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心理学重点归纳

2023-02-11 02:27:33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体育心理学重点归纳》,欢迎阅读!
归纳,心理学,重点,体育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体育理学的定义:体育理学研究体育运动情景中认知、情感和行为的科学

三门学科各自研究的侧重点:

体育理学侧重研究体育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心理现象,特别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特点和变化。

运动理学侧重研究竞技运动训练和比赛中的心理现象,特别是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过程中的心理状态和变化

锻炼心理学侧重研究体育锻炼过程中的心理现象。

体育理学的起源与早期发展(一):1 世界上第一个运动理学的实验是由Triplett1898年完成的。 21923年,被称为运动理学之父的格里菲斯(Griffith)在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开设了世界上第一个运动理学课程 31925年,他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运动理学实验室,系统地进行了一系列的运动理学实验。41926年,他编写第一部运动理学科书《教练心理学 51928年,出版了《运动理学 运动兴趣的分类:

一)根据运动兴趣的内容,可以分为物质兴趣和精神兴趣

物质兴趣是以人的物质需要为基础的兴趣,主要表现在对运动用品的兴趣。 精神兴趣则是以人的精神需要为基础的兴趣,表现为对运动的偏好和渴望。 二)根据运动兴趣的倾向性,可以分为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 直接兴趣是由于对体育活动本身感到需要而产生的兴趣,如对参与体育活动、观看体育赛等方面的兴趣。

间接兴趣不是对体育活动本身产生的兴趣,而是对体育活动的未来结果感到需要而产生的兴趣,如保持体型、增进健康等。

三)根据运动兴趣的广泛性,可分为广泛兴趣和中心兴趣

广泛兴趣是指对多项体育运动(如球类运动水上运动等)或某一项体育运动多方面的事物或活动(如运动技术、运动心理、运动生理等方面)感兴趣。

中心兴趣则是在广泛兴趣的基础上,对某一类(项)体育运动(如球类运动)或体育运动的某一方面(如运动心理)有特别浓厚而稳定的兴趣。

影响运动兴趣水平的主要因素: 一)运动需要的满足

需要是兴趣产生的基础。

运动需要是指学生对体育运动的自身价值(如趣味、娱乐、竞技、健身、健美等)所产生的一种渴望趋势,或掌握某项体育运动技能的一种需要。

需要层次论:

(Abraham. H. Maslow , 19081970)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之一。美国社会理学家、人格理论家和比较心理学家,也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创建者之一。

运动动机的定义:

动机:引起和维持个体活动并使之朝一定目标和方向进行的内在心理活动。 运动动机:推动学生参与体育学习与身体锻炼活动的内部心理动因。

运动动机的功能: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发动功能: 学生想要运动的愿望达到一定水平,就成为心理动力推动自己行动起来。

人格的特性:

人心不同,各如其面——独特性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稳定性 性格决定命运,好运气是一种素质——功能性

学生体育能力培养的途径:

1. 体育运动能力的培养 2.体育学习能力的培养 3.自我锻炼能力的培养 4.自我评价能

力的培养 5.创新能力的培 6.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7.合作能力的培养

运动归因:归因是指个体对自我或他人行为结果的原因进行分析、解释和推测的认知过程。人们进行归因活动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总结经验教训,以便在未来的活动中少走弯路,取得更好的成绩。归因活动是一种普遍的心理现象,它渗透在人们生活、工作的各个领域。

Weiner的成败归因理论

运动和训练的角度讲,最有价值的归因理论当属Weiner的成败归因理论

Weiner根据Heider4个主要因素,把它们重新调整到两个主要的原因维度中。这两个维度分别是稳定性和内外源。



习得性无助感

1)习得性无助感的概念

是指个体经历了失败与挫折后,面临问题时产生的无能为力、丧失信心的心理状态与行为。当个体形成了习得性无助感时,会导致学习与生活中积极主动性的丧失。

体育锻炼的心理健康效益:(一)体育锻炼对认知功能的影响 (二)体育锻炼对情绪的影响 (三)体育锻炼对人格的影响

影响人们坚持体育锻炼的因素:个人因素 1.人口统计学变量(如性别、年龄等) 2.个体生理状况 3.个人行为 4.个人心理特征和状态



攻击行为的分类

(一)敌意性攻击和工具性攻击

根据攻击时是否有愤怒的情绪表现,可以将运动员的攻击行为分为敌意性攻击和工具性攻击。 (二)特质性攻击和状态性攻击 根据个体的人格(个性)特点的不同进行分类。 (三)言语攻击和身体行动攻击

攻击行为的理论:

1、本能论和进化心理优势

弗洛伊德和洛伦兹认为攻击行为的能量来自本能,这种能量如果得不到释放,就会越积越多。

2、神经系统的影响

研究者在动物和人类身上发现了一些能够促进攻击行为的神经机制。对杀人犯和死囚的研究证实:脑区异常可能导致异常的攻击行为。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9b47d19bae45b307e87101f69e3143323968f5bb.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