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第三课 《我们怎样运用自己的眼睛》教学设计》,欢迎阅读!
第三课 《我们怎样运用自己的眼睛》教学设计
一、导入
师:在生活中,我们的视觉感受是接受外界事物最直接的方式之一。 出示图片,师问:这些图像带给我们什么样的感觉? 学生:美、丑、搞笑、怪、震憾……(板书学生的感受) 师:这些感觉是怎样获得的呢?
学生:通过视觉的观察、观看得到的。
面对浩瀚的美术世界,各种图像投射到视网膜上,给我们带来好看或不好看的主观感受,这是一种“简单轻松”的观看方式。我们会不会满足于这种方式呢?(学生回答后总结)不会!一幅作品所包含的信息是多方面的,而不是单一的。仅仅靠观察外表和浅层次的思考并不能真正理解一幅作品,一幅作品的美不但是表面的还有很多内在的东西需要我们去细细品味。我们该如何运用自己的眼睛去品味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探讨的话题。 二、讲授新课 (1)、首先,我们一起来看一幅大家都比较熟悉的作品《蒙娜丽莎》。
在巴黎的卢浮宫里,它被称为第779号画作。它是描写一位不知名的意大利女士微笑的画作。从它被画下来的那一刻到现在已有五百年,全世界都受它吸引被它神迷。这位神秘女郎究竟是谁?她为什么会成为今日的超级巨星?她的微笑隐藏着什么秘密?
一幅作品所包含的信息是多方面的,而不是单一的。仅仅靠观察外部和浅层的思考并不能真正理解这幅作品,一幅画的美不但是表面的还有很多内在东西需要我们去细细品味。
在课前呢,老师请大家探究了解了大家非常熟悉的作品《蒙娜丽莎》,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去欣赏了这幅作品,我们一起来总结。首先,从画面内容来看,这幅画描绘了一位女子,坐姿优雅、笑容微妙,双手交叠放置,画面的背景描绘有幽深茫茫的山水。作者达芬奇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是杰出的画家、科学家。这幅画打破了中世纪僵硬呆板、了无生气的宗教人物的肖像画法,真实地反映了现实生活中人物的内心状态。构图上,这幅画改变了以往肖像画采用的侧面半身习惯,以正面半身的构图,透视点略微上升,使构图呈现稳定的三角形,使蒙娜丽莎显得更端庄、稳重。明暗上,达芬奇运用了明暗对比将人物从背景中凸显出来。画家还运用了渐隐法,我们看到蒙娜丽莎脸上,微暗的阴影时隐时现,画家为她表现笑容的双眼与唇部披上了一层面纱,让人感受到一种令人捉摸不定的“神秘的微笑”。
要认识一幅美术作品我们必须从多角度观察和解释,运用美学、心理学、历史学等知识,找到其独特性和艺术价值。找到一个欣赏的线性程序,由点到面、由表及里地认识作品。美术鉴赏需要通过感悟、观察、研究、比较才能全面认识。欣赏美术作品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四种:
感悟式鉴赏 形式鉴赏 社会学式鉴赏 比较式鉴赏
(2)1、师:美术家的手段层出不穷,同学们觉得美术家能用绘画来表现声音吗?比如说,这蛙声可以用绘画来表现出来吗?播放蛙声。
有一位画家就将这蛙声表现了出来,出示图片《蛙声十里出山泉》。 师:请问白石老人用什么方式表现了蛙、蛙声、出、十里山泉。请从图形给我们的感受出发,讲一讲你的分析和感受:
用点表现蝌蚪——青蛙——蛙声——悠扬
用墨团表现——山石——峡谷——幽静 用墨线表现——泉水——流动——优美
画面——狭长——水流无限——悠长——十里以外 2、总结感悟式鉴赏:
“观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感悟式鉴赏要求从自身经验出发,充满想象力和无限激情去欣赏作品。 这种方法比较适合于写意性和表现性的作品。因为此类作品追求的不是客观地记录对象,而是通过主观化的形象处理来表达艺术家的情感。
(3)1、美术作品的形式包括多方面的因素,如线条、色彩、材料、构图、形体等。 南宋马远的《水图》用不同形态的线条表现出了水在不同地域和不同天气的变化。 出示莫奈《睡莲》
莫奈是印象派的代表人物,《睡莲》是他的代表作品,作者用画笔表现出一幅睡莲小桥的美景,给人的眼睛带来一种不同的感受。
请同学们尝试从色彩、笔法来分析一下这幅作品。
色彩:斑斓。似乎光线照耀的湖面就在眼前,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笔法:用水平笔法表现出水的宁静,用垂直笔法表现柳枝的摇曳身姿。两种笔法的结合使画面动静结合,充满了生机。
我们可以看到光与影的色彩描绘是莫奈绘画的最大特色。
2、接下来,想请同学们以讨论的形式来完成书本上第9页的思考与交流,让我们以形式鉴赏的角度来描述这三幅作品,请同学们将下列描述语与作品一一对应。 3、总结形式鉴赏:
和感悟式鉴赏相比,形式鉴赏的理性成份要多一些,侧重于对作品艺术形式(线条、色彩、笔法、构图)的感知和体验,强调对形式的分析和把握。
(4)1、接下来我们来看一段短视频,请大家仔细观看,看看这段视频是表演的哪一副作品的内容?
刚刚我们看到的表演内容就是根据伦勃朗的《夜巡》这一幅画来的。
面对这件美术作品,除了了解它的外在内容,构成形式之外,我们也会不自觉的思考:画家为什么要这么画,它有什么特殊意义?这种提问的方式就是社会学式鉴赏。 美术这种文化现象的存在与特定社会阶层和社会生活是离不开的。如果我们可以从文化背景或其他相关的社会因素中去思考和考察,就可以更深层次地理解这幅作品。
在课前已经让同学们去了解了一些关于《夜巡》这幅画的内容,现在我们请同学们来分享一下。
2、总结社会学式鉴赏:偏重于对作品内容、意义、时代背景、 作者生平、创作意图等方面的认识、理解。
(5)1、接下来,请同学们以讨论的方式对比两幅题材相同的作品,看看它们有什么不同。 出示《竹子》文同、《竹丛》郑板桥两幅作品。
北宋文同 画以善画竹著称。他注重体验,主张胸有成竹而后动笔。从这幅作品我们可以看出文同的墨竹不追求构图的完整性,而侧重于表现竹子的韵律感——画面上竹枝倒垂,竹杆以淡墨写成,弯曲而富于韵律,竹叶茂盛而疏密得体。他的墨竹采用双钩的方法绘制,并且将叶面染以浓墨,叶背施以淡墨,
郑板桥 回乡以画竹为生度过了他贫寒而很有气节的一生。他一生只画兰、竹、石。他认为兰四时不谢,竹百节长青,石万古不败。这正好与他倔强不驯的性格相合。他的画一般只有几竿竹、一块石、几笔兰,构图很简单,但构思布局却十分巧妙,用墨的浓淡衬出立体感。竹叶兰叶都是一笔勾成,虽只有黑色一种,但能让人感到兰竹的勃勃生气。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9ba441f80329bd64783e0912a216147917117e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