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提升农村社会治理成效的四个维度》,欢迎阅读!
提升农村社会治理成效的四个维度
作者:林瑜胜
来源:《农村-农业-农民·下半月》 2019年第2期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改革目标之后,实现农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成为新时期农村社会治理的重要任务。当前,我国农村社会治理需要从基层权力结构调整、经济发展方式选择、文化转型融合和社会心理塑造等方面精准推进农村社会治理,提升治理成效。
政治:以社会共治调整基层权力结构
实现农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首当其冲的是要以实现社会共治为出发点,调整基层权力结构,发挥农村基层组织社会治理调度中心作用。一是提高农村基层组织社会治理理解力。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反映了两种权力观的转换,这种转换要求习惯了上传下达和发号施令的农村基层组织应迅速转变成为农村社会组织结构中的平等一员,承担相应的权利和义务。二是调整农村基层组织权力结构。社会管理模式下,村支部在实践中接管和支配了村委会的大部分职能;社会治理要求村支部通过加强党的领导,支持和强化村委会村民自治职能发挥,村支部自身也要转变管理者角色,变身服务者,鼓励和吸收农村社会组织和农村居民参与基层组织权力运行过程,保障基层组织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三是培育农村居民社会治理参与能力。农村基层组织应当通过村民大会议事、村民代表决策、社会组织参与等形式,增强农村居民权利义务意识,提高农村居民管理村级事务的履职能力,参与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决策,使农村社会治理变成农民自己的事情。
经济:以增强活力发展多种经济形式
经济发展模式与路径选择是农村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农村经济发展究竟适合规模经济还是家庭经济,要不要消灭手工生产,不能一概而论,要依据当地经济发展传统和农业生产条件采取适合本地人力资源储备的发展方式,不能照抄照搬别地经济发展经验。要以增强农村经济活力为重点,不拘一格地发展规模与家庭、工业与生态、纯农业与信息化等能有效融合不同层次发展要素的多种经济形式,在保护农村生态环境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农村人力、物力资源,实现农村经济发展模式的最优化。中央确立精准扶贫战略后,农村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是当地社会治理的重头戏。要防止以扶贫为名,不切实际地移植外地脱贫解困经验,仓促上马未经充分可行性论证的扶贫项目,造成新的资源浪费和生态破坏。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要摆脱单纯依靠物耗来促进财富增值的传统思路,树立环境也是生产力的新型发展理念,确立生态也是财富的新型财富观。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深入人心和对健康生态环境日益重视的今天,农村社会治理要着力宣传推广并勇于实践新型发展理念和新型财富观,使之成为当前农村经济发展新的路径取向,为农村精准扶贫提供新的模式借鉴。
文化:以转型融合建构新型文化形态
现阶段我国农村地区文化发展呈现农耕文化与工业文化、信息文化等现代文化此消彼长的局面。农耕文化以守望相助为主要特点,工业文化和信息文化以公平效率为主要特点。随着农耕文化整体的削弱,传统农村社会中睦邻敦信、互助友爱的传统逐渐受到权利义务、付出回报等思想意识的挤压,农村社会中的人际关系、邻里关系利益色彩逐渐浓厚,农耕文化的内敛性特征消解,向重视效率、注重平等、追求权利的现代文化靠近。农村社会治理必须正视农村文化形态的新变化,坚持以包容和创新的姿态,充分挖掘农耕文化中的互助合作内核,使之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诚信”“友善”等要求相契合;挖掘工业文化、信息文化中的公平效率内核,使之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平等”“公正”等要求相呼应,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统领农村文化类型融合,推动农村文化转型,建构形式多样的既重公平效率,也重互助合作的新型农村文化形态,更好地引领和指导农村居民生产和生活。
心理:以资源重置塑造现代新型农民
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和城乡差距的拉大正在全方位地影响农村居民的社会心理。农村空心化趋势的蔓延、农村精英人口的流出使农村居民的社会心理变得日益保守、封闭和自卑;城镇化、工业化和信息化所展现的巨大成就进一步加深了农村居民应对社会变迁的无助感;农村部分群体表现出的“先富效应”深深打击了长期以来的平均主义心理。在效率意识和公平思想催化下,当前农村居民的社会心理正处于从传统保守型向现代开放型迈进的转型期,部分农民对农村一边眷恋,一边逃离。农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呼唤更多具有现代心理素质背景的新型农民的参与。只有心理更加积极、开放、自信,农村居民才能更加明晰地规划自己的生产和生活,更加科学地看待城乡发展差距,更加从容地应对现代生活方式带来的挑战。为此,要确立以加快农村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改变农村居民社会心理的社会治理思路,通过社会资源分配与使用的重置,不断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提高农村居民物质资源可支配水平,增强农村居民经济自由信心;不断改进和完善农村基层民主建设,提高农村居民参与村级事务决策水平,增强农村居民政治权利行使意愿;不断健全和优化农村文化发展机制,提高农村居民文化服务资源占有水平,增强农村居民文化体验能力。政治、经济和文化资源的充分占有与使用,将极大提升农村居民的社会心理,增强其应对农村社会变迁的心理支撑,推动其转型为具有现代心理素质的新型农民。
(作者单位:山东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9a5d67ffa4c30c22590102020740be1e640ecc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