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梅花三弄》,欢迎阅读!
《梅花三弄》
《梅花三弄》借物咏怀,通过梅花的洁白、芬芳和耐寒等特徵,来赞颂具有高尚节操的人,曲中泛奇曲调在不同的微位上重覆了三次,所以称为「三弄」。
《梅花三弄》又名《梅花引》、《梅花曲》、《玉妃引》,早在唐代就在民间广为流传,是中国传统艺术中表现梅花的佳作。全曲表现了梅花洁白,傲雪凌霜的高尚品性,并借物咏怀,通过梅花的洁白、芬芳和耐寒等特征,来赞颂具有高尚节操的人。
《神奇秘谱》记载此曲最早是东晋桓伊所奏的笛曲。(不过,晋代的笛应该是指羌笛,是竖吹的,和现在的箫相若。)谱中解题云:「桓伊出笛为梅花三弄之调,后人以琴为三弄焉。」郭茂倩《乐府诗集》卷第二十四南朝宋鲍照(约414~466)《梅花落》解题称,「《梅花落》本笛中曲也」,「今其声犹有存者」。今存唐诗中亦多有笛曲《梅花落》的描述,说明南朝至唐间,笛曲《梅花落》较为流行。其乐曲内容,历代曲谱都有所介绍,南朝至唐的笛曲《梅花落》大都表现怨愁离绪的情感。
明清琴曲《梅花三弄》多以梅花凌霜傲寒,高洁不屈的节操与气质为表现内容,「桓伊出笛吹三弄梅花之调,高妙绝伦,后人入于琴。」「梅为花之最清,琴为声之最清,以最清之声写最清之物,宜其有凌霜音韵也」「三弄之意,则取泛音三段,同弦异征云尔。」(明《伯牙心法》)从这里可看出,它首先是一首笛曲,后来才改编成古琴曲。明代有人认为是唐人颜师古把它改编成琴曲,流传至今。
所以称作《梅花三弄》,一则因为乐曲内容是表现梅花的;二则由于音乐中有一个相同的曲调在不同段落中重复出现三次(这是我国古代音乐中的一种曲式手法,曾有“高声弄”、“低声弄”、“游弄”之说),这便是乐曲标题的来由。
到了唐代,相传琴人颜师古将《梅花三弄》改编为同名琴曲,从此这首乐曲便在古琴音乐中保存下来。我国最早刊印的古琴曲集——明代琴谱《神奇秘谱》中即载有这首琴曲的曲谱。
另有一种说法,认为《梅花三弄》应是颜师古创作的琴曲,而《晋书》所载桓伊吹奏的笛曲只是“三调”而已。但不管怎样,“三弄”这种曲体在东晋时期便已流行,应是没有疑问的。
琴曲《梅花三弄》通过对梅花凌霜傲雪神态的描绘,赞颂了梅花耐寒的高洁品格。乐曲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魏晋文人那种超脱尘世、孤芳自赏的思想感情。 [欣赏提示]全曲共有十段,可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包括前六段,主要采用循环再现的手法,亦即以“三弄”为核心的部分;第二部分包括后四段,音乐的发展侧重于此。全曲通过这样两个部分并运用各种对比手法,描绘了梅花在静与动两种状态中的优美形象。
乐曲第一小段是全曲的引子,音调亲切优美,节奏则具有平稳舒缓和跌宕起伏的对比因素,精练地概括了全曲的基本特征:
■
这段在古琴低音区出现的曲调,音色浑厚明亮。前十二小节以五度、六度的上下行跳进音程为特征的旋律,结合稳健有力的节奏,富有庄重的色彩,仿佛是对梅花的赞颂;后十四小节多用同音重复。附点节奏的运用使旋律富于推动力,似乎梅花在微风的吹拂下轻轻晃动起来。
接着便是乐曲音乐主题的第一次呈现。这段优美流畅的曲调在这部分音乐中三次循环出现,它形象地表现了梅花恬静而端庄的神态:
■ 这一主题旋律的三次出现,都是用清澈透明的泛音弹奏。我国古琴以拥有众多的泛音而著称,十三个琴徽是泛音所在的标志,七根弦上则相应有九十一个泛音,其中包括对称重复的泛音在内。这段曲调在不同徽位上的演奏,其泛音色彩也有着微妙的变化,有着非常细腻的音乐意境。曲调的三次出现,类似古代歌曲的反复吟咏,给人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
乐曲的第二部分开辟了另一种境界。它运用一系列急促的节奏和不稳定的乐音,表现出动荡不安的气氛,用富于动态的画面,来衬托梅花傲然挺立的形象。 以乐曲第七段的部分曲调为例: ■
这段曲调在音调和节拍的变化上与泛音曲调形成强烈的对比,它强调调式的三度音,并连续运用八度大跳的手法,使旋律线大起大落,结合演奏上采用刚劲的拂弦手法,使音乐表现出一种风雪交加的意境,尤其在转入高音区时运用高亢坚实的按音奏出强有力的音调,更突出地刻画了梅花迎风斗雪的坚毅形象。同时,在紧张的情绪表现中也把全曲推向了高潮。
乐曲的尾声在轻松自如的气氛中进行,它运用调式属音下行向主音过渡,然后稳定地结束,仿佛在经历了风荡雪压的考验之后,一切重又归于平静,梅花依然将它清幽的芳香散溢于人间: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99a6c83912a6f524ccbff121dd36a32d7375c73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