的中央银行制度;地方区域性的中央银行不是总行的分支机构;除货币政策统一外,在业务经营管理上具有独立性。例如美国。
3)准中央银行制度
即指只设立类似中央银行机构,或同时授权某几个商业银行代理中央银行行使货币发行职能的制度。例如香港、新加坡。
4)跨国中央银行制度
即几个国家或地区共同组成的货币联盟,由货币联盟执行中央银行职能。 3、中央银行的资本结构类型
1)国家所有; 2)公私混合所有; 3全资股份所有;
4)无资本的中央银行。 4、中央银行决策独立性结构类型
1)完全独立的决策体系,即便中央银行可以独立制定货币政策并独立实施,直接对国会负责,政府不得而干预。例如美国。
2)相对独立的决策体系
即财政部可以对中央银行进行监督、发布指令,中央银行可以独立制定和执行货币政
1
策。例如日本银行、英格兰银行。
3)无独立性的决策体系
中央银行直接隶属国家财政部,货币政策经政府批准。例如原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各国、改革前的中国。
第二节 中央银行的本质特征与职能 1、中央银行的表象特征
1)不以经营与赢利为目的,宗旨在于:从宏观角度把握、调控一个国家或区域的金融运行;
2)不经营普通商业银行业务,主要与商业银行、政府及其它金融机构发生业务往来关系,以进行宏观金融调控;
3)在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时具有相对独立性,目的在于对政府财政政策出现扭曲时可以进行纠偏的一种的制约关系。 2、中央银行的本质特征
1)中央银行是货币发行的银行
即:独家垄断货币发行权,中央银行成为全国唯一的银行券发行机构。
中国的人民币是由中国人民银行设置的“发行库”与商业银行基层行、处的业务库之间具体办理。人民银行建立发行基金,即人民银行保管的已印制好的尚未进入流通的人民币现钞;总行设发行总库,分行设发行分库、支库;商业银行对外营业的基层行、处设立业务库,并设定“库存限额”;人民币从人民银行的发行库转移到商业银行的业务库进入市场流通,表示货币发行;商业银行的业务库现金超过“库存限额”,自动交返人民银行进入发行库,退出市场流通,表示货币回笼。
2)中央银行是“银行的银行”
即:中央银行一般不直接与工商企业、个人发生金融业务往来关系,只与商业银行及其它金融机构建立金融业务往来关系;并且以各种金融政策、手段对商业银行及其其它金融机构施加影响,因此成为“银行之中的银行”。
“银行的银行”最能反映中央银行的本质特征。是市场经济与现代金融业在其发展的过程中的一种客观要求。具体表现在:A:集中法定存款准备金;B:商业银行、金融机构的“最终贷款人”;C:组织全国清算。
3)中央银行是国家的银行
即指中央银行代表国家执行货币金融政策,并代理国库,办理财政收支,为国家提供各种金融服务的职能。 3、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
1)中央银行的负债业务
A:流通中的货币。中央银行垄断货币发行权,是银行券现钞的发行银行。流通中的货币是中央银行对社会公众的一项负债。
B:国库存款。
C:商业银行及金融机构交存的法定存款准备金。
D:其它负债,包括(中国)央票存款、特别存款等。 2)中央银行的资产业务 A:票据“再贴现”、票据抵押“再贷款”;
B:对政府贷款,这是弥补财政赤字的途径之一,但通常都有限制规定。“中国人民银行法”规定不得对政府财政透支,不得直接认购、包销国债,不得向地方政府及部门提供贷款。
2
C:金银、外汇储备。意义在于:有利于平衡国际收支;稳定国内币值;稳定本币对外币的汇价。
D:证券买卖。
第三节 中央银行体制下的货币创造过程 1、基础货币
1)也称“高能货币”、“强力货币”,即商业银行体系借以创造存款货币的基础。在形成中央银行体制的市场经济运行中,整个社会经济活动中的货币供应都要通过中央银行对基础货币的扩张、收缩进行调控。
2)基础货币由两部分构成:A: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具体包括法定存款准备金、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帐户的超额储备金及业务库存现金;B:银行体系外的流通中的货币。B=R+C。
2、基础货币与商业银行存款货币创造
1)社会公众手持现金,即流通中的货币所形成的原始存款构成商业银行派生存款的货币基础;
2)中央银行垄断货币发行,创造和提供了基础货币;
3)中央银行可以通过增发货币和调控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方式调控基础货币的规模; 4)基础货币规模的变动直接制约商业银行创造存款货币的规模;
5)基础货币与商业银行创造的存款货币构成了一定时期的市场经济运行中的货币供应总量。
结论:中央银行创造了基础货币的“源”,商业银行在“源”的基础上则创造了存款货币的“流”;随着社会经济和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新的基础货币不断被中央银行创造出来,又经商业银行体系不断创造出存款货币,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所追加的货币供应。 3、货币乘数
货币供应量与基础货币的比值就是货币乘数,或表明由基础货币引发的货币供应量的倍数关系。Ms=m.B,或:m=(C+D)/(C+R)
第四节 中央银行的金融监管 1、金融监管的基本原则
1)依法监管原则;
2)合理、适度监管原则;
3)不干涉金融业内部管理原则; 4)安全稳健与经济效益相结合原则;
5)监督手段方式、内容顺应市场发展变化而调整原则。 2、金融监管的主要内容
1)预防性监管,属常规性监管。包括:A:登记注册管理;B:资本充足管理:C:流动资产管理;D:业务活动管理,限制企业股票、债券投资等;E:过度集中贷款限制;F:外汇业务限制,对外汇投资、套汇业务,有些国家有限制;G:银行检查。
2)建立存款保险制度,金融业的存款保险机构有三种方式:A:官方建立的存款保险机构,美、英、加;B:官方与银行界共同合建的存款保险机构,日本、比利时;C:官方支持,由银行业合建的存款保险机构,德、法、荷兰。
3、实施《巴塞尔协议》及《有效银行监管的核心原则》
3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9bae747e757f5acfa1c7aa00b52acfc789eb9fb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