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水龙吟》 次韵章质夫杨花词赏析

2022-05-06 09:02:24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苏轼《水龙吟》 次韵章质夫杨花词赏析》,欢迎阅读!
水龙吟,次韵,杨花,苏轼,赏析
认真阅读苏轼《水龙吟》 次韵章质夫杨花词,写一篇赏析文章。

要求:1、独立完成,可以参考相关文献,但不得抄袭;2、题目自拟;31500字左右。

苏轼《水龙吟》 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杨花纷纷诉衷情 ——从物象发掘词人的感情



章质夫文韬武略,他的《水龙吟》形神兼具,笔触细腻,备受当时的文人推崇,盛传一时。苏轼在《与章质夫》信中说:“某启,承喻慎静以处忧患。非心爱我之深,何以及此,谨置之座右也。《柳花》词妙绝,使来者何以措词。本不敢继作,又思公正柳花飞时出巡按,坐想四子闭门愁断,故写其意,次韵一首寄去,亦告不以示人也。”信中的“公正柳花飞时出巡按”是指当时章出按江夏一事,苏轼与章是好朋友,章教会苏“承喻慎静以处忧患”,苏甚是敬佩,章的《水龙吟》写得如此之好,使苏在欣赏之余也唱和了一首送给章,以表达赠别之意。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盛赞此词曰:“东坡《水龙吟》咏杨花,和韵而似原唱,章质夫词原唱而似和词,才之不可强也如是。

此词不拘囿于一般的咏物写景之制,与章词虽同为歌咏杨花之作,却采用了拟人的艺术表现手法,将咏物与写人有机地结合起来,并能融情于物,使物情交融,形成物我一体的境界,实在是非一般的佳作,现就“杨花”这一物象来分析词中作者的思想感情。“杨花”这一物象在中国的古典诗词中有其独特的意义:1.离恨哀思: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柳”谐音“留”,有依依惜别之情,本词中的杨花其实就是柳絮,每年三月,柳絮纷飞,朦朦胧胧,无根无蒂的这一植物特性极易引起漂泊在外的游子和思念丈夫的少妇的哀愁以及思念之情,因而成为离愁别绪的代名词。2.轻薄低贱:杨花呈絮状,随风飘零,行踪不定,让人觉得轻薄无情,低贱飘忽。3.惜春伤感:杨花在春天将要落幕的时候盛放,风吹到哪跟到哪,预示着春天将去,百花待凋。4.凄苦薄命:杨花细小柔弱,生活在路边,无所依托,不可预测的命运有时会让人联想到古代女性的命运。

刘熙载在《艺概》中评论:“东坡《水龙吟》起句云:‘似花还似非花。’此句可作全词评语,盖不即不离也。”如刘熙载所言,这一起首句是全词的基调,或疑或述杨花的性质与命运,杨花似花又不算花,不是花又担有花名,然而,无论是与否都没有人去怜惜纷纷扬扬的杨花,任它随处飘零。

“抛家傍路”一言尽诉杨花离家飘零,无依无傍的凄苦,杨花本不会“抛家”与“傍路”,这是词人赋予杨花以人的感情,其实这杨花又何尝不是词人自己的化身呢,一贬再贬,既没个实在安稳的着落,好友又即将出任外官。“思量却是,无情有思”二句反用韩愈《晚春》“杨花榆荚无才思,唯解漫天花飞雪”之意,杨花虽是“无情”,但却“有思”,正对应上句中杨花的“抛家”“傍路”

“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萦损”二字意愁思郁结而憔悴,可是杨花又怎么会愁呢,


因为词人将杨花拟人化,那么是拟作何人?“困酣娇眼”的“娇”字与前句中的“柔肠”二字可将此人定位到妇女,正所谓“恼愁肠,成寸寸。已恁莫把人萦损”,只有闺中少妇才会如此魂牵梦萦、思恋惦念。古人词赋中常将初生的柳叶称作柳眼,故此处的“娇眼”喻柳叶,联系上下句可知,思妇的一双娇眼因春梦缠绕,欲开难开,对应上文杨花的“无情却有思”,将写杨花与写人合二为一。

“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这三句化用了唐代金昌绪的《春怨》“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将梦里寻郎却被惊扰的思妇拟作杨花。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此二句把杨花的命运与转瞬即逝的春天联系起来,按理说杨花盛开是在二三月,此时正值阳春,可是词人却已经想到了春天即将落幕的场景,柳絮飘飞尽,春天将逝,虽言“不恨”,心中其实还是有着淡淡的惋惜与怅惘,虽言“恨”,但是何尝不知这年岁便是这般消逝,春去秋来,可惜西园落红遍地,繁盛的百花都将化作尘土,这样败落的残景引起了词人心中的惜春伤春之情。

“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一场春雨下过,飘零的杨花已经遗踪难觅,或许已经化为一池浮萍,花残身碎。对应起首句“也无人惜从教坠”,只有词人对着那一池浮萍感叹杨花的飘逝。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春色分作三分,二分归于尘土,一份付与流水,将时光量化,一静一动之间春光已将流逝,词人伤春惜春的感情再度被勾起。

“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最后这三句颇有画龙点睛之效,堪称神来之笔。唐人诗曰:“君看陌上梅花红,尽是离人眼中血。”词人化用其意,将全词的感情最终投注在这最后几句,完美地收笔。眼前的哪里是浮萍,分明是点点滴滴离人的眼泪,是思妇思念儿郎的泪水,是词人感叹杨花与思妇凄苦命运的泪水,是词人有感于春天将逝而伤春惜春的泪水,是词人感慨于自身如此飘零的时命的泪水,更是作者对与友人惜惜别离的泪水。“离人”既是杨花,又是思妇,既是自身,也是好友。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99fca3a38bd63186bcebbca5.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