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00034社会学概论(名词解释)》,欢迎阅读!
社会学本土化:是一种使外来社会学与本土社会的实际相结合,形成具有本土特色的社会学理论与研究方法的学术过程。
定性分析: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归纳、分类、比较,进而对某个或某类现象的性质和特征作出概括的一种分析方法。实地研究和非介入性研究属于定性方法。非介入性研究:通过收集现存的以文字、数字、符号、画面等信息形式出现的文献资料,分析和探讨各种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及社会现象的一种研究方法。实地研究又称田野调查,它是一种深入研究对象内部,以参与观察和非结构访问的方式收集资料,并通过对这些资料的定性分析来解释社会现象的一种研究方法。
定量分析:对社会现象的数量特征、数量关系与数量变化进行分析的一种分析方法。问卷调查和实验方法属于定量方法。问卷调查:是指以问题表格形式向被调查者收集相关资料的定量研究方法。
社会:社会是人们交互作用中产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两大派别:唯实论和唯名论。
社会结构:是指社会诸要素之间在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稳定的关系。 描述性功能:是指在社会学的功能中,那些为了解和掌握发生了什么事、什么情况而进行的探索性研究。 规范性功能:社会学研究应该在回答“将会怎样”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应该怎样“的问题。
解释性功能;对影响社会事实发生、变化的主客观因素,从其因果联系上加以说明的过程。
经验性特征:社会学成为一个独立学科后,始终是以社会调查研究所取得的经验知识作为学科发展基础的。 社会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活动和社会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相互关系的总称。
初级社会关系:一般由这些特点,历史上最原始和最早出现的;简单和初步的关系;是人们之间的直接互动关系,是人们之间交往最密切、相互最了解和最有影响的关系。
次级社会关系:是人们在初级关系基础上派生出来的各种关系的总和,但其与初级社会关系的划分并非是绝对的。
劳动:是指人用来实现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精神)的一般人类劳动生产
活动。劳动是一种永恒的自然条件,是社会生产力的特殊表现形式,它创造了人,也创造了社会。
自然资源:是与人类活动相关联的全部自然条件的总和,是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外部条件。
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创造出来的一切物质产品和非物质产品的总和。 文化交流:是指从文化传播开始的两种文化之间互相沟通、采借、冲突与融合的过程。
文化传播:是指某种文化元素随同社会交往而扩散,为其他社会所采借或吸收的过程。
文化采借:有译为文化杂交,是指一种文化接受或吸收另一种文化的某些文化元素或文化丛,融入本文化的过程。 文化冲突:是指异质文化在传播、接触中出现的互相排斥的倾向和状态。 宗教:从本质上说,宗教是人们对超人类、超自然的神的幻想、敬畏与信仰,是现实世界在人的头脑里的歪曲反映。从文化上讲,宗教也是人类社会的一种重要文化现象,是调整人们社会行为的重要规范,是集信仰、观念、组织、制
度等于一体的复合体。
道德:是以善恶评价的方式来评价和调节人们行为的观念和规范,是人类自我完善的一种价值标准。
社会化:是社会对个人的文化教化和个人对社会主动选择与能动调适的统一过程。
基本社会化:就是“生物人”通过社会文化教化,获得人的社会性,获得社会生活资格的过程
再社会化:也称重新社会化,它是使个人改变以前的知识结构、价值标准和行为模式,建立起新的、符合社会要求和新的形势需要的知识结构、价值标准和行为模式的过程
角色:角色是包括职位和由职位发生的权利义务以及行为规范、行为模式的总和,是由个人与社会的结合而产生出来而且比个人更具体的概念。 社会角色:是指由一定的社会地位所决定的、符合一定社会期望的行为模式 社会互动:就是人们对他人采取行动或对他人的行动做出反应的过程。 个人空间:指的是环绕一个人周围的直接的物理区域。
社会网络:是经过各种媒介、通过社会互动所形成的个人之间的复杂联系网。 家庭:是由具有婚姻、血缘或收养关系的人们组成的长期共同生活的群体,是人类生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一种群体形式。
符号互动论:是在社会互动的理论中,从互动个体的日常自然环境去研究人类群体生活的理论派别。
拟剧论:是使用表演和比喻来说明日常生活中人的互动的理论。
常人方法学:是对一定社会成员在日常生活的社会互动中所遵循的规则的社会学研究。
交换:指的是在一定的规则下,行为者为了获得回报而行动、并获得回报的社会互动形式。
合作:就是指在社会互动之中,行为者之间为达到某些共同的利益或目标彼此密切配合的一种联合行动。 竞争:是指行动者之间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展开的较量、争夺,它是社会互动的一种普遍可见的方式。
符号:由一群人所共同认可的、有意义地代表其自身以外的别的事物的东西。 群体:是人们通过某种社会关系联结起来进行共同活动和感情交流的集体。 利益群体:是在社会利益体系中具有相同的利益地位,有着共同的利害和需求、共同的境遇与命运的群体。
既得利益集团:是指对公共资源享有支配权的社会阶层,为了共有的特殊利益而结成的共同体。
初级群体:又称作为首属群体,是社会群体中最古老、最基本的形式,是个人参加社会生活的基础群体。初级群体具有规模较小、面对面交往、认同感强烈等特性。
次级群体;又称作为次属群体,是用来表示与初级群体相对应的各种群体,如学校、职业群体、社团等。
组织:是人们为了达到特定目标而有计划地建立起来的具有比较严密结构的制度化群体。
科学管理理论:为了使组织更有效地实现它的目标,必需使组织的结构和过程科学化和合理化。
科层制:是指建立在法理型统治基础上的,以正式规则为管理主体的,具有职权分工和职位等级体系的组织形式和管理方式。
公共部门,是指被国家授予公共权力,并以社会的公共利益为组织目标,管理各项社会公共事务,向全体社会成员提供法定服务的政府组织。
社会制度:基于一定的价值标准而设立和形成的一套相对稳定的、模式化的、被人们习惯和自觉遵守的规范体系。 经济制度:是社会以限制、调解或促进人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行为的社会规范体系。
本源制度:反映并决定其他一切关系的基础的原始的关系——生产关系以及与之紧密相联的经济活动的规范和制度
社区:通常指的是以一定地域为基础的社会群体。
社区的纵向格局,指一个社区的各种社会单位和子系统与外部社区的结构和功能关系,体现了地方社区与大社会的关系。
社区的横向格局,指一个社区中的各种组织或子系统在本社区内部彼此之间的结构和功能关系。
社区全貌研究:就是描述社区的各个不同部分并解释这些不同部分的相互联系。
农村社区:也称乡村社区,是指以农业生产为主要谋生手段的人们为主体构成的同质性较高的地域性生活共同体。 城市社区:又称都市社区,是指以从事各种非农产业生产为谋生手段的具有一定规模的人口所构成的异质性较高的地域性生活共同体。
社区发展:是指在城乡基层社区中社区居民依靠社区自身力量,在政府和其他组织机构的支持下,推动社区有计划地社会变迁,改善社区的经济、社会、社会和文化状况,提高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社区发展属于社会工作的范畴。
城镇化:指人口和社会职能向城市或聚集,生产方式、文化模式和社会角色发生变更,使城乡接近融合的过程。 逆城镇化:城市市区人口尤其是大城市市区人口郊区化、大城市外围卫星城镇布局分散化的城镇化
社会不平等(广义):即社会不平等是指社会差别,包括个人或群体间的任何差异。
阶级是指依据社会资源地不同占有状况及其相互关系所组成地社会集团。 阶层,一是指阶级内部地层次划分,二是泛指具有不同社会地位的群体。 社会分层是指依照一定的标准将人们化分为高低不同的等级序列。 种姓或种姓制度:是以血统、血缘和职业为标准,将社会成员化分为不同群体或社会集团的社会等级制度。 等级:是指按照经济地位和政治法律地位不同而互相区别的群体或社会集团 社会流动:是指社会成员从一种社会地位或职业向另一种社会地位或职业地移动。
结构性流动:是由于生产技术或社会体制方面的变革而引起的规模较大的社会流动。
自由流动:是指那种不是由于体制的变化而是由于个人特殊的原因,如个人努力、偶然的机遇等而导致的社会流动。 垂直流动:是指社会成员在社会分层结构中跨越等级界限的位置移动。 水平流动:是指社会成员在同一等级的不同位置之间的横向移动,这种流动不会造成人们社会等级序列地位的改变。 代内流动:是指一个人一生中特别是其工作生涯里社会地位的变化。 代际流动:是指子女相对于其父母来说的地位的变化。
结构流动:由于生产技术或社会体制方面的变革而引起的规模较大的社会流动。
偏差行为:就是指一定的社会中社会成员不同程度地偏离或违反了既有地社会规范的行为,也被称为越轨行为或差异行为等。
社会控制:是指社会组织通过社会规范以及相应的方式和手段,对社会成员的
社会行为进行指导和限制,对各类社会关系加以调节和制约、对社会成员的价值观进行引导和约束的过程。 现场控制:在组织控制中,对正在实际进行操作的组织成员的行为进行指导和监控,使组织成员的行为始终指向组织的目标,这一过程被称为现场控制。 偏差行动:是指以具体的行动或动作显示出来的偏差行为。
偏差习惯:是指个人行为嗜好不被社会认可而表现出来的偏差行为。 偏差心理:是指因心理或精神的原因导致无法进行常规的社会交往或社会活动所表现出来的偏差行为。
偏差文化:是指以与社会主流或主导文化所不同的文化表现出来的偏差行为。 违法行为:是指违反国家法律条文的行为,包括犯罪和为构成犯罪的违法行为。违章行为:是指违反有关维护社会治安和公共秩序的规章条例的行为。 违规行为:泛指一切违反既定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的行为。 宏观控制:是指社会利用政权、法律、政策、条令等手段对整个社会在总体上加以控制。
微观控制:是相对于宏观控制而言,在社会生活的各个具体领域所实现的控制,这些领域涉及人们最基本的社会生活需求。
制度化控制:是指按照一整套条文规定,有某种组织体系加以推行的一种社会控制方式。
内在控制:是指行为者个人将社会规范内化为自己持有的观念,从而自觉地按照社会规范的要求约束自己的社会行为。
社会问题:是指因个人和社会的关系失调或社会结构与环境的失调而影响相当数量社会成员的正常生活,妨碍社会协调发展的问题。
社会解组:是指社会中的各种规则对约束个人的行为失去效力,社会既不能提
供给人们以预期的奖赏和回报,也不能对违规的行为以惩罚。
社会解组理论:社会问题最有效的解决方法是尽快建立社会规范和秩序,重建社会的均衡体系。
社会建构理论:在社会问题研究的理论中,认为不存在客观意义上的社会问题的理论
价值冲突理论:由于所处的社会经济地位和既得利益的不同,人们对同一问题可能会有不同的价值评判标准和不同的立场、态度,因此在采取某种行为措施改变某一社会现象时,常常会引起矛盾和冲突
腐败:是权力的滥用,即不正当地利用政府和公众赋予的权力和权威来为个人或个人所效忠的某个集团谋取利益。 全球性思想:是要把社会问题的防治放在全球环境中进行考察。
长期性思想:是要认识到社会问题的长期存在和反复性,要有持久战的意志和毅力。
社会改革:是人们有意识地规划并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的社会局部调整或全面改良的过程。
反叛:为了追求社会鼓励的目标,采用了不被社会认可的手段,甚至是违法的手段,这种偏差行为称之为反叛。 退缩主义:在失范理论中,既放弃了社会鼓励的目标,也抛弃了社会认可的手段
结构性问题:是指社会制度或社会政策失调诱发的社会问题
偏差性社会问题:一般指个体偏离或违反一定社会行为规范造成的社会问题。 私人部门:是指为私人所拥有,并以利润最大化为组织目标,通过市场上出售其产品或提供服务以求得利润得各类工商企业组织,也称为私有部门。 社会发展计划:是对社会发展总的方向、大目标、主要步骤与重大措施的设想。 身分:表示人的出身、地位或资格,具有继承性和不可更改性的概念 社会变迁;是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基本形态的变异。
社会风险:是社会难以承受的损失或影响。具体来说社会风险是指可能引发社会动荡不安和社会冲突的不确定性因素,这种不确定性因素可能来源于社会的各个领域
江村经济:30年代,费孝通在抗战爆发前一年在江苏省吴江县庙港乡开弦
弓村进行了两个多月的调查,后在英国伦敦经济学院留学期间,利用这些资料写出了中国社区研究的名着《江村经济》(又名((中国农民的生活)))。1939年在英国出版。这本书生动具体地描述了中国一个村庄的生产和生活,特别是刚刚兴起的乡村工业和世界市场波动对这个乡村社会带来的巨大变化。 可持续发展: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他们需要的能力和机会构成危害的发展。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9b6d767485868762caaedd3383c4bb4cf6ecb7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