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节令美食

2022-10-16 01:59:17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传统节令美食》,欢迎阅读!
节令,传统,美食
“民以食为天” ,这是中国很古的俗语。 作为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 中国有着特殊的人文地理 环境、社会经济条件以及民族信仰,中国人在这种特殊的条件下形成了自己具有民族特色的 饮食习俗。对中国的传统节日人们则有着自己独特的表达和庆祝方式。节日期间,人们仍然 愿意吃一些传统食品,这是因为人们相信在此时吃些传统食品能给自己和家人带来好运。这 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人们饮食习俗的影响。

饺子

饺子是我国一种历史悠久的传统民间饮食 深受老百姓的欢迎, 民间有“好吃不过饺子” 的俗语。每逢新春佳节,饺子必定成为年夜饭上不可缺少的佳肴。

饺子最早源于古代的 “混沌”。早在三国时期魏人张揖所著的 《广雅》里就有关于 “混沌” 的记载,那时已有形如月牙被称为“馄饨”的食品和现在的饺子形状基本类似。到南北朝 时期,馄饨“形如偃月,天下通食” ,这就说明在南北朝时期饺子就已经相当流行了。那时的 饺子煮熟以后,一般不是捞出来单独吃,而是和汤一起盛在碗里混着吃,所以当时的人们把 饺子叫“馄饨” 。这种吃法现在在我国的一些地区仍然流行,如河南、陕西等地的人吃饺子, 要在汤里放些香菜、葱花、虾皮、韭菜等小料。饺子发展到唐代,其形状和吃饭已经和现在 的饺子饮食习俗一模一样,也就是把其捞出来放在盘子里单独吃。宋代人已经开始称饺子为 “角儿”,后世“饺子”一词的词源恐怕就是源于此;这种叫法和写法,在其后的元、明、清 及民国的文献中都可见到。 元代人称饺子为 “扁食”,这种叫法一直影响到明朝。 明朝万历年 间沈榜的《宛署杂记》记载:“元旦拜年……作匾食。”刘若愚的《酌中志》载:“初一日正旦 节……吃水果点心, 即匾食也。”元明朝“匾食”的“匾”,如今已通作“扁”。“扁食” 一名, 可能出自蒙古语。清朝时,出现了诸如“饺儿” 、“水点心”、“煮饽饽”等有关饺子的新的称 谓。饺子名称的增多,说明其流传的过程中,在不同的地域有了不同的称谓,同时说明了饺 饮食在全国的影响不断扩大。

而民间在春节期间吃饺子的习俗在明清时就已经相当盛行了。饺子一般要在年三十晚上 12 点以前包好,一部分吃年夜饭时吃,一部分待到半夜子时吃。而这时正是农历正月初一 伊始,吃饺子便有了“更岁交子”之意, “子”为“子时” ,交与“饺”谐音,也包含着有“喜 庆和谐”、“团团圆圆” “吉祥如意”的意思。

过年为什么要吃饺子?在民间有很多关于饺子的传说。 一说是为了纪念盘古氏开天辟地, 结束了“混沌”状态;二是取其与“浑囤”的谐音,意为“粮食满囤”

。另外,在民间还流传

吃饺子与女娲造人有关。女娲抟土造成人时,由于天寒地冻,黄土人的耳朵很容易冻掉,为 了使耳朵能固定不掉,女娲在人的耳朵上扎一个小眼,用细线把耳朵拴住,线的另一端放在 黄土人的嘴里咬着,这样才算把耳朵做好。老百姓为了纪念女娲的功绩,就包起饺子来, 面捏成人耳朵的形状,内包有馅(线) 用嘴咬吃。所以,北方在冬至这天吃饺子应该就是源 于这个传说。

过年吃饺子还有两个重要原因:一是饺子形如元宝。人们在春节吃饺子取“招财进宝” 之音,二是饺子有馅, 便于人们把各种吉祥的东西包到馅里, 以寄托人们对新的一年的祈望。 直到现在, 们在包饺子时, 常常将金如意、 糖、花生、 枣和栗子等包进馅里。 而吃到如意、 吃到糖的人,就意味着来年的日子更甜美,吃到花生的人将健康长寿,吃到枣和栗子的人将 早生贵子。

有些地区的人家在吃饺子的同时,还要配些副食以示吉利。如吃豆腐,象征全家幸福; 吃柿饼,象征事事如意;吃三鲜菜。象征三阳开泰。台湾人吃鱼团、肉团和发菜,象征团圆 发财。饺子因所包的馅和制作方法不同而种类繁多。即使同是一种水饺,亦有不同的吃法: 内蒙古和黑龙江的达斡尔人要把饺子放在粉丝肉汤中煮。然后连汤带饺子一起吃;北方人过 年吃饺子。饺子中有的饱里放糖,用意是吃了新年日子甜美;有的饱里放花生(称长生果) 用意是吃了人可长寿; 有一只饺子饱中放一枚制钱, 意是谁吃到了就 “财运亨通” 。饺子形 似元宝,新年里面条和饺子同煮,叫做“金丝穿元宝” 。

饺子这一佳肴在给人们带来新年欢乐和祝福的同时,已成为中国饮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 成部分,也成为春节里不可缺少的必备食品


元宵

元宵,在历史上有很多名称, 而南北方对其称呼也各不相同。 元宵最初可能起源于宋朝, 那时民间开始流行一种元宵节吃的新奇食品,即用各种果饵做馅,外面用糯米粉搓成球,煮 熟后吃起来香甜可口, 饶有风趣。因为这种糯米球煮在锅里又浮又沉, 所以最早叫 “浮元子”。 在宋人陈元靓写的《岁时广记》里称它为“元子” 《乾淳岁时记》称它为“糖元子” 《大明 一统赋》称它为“糖元” 《武林旧事》称它为“团子” 。现在南方很多地区叫法也不同,有叫 “汤圆”的,有叫“水圆”的,也有叫“汤团”的,等等不一。明代时,元宵在北京已很常 见,做法也与今天无异。清代康熙年问朝野盛行“八宝元宵” 、马思远元宵。说到元宵,还有 一段历史旧事必须要提: 1912 年,袁世凯篡夺革命成果,他一心想当皇帝,又怕人民反对, 一天到晚提心吊胆。因为“元”和“袁” 、“宵”和“消”同音, “袁消”有“ “袁世凯被消灭 之嫌”,于是,在 1913 年元宵节前,袁世凯下令把元宵改为汤圆。袁世凯垮台后,大部分地 区又恢复了元宵的名称。以上各个时期对这种吃食的叫法虽然不同,但食品就是指现在的元 宵了。元宵节,道教称之为“上元节” 。据元代伊土珍《 (女 +郎)环环记》引《三余帖》记: 嫦娥奔月后,羿思念成疾。正月十四日夜忽有童子求见,自称为嫦娥之使,说: “夫人知君怀 思,无从得降,明日乃月圆之候,君宜用米粉作丸,团团如月,置室西北方,叫夫人之名, 三夕可降而。 ”羿如法而行,嫦娥果然降临。可见元宵节吃元宵,是取“团团如月”的吉祥之 意。

元宵用面除江南米面外,还有粘高粱面、黄米面、荞麦面等。馅则有桂花白糖、山楂白 糖、什锦、豆沙、枣泥等。形制上,或大若核桃,也有小如黄豆的“百子汤元” ,还有实心圆 子和薄皮的“碌皮汤园” 。各地制作的种种元宵, 虽然风味各异, 但均带有团圆的寓意和象征, 为广大群众所喜爱,已经成为元宵节不可或缺的节日美食。 年糕

年糕作为一种食品,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我国在很久以前就开始种植稻谷,并用稻 制作品,汉朝人对米糕就有“稻饼” “饵”、“糍”等多种称呼,汉代扬雄的《方言》 书中就已有“糕”的称谓。古人对米糕的制作也有一个从米粒糕到粉糕的发展过程。公元六 世纪的食谱《食次》就载有“白茧糖”的制作方法, “熟炊秫稻米饭,及热于杵臼净者,舂之 为米咨糍,须令极熟,勿令有米粒……”即将糯米蒸熟以后,趁热舂成米咨,然后切成桃核 大小,晾干油炸,滚上糖即可食用。将米磨粉制糕的方法也很早。这一点可从北魏贾思勰的 《齐民要术》中得到证明。其制作方法是,将糯米粉用绢罗筛过后,加水、蜜和成硬一点的 面团,将枣和栗子等贴在粉团上,用箬叶裹起蒸熟即成。这种糯米糕点颇具中原特色。明崇 祯年间刊刻的《帝京景物略》一文中记载当时的北京人每于正月元旦,啖黍糕,日年年糕, 很可能“年年糕”是北方的“粘粘糕”谐音而来。明、清时,年糕已发展成市面上一种常年 供应的小食。

春节吃年糕,也是南北同风不同味;北方年糕有蒸、炸二种,南方年糕除蒸、炸外,尚 有片炒、汤煮诸法。年糕的种类有:北方有白糕饪、塞北农家黄米糕;江南有水磨年糕;西 南有糯粑粑;台湾有红龟糕。苏州的桂花糖年糕,北京的红枣年糕、百果年糕,均为新年糕 点的佳品。年糕多用糯米磨粉制成,而糯米是江南的特产,在北方有糯米那样粘性的谷物, 古来首推黏黍(俗称小黄米) 。这种黍脱壳磨粉,加水蒸熟后,又黄、又粘、而且还甜,是黄 河流域人民庆丰收的美食。

据说年糕最早是用来为年夜祭神、岁朝供祖先的,后来才发展成为春节食品。年糕不仅 是一种节日美食,而且岁岁为人们带来新的希望。正如清末的一首诗中所云: 谐声制食品,义取年胜年,籍以祈岁谂。

各地春节食品

•北京:老北京人,特别讲究“过年”的饮食,从这首:

“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

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 炸豆腐,二十六、炖羊肉,二十七、杀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 熬一宿,大年初一一扭……”的民谣就可以知道北京在春节期间的食品有多丰富。民谣中 列举的腊八粥、炸豆腐、炖羊肉等等,都是春节老北京的美食。

•上海:上海人大年初一吃汤圆、年糕、蜂糕、米糕、云片糕等,寓言“年年高"

、“步

”寓意万事如意年年高。

“人心多好高,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998f38c87c192279168884868762caaedd33baf7.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