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寅恪《清华大学王观堂先生纪念碑铭》释读

2022-12-20 20:26:15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陈寅恪《清华大学王观堂先生纪念碑铭》释读》,欢迎阅读!
陈寅恪,释读,碑铭,清华大学,先生


作文素材积累:

陈寅恪《清华大学王观堂先生纪念碑铭》释读



陈寅恪(1890-1969)著名史学大师,清华研究院四大导师之一。为王国维先生所撰碑铭中,流传最广、最为人们称道的就是“独

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王国维(18771927,字静安,号观堂,清末秀才;我国近现代在文学、美学、史学、哲学、古文字学、考古学等各方面成就卓著的学术巨子,甲骨四堂之一。与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并称清华四大导师。1927年阴历五月初三,自沉于颐和园昆明湖。王国维是近代中国最早运用西方哲学、美学、文学观点和方法剖析评论中国古典文学的开风气者,又是中国史学史上将历史学与考古学相结合的开创者。被誉为“中国近三百年来学术的结束人,最近八十年来学术的开创者”。梁启超赞其“不独为中国所有,而为全世界所有之学人”



清华大学王观堂先生纪念碑铭

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以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真理因得以发扬。思想而不自由,毋宁死耳。斯古今仁圣所同殉之精义,夫岂庸鄙之敢望。先生以一死见其独立自由之意志,非所论于一人之恩怨,一姓之兴亡。呜呼!树兹石于讲舍,系哀思而不忘。表哲人之奇节,诉真宰之茫茫。来世不可知者也,先生之著述,或有时而不章。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要点翻译:君子读书治学,都是为了让心智和志向摆脱俗世陋见的枷锁,也只有这样,真理才能得以发扬传播。思想如果不能自由,则不如去死。这一古往今来的仁人圣贤一同为之以死守护的理念,又岂是那些庸俗僻陋之人能够理解的呢。王国维先生用他的死来彰显自己独立自由的意志,他的死并不是人们议论的是为了一人的恩怨,或者一姓之天下的兴亡。呜呼!在讲堂旁边树立这块石头,是为了寄托对先生的哀思,表示我们永不忘怀,也为了表彰这位哲人难能可贵的气节,彰显真理大道的无边。

我们不能够知道后世怎么评价先生的著述,也许在某些时候并不会受到人们的重视,也许有有些时候人们发现他的学说有可以商榷的地方。但是——唯有他这种独立的精神,自由的思想,能够经历千万年,与天地一样久远,与日月星辰一起永远闪耀着光芒。



题外话:

陈寅恪本人也强调读书求学需要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不受已成观念的约束,要有创见,不为名利而取悦他人。他曾批评清代浮夸的经学者,钻材料缺乏、解释无定论的空子,随意立说或者无任何依据,随一时之兴会篡改原书意思,其背后的思想就是为名利。至于曲学附会,故作标新立异或炒作,皆同此类。他强调不“为人”而“为己”讲求的就是治学要有独立创新精神,预于时代新潮流。

1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9a53d500f31dc281e53a580216fc700abb68528a.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