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关于自然之道的故事》,欢迎阅读!
关于自然之道的故事
柯布西耶曾说:我们必须始终说出自己所看到的,但更难的是我们首先得明白自己所看到的。的确,说出所看到的需要一定的技巧和勇气,但耍弄明白所看到的就非智慧莫属了,尤其是对那些见仁见智的事物怎么才算明白呢?当下的建筑界乃至整个文化界可谓纷纭杂呈,更多的时候让人莫衷于是,而那些既往的历史与文化难道就能盖棺定论) 梁漱溟先生通过对东西方文化比较得出中国传统文化是早熟的文化。姑且不说这结论是否正确,却从一个侧面说明我们的传统文化有着超常的稳定性。客观来看,近两千年以来我们的文字,书法、绘画、建筑乃至社会制度等可谓因因相陈,甚至千篇一律,这就成了黑格尔眼中“停滞的文化”。这“千篇”的“一律”到底是什么呢?或者存在吗?社会的生产方式与文化(思想)是相辅相成的,这种相互关系带来的影响也必将反映到艺术的形式与精神中。德国著名汉学家雷德候教授在他的《万物:中国艺术中的模件化和规模化生产》对此进行了极其精辟论述,从一个西方学者的眼中为我们揭示了这“千篇”中的一律”。 雷教授从汉字系统、青铜器、兵马俑,漆器,瓷器、丝绸、建筑、印刷和绘画等进行了逐一分析论证,阐述了他的观点:中国传统艺术能够进行规模化生产都是因为中国人发明了“模件”(以标准化的零件组装物品的生产体系),而模件化生产又以多种方式塑造了中国社会的结构和思维模式。这视角十分独特,不但用大量的论据对物质(事物)层面进行详尽论述,而且也延伸到了汉字、书法和绘画精神层面。需要补充的是在雷教授没有论及的诗词、戏曲等领域也存在着模件化和规模化生产现略述诗词中“模件化和规模化的生产”。诗词中的”月亮,风雪、杨柳、梅菊“等就是最小的模件,小孩启蒙从单字和词语的对句开始,直到最后完成整篇的习作,还有诗词对字数和格律都有着明确严格的要求,而且还有着固定的词牌,这些都与模件化和规模化的”生产”、“审美需
要“相一致。而文人雅士常常会对某一题材做出大量的作品,皇帝则可以利用大批御用文人集体来写风花雪月歌舞升平的应景之作,这种“生产体系”造就了艺术品的高产量和多形性,但也必然要付出巨大的牺牲,那就是对个人自由的限制与削弱,也许正是诗词的这种自律最终将“唐诗宋词”推上了传统文化的巅峰。 该书的最后一章还探讨了“中国人究竟以什么为艺术的问题”。我国历来将建筑,雕塑等看作匠人营生,对书法的艺术性却推崇备至, 就传统艺术的定义而言西方人和中国人的见解原本相去甚远,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定义在两者的文化中已经发生变化。例如墓葬中的青铜器,兵马俑及大量玉器并不是为了今天所谓的“艺术审美”而生产的,它们在传统文化中只是作为墓葬或者祭祀的礼制而存在的,所谓“葬者,藏也,欲人之不得见也”。只是后来随着时代的演变和西方文化思潮的影响,这些器物才渐渐被我们纳入艺术审美范畴中。 “在欧洲,机器的发明和应用导致机械化大生产取代手工劳动。但机器不是引发工业革命的唯一因素。劳动力的组织和管理,劳动分工的技巧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我们可能会发现中国的范例对西方现代化大规模生产技术的影响远远超乎世人的想象。雷教授对“模件化和规模化生产”的评价不可谓不高,他还注意到“模件化体系注定会削减物品的制造者、所有者与使用者的个人自由,从而在社会上制造了难以通融的限制。可能他没有意识到更深层次的“限制”,何兆武先生在《传统思维与近代科学》论述可为补充:“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总是把人伦纲纪置诸首位,然后再把它扩大成为自然界的普遍法则;于是全宇宙就都被等级持续或品级制所伦理化了……在中国传统的社会与文化中,从来没有个人或个人主义的地位。个人仅只是人伦关系的工具,他只能把自己以及自己的一切贡献给人伦的实践,此外他作为个人别无任何价值”。 在传统的社会和生产方式中,个人的价值的确是不重要的,同样单一的艺术形式也是不重要的。青铜器在
祭祀或者墓葬中都是成组成套出现的,兵马俑也是如此。在漆器,瓷器,建筑等方面也是体现着对单一形式的弱化,更多的是从系统化来考虑问题的。传统官式建筑中的斗拱、开问、院落和色彩的运用更多的是由身份等级来限定的,而非由设计者和使用者的个人喜好决定。如此一来个人又是如何继承与发扬这种文化与完成审美的呢?因为“模件化和规模化的生产”必然有着一定的“程式”,潘公凯先生在《谈中国画笔墨》认为:个人通过对“程式”的继承既实现了文化的继承与发扬,同时还完成了审美的需要。以中国历史最久的书画艺术为例,一个古人要想成为书法家或者画家的第一步不是创造自己的风格,而是对传统的字体和书画作品进行大量的临摹,在日积月累中达到对这门艺术‘程式“的理解与把握,最终通过对程式的些许修正或者悟化来实现自我价值,所以千百年下来我们的书画艺术表面看似乎变化不大,大有“停滞现象”。只是这种程式化“训练出了中国精英极为敏锐的视觉审美鉴赏力,这种独特的审美鉴赏力的精微程度是人类文明的成就之一”,其实这点在中国传统建筑中表现的也尤为突出。总之,在传统社会与文化中,离开程式的单一形式是不重要的,甚至是没有意义的。个人在其中是模糊的不可离析的,而程式却是清楚明了可以编排的,难道这就是孔夫子所谓的“随心所欲,而不逾矩”?作为个人的审美需要,“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就变得十分重要这也许就是我们传统文化中为什么特别推崇“自然之道”的原因。 一棵树的叶子成千上万,每片都极其相似,但却成就了参天大树和森林,其实每一片叶子又完全的不同。家门口的树木去年被大风刮倒了,暮春已经挺起了腰身,英姿勃发,身处自然中的人们却渐行渐远。不少人在大风没有到来时已经匍匐在地,而且再也挺不起腰身,也许这才是“万物”给我们的启示。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9b205194e63a580216fc700abb68a98271feac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