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新疆多元文化形成与中华文化认同探析》,欢迎阅读!
新疆多元文化形成与中华文化认同探析
作者:赵辉
来源:《科技视界》 2014年第9期
赵 辉
(塔里木大学,新疆 阿拉尔 843300)
【摘 要】文化是民族发展繁荣的动力源泉,民族文化影响、制约着各民族的思维和行为方式,规范着各民族的精神、价值观念。探讨新疆多元文化的形成动因,提高新疆少数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有利于促进民族团结、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最终实现从文化认同到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的高层次转变。
【关键词】多元文化;形成;文化认同
新疆地处欧亚大陆腹地,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成为东西方文化碰撞、交流、耗散、融合的焦点和中介。作为民族迁徙的走廊,新疆多民族聚居杂处,各民族文化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交融,共同发展,形成了新疆民族文化多源生成、多元并存与发展的文化体系,并体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
1 新疆多元民族文化的发展进程
新疆古称西域,远古时代,就与中原、蒙古、西伯利亚、中亚、印度及西亚、欧洲、非洲等地有频繁的交流往来,来自中原的汉文化及周边的印度文化、波斯文化、希腊罗马文化、粟特文化等对新疆均产生了影响,形成了新疆以汉文化和犍陀罗文化并行为特点的鄯善、且末文化圈;以东西文化交融为特点的高昌文化圈;以佛教文化为主体的于阗文化圈和龟兹文化圈;并形成了草原游牧经济和绿洲农耕经济两种文化类型。
新疆多元民族文化格局的正式确立是在汉代,以天山为界,可分为绿洲农耕和草原游牧两个相互依赖,各具特色的文化区。“丝绸之路”的开通为东西文化的交流提供了保障,汉代活动在西域的民族在语系上分别属于印欧语系、汉藏语系和阿勒泰语系,而天山以南绿洲诸国的宗教信仰主要是萨满教、祆教和佛教。
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中原政权更迭平凡,新疆也经历了分裂与统一的发展历程。新疆境内,各民族迁徙频繁,民族间的融合不断发生,新疆的多元民族文化出现了变异。唐时期,随着唐中央政权对西域的经略,大批中原内地汉人迁徙定居新疆,汉文典籍、汉族习俗礼仪、边塞诗等汉文化强势传入新疆。同时,“丝绸之路”的繁荣鼎盛,使东西方外来文化不断幅射、渗透到新疆各民族文化中,随着塔里木盆地周边政治、经济、文化、语言、宗教的统一,新疆各民族文化在相互汲取、涵化的基础上开始了突厥化、回鹘化与伊斯兰化的过程,形成了以地域为特点的城邦文化圈。
明清时期,新疆一些近代意义上的民族形成。尽管萨满教、祆教、摩尼教、景教及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道教等多种宗教都曾在新疆传播和发展,但此时期,伊斯兰教是当时占统治地位的宗教。塔里木盆地周边政治、经济、语言、文化和宗教的统一,促成了近代意义上维吾尔族的最终形成,并逐渐发展成为新疆的主体民族。经过长期不断的迁徙、分化和融合,新疆最终形成了以维吾尔族为主,包括汉、回、哈萨克、蒙古、柯尔克孜、塔吉克、满、锡伯、乌孜别克、达斡尔、俄罗斯、塔塔尔等13民族在内的新的多民族格局。随着新疆多民族格局的确立,新疆多元民族文化的格局也随之定型。
2 新疆多元民族文化形成的动因
由于自然地理、历史、社会等多种因素,新疆各少数民族在语言文字、宗教文化、风俗习惯等方面都各有特色,呈现出多样性的文化特质,由此构成了新疆多形态、多层次、多结构的多元文化形态。
2.1 独特的地域环境,使多种文化在此交融
新疆有着独特的地域环境,天山山脉横贯中部,使南北疆在气候、土壤、水文、生态资源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并由此形成了绿洲农耕经济和草原游牧经济两种基本经济文化类型。北部的准噶尔盆地与蒙古高原、哈萨克草原、西伯利亚平原连成一片,是草原游牧文化的发源地;南疆塔克拉玛干沙漠、库尔班通古特沙漠边缘散布着大大小小的绿洲,是绿洲农耕文化的摇篮。北疆地区以畜牧业为主,南疆地区则以农耕为主。
由于各种政治势力的交替控制和经略,新疆民族文化表现出很大的跳跃性和输入性,各种异质文化在这里移植、碰撞、渗透,在塔里木盆地周边形成了许多城邦国家,出现了以地域为特色的城邦文化。
2.2 “丝绸之路”的畅通,使多种文化在此汇聚
汉代,张骞打通了“丝绸之路”,为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开辟了重要通道。“丝绸之路”东起长安,穿越河西走廊,沿天山以南塔里木盆地边缘南北两路跨越葱岭,或沿天山北麓草原向西至中亚、黑海、地中海直至罗马,将古老的中华文化与印度文化、希腊罗马文化、波斯文化连接起来。“丝绸之路”分为南道、中道、北道三条路线,交通干线的扩展,使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更加便利和频繁,范围也更为广泛。各色种族、民族的迁徙往来,使多种宗教在新疆得到发展,众多的民族在此生息繁衍,并成为多元文化的创造主体。新疆各族人民兼收并蓄,博采众长,创造了自己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西域文化。
2.3 移民与屯垦,形成了多民族的文化形态
自汉代起,屯垦新疆,是历代统一王朝防御游牧民族威胁、增强国防的战略选择。由于受历代中央政权在新疆军事策略及内外政局的双重影响,新疆的屯垦地点遍布天山南北,并逐渐由南疆向北疆转移。屯垦使大批内地军民通过频繁的移民迁移活动进入新疆,各少数民族文化、外来文化与内地汉文化在此不断交汇、碰撞和交融。进入新疆的各族军民,改变了塔里木盆地单一的人种成分,提高了民族的素质,并把内地先进的生产技术、耕作方法、生产工具及动植物品种传入新疆,促进了新疆生产方式和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繁荣。同时,他们与新疆各少数民族在语言、文化、风俗习惯、信仰等方面相互影响,共同发展,增强了各民族对中原王朝的向心力,提高了新疆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2.4 各民族开放、包容的心态和创造精神,使多种文化在此发展
新疆自然环境相对闭塞,但各民族却拥有活跃而开放的心态。频繁的民族迁徙,不同族群间的分争、融合,使新疆的民族成分复杂多变,各民族对不同的文化都保有一种理解、欣赏、包容的心态。有学者指出:新疆文化是多国、多地域、多民族文化撞击和融汇、排斥、吸收的结果。对于外来文化,新疆各民族不是照搬、移植,而是另辟蹊径,在传统基础上将东西文化融会贯通,进行独特的创造,选择适合自身的文化因子完善自我,其文化带有浓厚的宗教和民族特色。
3 新疆多元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认同
文化认同是一个国家民族凝聚力形成、国内社会各阶层团结与稳定、国家利益一致性与向心力形成的重要因素,是连接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桥梁和纽带。新疆民族文化吸收、融合了中西方的优秀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是新疆各族人民在历史进程中共同创造的一切精神、物质财富的总和,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古以来,新疆民族文化就与中原内地文化有着不解之缘,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新疆各民族以开放的胸襟吸收着外来文化,并不断地进行融合、创新,创造出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同时,又向外部世界传输着中华文化。双向的文化交流,形成了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心理和新疆与中原趋同的文化指向。今天新疆境内由多民族文化构成的当代文化形态,是历史上东西方文化、中原文化、草原游牧文化、绿洲农耕文化、各种宗教文化互相影响、互相渗透、互相作用、互相补充、融合的结果。
加强新疆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有利于促进新疆各民族团结,增强民族认同感,提高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只有新疆各民族实现了文化上的认同,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共同的文化心理,才能实现边疆地区真正的长治久安。
【参考文献】
[1]贺萍.新疆多元民族文化流变述略[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1).
[2]沈子华.新疆多元民族文化的形成[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6).
[3]何星亮.中华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同一性与互补性[J].思想战线,2010(01).
[4]图娅.对新疆多元一体文化认知的必要性[J].新疆社科论坛,2010(06).
[5]杨静.多元文化背景下新疆文化的传承与创新[J].大陆桥视野,2011(14).
[责任编辑:丁艳]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9a31dcfdb90d4a7302768e9951e79b89680268b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