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梁祝传说中的“同冢”与“化蝶”

2023-02-04 16:01:18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浅谈梁祝传说中的“同冢”与“化蝶”》,欢迎阅读!
梁祝,传说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浅谈梁祝传说中的同冢化蝶

作者:李

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0年第08

摘要:作为四大民间传说之一的《梁山伯与祝英台》,以其浪漫凄婉的爱情故事感染了无数,被誉为爱情的千古绝唱。梁祝传说流传一千六百多年,故事情节在流传中不断丰富,传说起源却是扑朔迷离、众说纷纭。文章主要对故事流传中形成的同冢化蝶两个结局进行分析,而窥见梁祝传说的形成。 关键词:梁祝;同冢;化蝶;源流

中图分类号:I0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0)15-0017-01

罗永麟在1978年发表的《试论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将梁祝传说的演变划分为三个阶段。在梁祝故事发展的第一阶段,故事结局只有同冢说。第二阶段同冢化蝶日渐合流为同冢化蝶”,梁祝故事基本框架形成。 一、梁祝同冢

明代徐树丕《识小录》:“梁祝事异矣。《金楼子》及《会稽异闻》,皆载之。两本书都已失传,《会稽异闻》不可考,《金楼子》是梁元帝(萧绎)所作,原书大部分散佚,所遗留的是《永乐大典》辑出来的不完全的本子。张恨水先生以为徐氏所引的事,不会是凭空捏造。对于原书,有所根据从而得出了梁祝是晋末人的结论。

现可考的关于梁祝最早的记载是宋张津的《乾道四明图经》引唐代梁载言所作的《十道四蕃志》:“义妇冢,即梁山伯祝英台同葬之地也。在县西十里接待院之后,有庙存焉。旧记谓二人少尝同学,比及三年,而梁山伯初不知英台为女也。其朴质如此。按《十道四蕃志》云义妇祝英台与梁山伯同冢。即其事也。梁氏记载过于简略,只记了祝英台有义妇名以及梁祝同冢的事,并未详叙其中情节。

后来,传说经过人民大众进一步的口头加工发展,晚唐张读把它收进《宣室志》:“英台,上虞祝氏女,伪为男装游学,与会稽梁山伯者同肄业。山伯,字处仁。祝先归。二年,山伯访之,方知其为女子,怅然如有所失。告其父母求聘,而祝已字马氏子矣。山伯后为鄞令,病死,葬鄮城西。祝适马氏,舟过墓所,风涛不能进,问知有山伯墓,祝登号恸,地忽自裂陷,祝氏遂并埋焉。晋丞相谢安,表其墓曰:义妇冢梁祝同冢的简单事实已铺叙成一个有情节的故事,具有了一定的传奇性:祝英台女扮男装与梁山伯同窗,墓地自动裂开后,祝英台投墓殉情。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宋少帝时,南徐有一士子从华山往云阳,见客舍中有一女子,年可十八九,悦之无因,遂成心疾。母问其故,具以启母。母往至华山云阳,寻见女子,具说之,女闻感之。因脱蔽膝令母密藏于席,卧之当愈。数日,果差。忽举席见蔽膝,持而泣之,气欲绝。谓母曰:“葬时从华山过。母从其意。比至女门,牛打不行,且待须臾,女妆点沐浴竟而出,歌曰:‘华山畿,君既为侬死,独活为谁施? 若见怜时,棺木为侬开。言讫,棺木开,女遂投棺中,因合葬,呼曰神士冢。(出《系蒙》)

《华山畿》出自北宋郭茂倩所编的《乐府诗集》中的《清商曲辞·吴声歌曲》,《华山畿》和《清商曲辞·吴声歌曲》中的其它诗歌一样,都是西晋怀帝永嘉年间至南北朝时期以南京为中心的江南地区的作品。由此衍生出的假想是:梁祝中的墓裂、投坟殉情可能源于此故事。 二、梁祝化蝶

南宋薛季宣的《游祝陵善权洞》其诗云:

万古英台面,云泉响佩环。练衣归洞府,香雨落人间。蝶舞凝山魄,花开想玉颜。几如禅观,游魶戏橙湾。

这首诗,除了结句外,可以说都是指的祝英台。但是"蝶舞凝山魄"这一句,是否指的化蝶,那还在可否之间。

南宋咸醇《毗陵志·古迹》(卷二十七)中显示出了梁祝传说中的化蝶新变:

祝陵,在善权山,岩前有巨石刻云:‘祝英台读书处。号碧鲜庵。昔有诗云蝴蝶满园飞不见,碧鲜空有读书坛俗传英本女子,幼与梁山伯共学习,后化为蝶。

赋予爱情味的同窗得到了强调,同时加入的化蝶情节,梁祝传说摇曳出全新的轻灵的姿态。可是碧鲜岩何时义妇冢联系到一处,无书可查。

在清道光岁贡邵金彪作《祝英台小传》,把蝴蝶的事情来扩大,更成了一种雏形。 祝英台,小字九娘,上虞富家女。生无兄弟,才貌双绝。父母欲为择偶,英台曰:‘儿出外求学,得贤士事之耳。因易男装,改称九官。遇会稽梁山伯亦游学,遂与偕至宜兴善权寺之碧鲜岩,筑庵读书,同居同宿。三年,而梁不知为女子。临别梁,约曰:‘某月日可相访,将告母,以妹妻君。实则以身许之也。梁家贫,羞涩衍期。父母以英台字马氏子。后梁为鄞令,过祝家询九官。家童曰:‘家但有九娘,无九官。梁惊语,以同学之谊乞一见。英台罗扇遮面,出身一揖而已。梁悔念而卒,遗言葬清道山下。明年,英台将归马氏,命舟子迂道过其处。至则风涛大作,舟遂停泊。英台乃造梁墓前,失声恸哭,地忽开裂,坠入茔中。绣裙绮襦,化蝶飞去。齐建元间,改为善权寺。今寺后有石刻,大书祝英台读书处。寺前里许,村名祝陵。山中杜鹃花发时,辄有大蝶双飞不散,俗传是两人之精魂,今称大蝶尚谓祝英台云。在这篇小传中同冢化蝶故事框架成形。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从对梁祝传说同冢化蝶情节的分析,可以见得其虽非正史载,却也非完全虚构的人物、故事。是广大人民在历史前进过程中集体创作的一种口头文学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历史的真实面貌,如传说产生的年代、故事中的人名、地名。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9b1e3dedbdd126fff705cc1755270722182e5931.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