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科普知识小论文》,欢迎阅读!
关于加强科普教育的意义和策略 (2000年6月) 科普教育是面向社会开展的科学知识、科学精神和科学技术成果的普及性教育,是立足提高国民科学素质的教育,涵盖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贯穿学历教育、成人教育和终身教育。科普教育十分有利于培养青少年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素质教育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历史证明,任何科技的发现、发明、传播和应用都离不开高素质的人,科技只有与高素质的人才结合起来,才能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这种结合的根本途径就是教育。一度时期以来,“***”活动在我国很多地方十分猖獗,酿成了不少人间悲剧。现在,尽管“***”已没有了市场,人们也逐渐认清了邪教的本质和危害,但是,“***”现象留给我们的思考却是沉重的、深刻的、永久的。究其原因,除了一些人理想信念淡薄以及“***”的歪理邪说具有极大的欺骗性和诡秘性之外,与前几年科普教育的针对性、普及性、实效性不强有着很大的关系。当前,不仅仅是教育系统,整个社会都应该十分重视科普教育,并充分发挥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的整合育人优势,逐步向社区教育、成人教育和终身教育延伸,普遍提高包括青少年在内的全民科学素质,增强人们对邪教歪理邪说的免疫力,促进全民族素质的整体提高。 一、加强科普教育的时代背景不久前,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开发研究院发表了2000年度《国际竞争力报告》,中国科技竞争力排名继1999年大幅度下降12位后,在本年度报告中的排名又下滑到名列第28位,令国人十分震惊。那么,我国科技竞争力的源头----教育又怎样呢?据1987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提供的材料,1980年我国文盲占总人口的23.7%,1984年我国小学入学率为37%,1984年我国高校学生人数为139.6万,大学入学率仅为1%,这个数字与同时期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即使与印度相比,差距也不小,1984年印度高校学生人数为344.2万,入学率为9%,我国教育的这种状况实在堪忧。近几年来,我国加快教育改革步伐,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尽管取得了明显的进展,但是仍然存在着很严重的问题:一是学习负担过重,对青少年的身心发展有较大的影响;二是偏重智育,青少年的素质不能全面发展,扼杀了青少年创造力的开发;三是片面追求升学率,造成学生偏科应考,死记硬背,忽视科普知识的教育和能力的培养。在这种教育的大背景下,青少年的科普教育也只能是见缝插针,始终摆不上应有的位置,从社会到学校到家庭,对科普教育重视和投入远远不够。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科技教育的普及面不广,一些科技活动、科技比赛仅仅局限于部分参赛学生;二是科普知识宣传教育没能形成合力,社会与学校、家庭的科普教育很难接轨;三是科普教育工作者(包括家长)的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综合多方面的因素,当前的科普教育远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更不能适应即将到来的知识经济时代。笔者认为,只有全社会进一步认识科普教育的重要意义并全方位多层次地实施,才能真正贯彻落实“科教兴国”的战略,从而担负起中华民族21世纪全面复兴的伟大使命。加强科普教育的重要意义小平同志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又说:“科学技术人才的培养基础在教育。”教育是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前提和智力基础,是培养高素质劳动力的根本途径。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应该将科技素质教育贯穿始终,并作为核心工作来抓,其意义主要有三个方面:1.有利于推进现代化建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党全国人民的中心任务就是振兴经济,实现现代化。现代化呼唤新的科学技术生产力,现代化需要创造型的高科技人才。从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来看,科普教育不仅能丰富青少年的科技知识,完善知识结构,更有利于培养青少年的科学精神和创造能力,塑造青少年探求科学的意志品质。早在“五四”时期,仁人志士就呼唤“德先生”、“赛先生”,就开始致力于科学救国。八十年过去了,现今我国的科技发展水平究竟如何呢?毋庸讳言,“文革”不仅仅耽误了一代青少年,而且还严重耽误了我国科技发展列车的进程,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科技发展现状令人担忧。面对电脑网络世界,面对知识经济时代,面对21世纪的机遇和挑战,面对世界各国的激烈竞争,我们不仅要加大教育投资,加快实施素质教育的步伐,更要重视青少年的科普教育,使科学的种子在青少年的脑海中生根发芽,为实现现代化打下坚实的基础。2.有利于增强国际竞争能力。当今世界,国
际竞争就是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就是科技和人才的竞争。中华民族能否参与国际竞争并在竞争中取胜,同样需要依靠科学技术,依靠大批高科技人才。作为“母鸡”的教育如果不能迅速高效地“生产”出高科技人才,那么“振兴中华”必将是一句空话。从青少年时期加强科普教育,为长大后攀登科技高峰夯实基础,其意义十分深远。从这个意义上说,它关系着祖国的“生死存亡”,不能不引起每一个爱国的中国人的思索和重视。3.有利于实现祖国的伟大复兴使命。回顾三次技术革命的历史,从蒸汽机、电力技术的广泛应用,到电子计算机的问世,社会生产力的性质规模、发展速度发生了质的飞跃,从原子能时代、太空时代、信息时代跨入生命科学时代,整个社会都面临着新科技革命的严峻挑战。目前的知识更新周期也越来越短,几乎每十年科学技术知识就要淘汰30%。如果不加强科普教育,不注重培养学生科技前沿的新观念、新方法和新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那么,当代青少年很有可能在未来世界中落伍于时代。二、加强科普教育的实施策略科普教育是一个社会系统工程,如果仅仅依靠学校单枪匹马地实施,是远远不能实现预期目标的。这涉及到人们的价值取向、认识导向和运作定向等多方面的社会问题。因此,我们在实施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校——社会——家庭”三方面教育的优势,努力拓宽科普教育的覆盖面,不断深化科普教育的长远效益,形成齐抓共教的局面,营造整体育人的良好社会氛围。1.以学校为主体,实施科学素质教育。科普教育应该以学校为主渠道、主阵地,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提高青少年的科学素养。重点要在“三类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抓好“三化”:一是在学科课程中全面渗透“整体优化”。科普教育首先应立足课堂,体现在各科教学之中。要在不断提高教师素质的前提下,充分挖掘、渗透科普教育。一方面采用先进的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另一方面把培养科学的学习方法和创造性思维列入课堂教学目标,从而把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引导到学好文化知识方面,尤其在劳技课和自然学科中要加大科普教育的比重,诸如开设创造发明课、进行科技制作等均是较好的尝试。二是在活动课程中有机结合“重点深化”。如果说,科普教育在学科课程中属于“普及”层次的话,那么在活动课程中则属于“提高”和“深化”的境界。中小学可以通过主题班会、科技兴趣小组、团队活动、社会实践、科普宣传周及群体性比赛来促进全校学生积极参与科普教育活动,激发学生探求科学宝库的热情,同时,又可以发现和选拔科技新苗,进行个别辅导和点拨,发展学生能力,培养学生个性,并且反过来促进群体提高。三是在环境课程中营造氛围“潜移默化”。学校应十分重视环境育人的功能,要让每一寸墙壁“说话”,要让每一棵树木育人。校园要从“净化”、“绿化”、“美化”、“香化”向更高层次“知识化”发展,比如,校园花木应挂牌标上科学的类别名,橱窗板报中应定期进行科普宣传,墙壁上应书写激励性的求知标语,教室内可悬挂科学家头像和名人名言,有条件的学校还可建立科技雕塑,使整个校园洋溢出“讲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浓郁气氛,逐渐培养青少年科学意识和科学的学习习惯。2.以社会为延伸,强化科普教育保障。社会的科普教育情况起着导向、激励的作用。从“科教兴国”到“科教兴市”,意味着科普教育也将逐步成为各级政府行为,并形成一定社会舆论导向。笔者认为,当前应该着力加强“三个建设”:一是加强组织建设。要建立健全各级科技类组织,强化科委的全局督导功能,增强科协和科辅协会的组织指导功能,提高少科站的主导育人能力,配齐配强人员,保证组织管理得力到位。二是加强阵地建设。从城市到乡镇要建设规范实用的科技长廊,要设计显目、寓意深刻的“科教兴市”雕塑,要将青少年宫办成科技宫、知识宫,要定期利用电影电视播放科技专题节目,并加快文化宫和图书馆科技知识化的进程。三是加强活动建设。要充分发挥政府、社会团体的力量优势,通过开展参与型活动、比赛活动、集会类活动、报告会、现场会来推动青少年科普教育的进程。还要通过团队活动这一具有特殊功能的有效载体,积极引导青少年学生提高素质。要通过一些社区活动来推动成人的科普教育进程。3.以家庭为补充,增强科普教育实效。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孩子成长的摇篮,家长是孩子的首任教师,也是终身教师。因此,家长的科学素养及对科普教育之重视程度,
直接影响着孩子接受科普教育的效果。同时,家长接受科普教育也极为重要。可以说,教育好一个学生,带动起一个家庭,就能影响一个社区,促进整个社会。笔者认为,家庭科普教育应从“三好”入手:一是办好家长学校。学校和社会应联合开办家长学校,提高家长的科学素质,养成科学的教育方法。二是办好“家庭科技书角”。家长应多购些科技书籍,丰富孩子的知识面,提高学生学科学的兴趣。三是扮好“科技家长”的角色。青少年的求知欲旺盛,如果向家长请教而“一问三不知”,不仅降低家长的威信,而且不利于孩子进步成长。尤其是孩子进入“青春期”后,家长更要担负起孩子生理、心理卫生上的“导师”,这就要求家长要接受继续教育,自觉“充电”,不断提高。综上所述,科普教育是涉及到未来“国计民生”的大事,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和家庭都不能掉以轻心,应该在共同目标的支配下,群策群力,协调配合,将科普教育工作列入政府的议事日程,列入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考评的要素之一,列入学校对教师教学的要求,进一步增强社会工作者、科普工作者的社会责任感,使全社会的科教工作全面启动、迅速发展。参考文献:柏岸《科教兴国与教育现代化》刘吉《中国教育存在什么问题》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9b57dc8917fc700abb68a98271fe910ef12daea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