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复

2022-05-06 05:27:15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严复》,欢迎阅读!
严复
(一)关于严复的国民性批判的成就与评价

1. 严复国民性批判思想的成就主要集中在他的文章上:

①在《原强》 这篇长文中, 严复反复申明的一个观点是: 自洋务运动以来, 中国仿效西方、改变成法的地方不少, 如设立总署、船政、招商局、制造局、海军、矿务、铁道、电报、学堂等, 但甲午一役, 日本以寥寥数舰之舟师, 区区数万人之众, 一战而翦我最亲之藩属, 再战而陪京戒严, 三战而夺我最坚之堡垒, 四战而覆我海军” 。严复认为, 中国的失败, 不完全是物质、技术的落后, 更主要的在于全民族精神的颓败。严复列举中国社会上自官吏、士大夫, 下至普通人的贪污、昏乱、自私, 指出目前的中国“ 民智已下矣, 德已衰矣, 民力已困矣”。 于此, 严复认为, 开民智、厚民力、明民德, 才是“今日至切之务”。

注:引号内容转载自严复《原强》,《严复集》,第7页、13页,北京,中华书局版 ②在《论事变之亟》中,有这样一段:尝谓中西事理, 其最不同而断乎不可合

, 莫大于中之人好古而忽今, 西之人力今以胜古; 中之人以一治一乱、一盛一衰为天行人事之自然, 西之人以日进无疆, 既胜不可复衰、既治不可复乱, 为学术政化之极则”可以看出严复的思想在当时具有某种超前性,与他对西方社会

了解及对西学的谙熟有关。他始终在中西文化的比照中思索中国的国民性, 因而对中国国民性的弱点分外敏感。而且,他也能够在对比中保持一定的客观性,揭示中西文化进有差异之分,没有优劣之别,这一点是难能可贵的。

注:引号内容转载自严复《论事变之亟》,原载1895245日天津《直报》,引自《严复集》上册,第1

2.最先表达国民意识的,是严复。1895 3 , 在甲午战争之后、日本严重威

胁中国之际, 严复在天津《直报》上连续发表《论事变之亟》、《原强》、《救亡决论》等文章,首先将国民的精神素质视为救亡兴邦的根本。他提出挽救国家危机的三项具体措施: 开民智, 鼓民力, 兴民德。他认为 收大权, 练军实”, 都只是救亡图强的 标”, “民智、民力、民德”三者, 才是强国之“本”, 其中的“ 民智”尤为“ 最急” 。由于直接受西方思想影响, 严复的思想见解, 其实比当时的康、梁都早一步; 他对民智、民力、民德的强调, 奠定了晚清启蒙主义的基调, 也是稍后几年兴起的国民性改造思潮的前奏。 注:引号内容均转自严复《原强》,《严复集》上册,第14页,北京,中华书局版

3. 中国人自己开始自觉地揭示、清算自身的弱点、劣点, 是受了严复所介绍的斯宾塞的社

会有机体说的刺激和启示。为了贯彻实施自己的政治主张,《原强》 这篇名文中介绍了社会有机体说。后来, 他又翻译了斯宾塞的社会学作《群学肄言》, 社会有机体说作了更为系统的介绍。按严复的理解, 社会有机体说乃是“ 用生学(生物学) 之理以谈群学(社会) ( 《天演论》 论十五按语), 即以生物学解释社会, 社会看作是一个生物有机体。严复认为, “一群之成, 其体用功能无异生物之一体。” ( 《原强》 ) 社会成员与社会关系, 如同细胞与生物体的关系。既然生物体的性质、特征取于组成它的细胞, 那么, 一国一群的面貌特征便取决于社会成员的状况。

在这本译著的序言、后记、译者注以及这一时期的其它论著中, 严复着力宣传了这些思想, 反复强调社会国家的面貌取决于民众的素质。他一再说: “国之强弱、贫富、治乱者, 其民力、民智、民德三者之征验也0( 《原强》)西方所以富强, 是由于其民德智体三者皆优; 中国所以贫弱, 则是因为中国“民力已苶, 民智已卑, 民德已薄, 三者皆劣。因此, 中国欲求富强振兴, 就应立即着手提高全民的基本素质。对于中国的变革、振兴而言, 使民众实现德智体三强乃是根本, 是必不可少的基础建设, 否则必将导致或“淮橘成枳”、或“ 亡政息” 的严重后果。正是严复的这些议论, 引发了那时改革者、新学家们对国民性改造


的普遍关注。

4.严复不仅揭示了奴隶性的种种表现,而且还率先揭示了所以如此的社会根源。严复在《原强》中提到:正如严复所说: “夫上既以奴虏待民, 则民亦以奴虏自待。( 《原强》 ) 众既处于奴隶地位, 自然不可能有自觉的政治热情、权利和义务观念, 势必对一切皆冷漠视之。此外, 为封建专制统治服务的学术、教化、伦理纲常也都按统治者的要求陶铸、培养民众的奴隶性,在这一点上,严复又表现出他的超前性。

5.个体与群体、个人与社会人的近代化与社会的近代化, 原本是一种双向影响、双向互动的关系,而严复在进行国民性批判中,则始终只强调前者对后者的决定影响, 而且把它绝对化。这种以为只要人人成为新民、新我, 新的社会制度就一定会到来的说法, 势必使人轻忽、推延甚至放弃对社会制度的改造、变革。更严重的是,一旦脱离社会变革的实践而孤立地谈个体人的自新, 那么国民性改造也就成了孤立的个人行为; 这种孤立的个人行为势必要落入传统儒家、理学家们修身论的老套, 这样国民性改造也就沦为一种空谈,难以取得实效。这也是他存在不足的一面。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9b6def3abd64783e09122be6.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