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教育学专业研究生学术交流活动的建议

2023-02-21 22:26:15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关于教育学专业研究生学术交流活动的建议》,欢迎阅读!
学术交流,教育学,研究生,建议,活动
关于教育学专业研究生学术交流活动的建

作者:陈桂生

来源:《基础教育 2014年第1



陈桂生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上海200062)

中图分类号:G40 -01 文献标识码:A doi:10 3969 j. issn. 1005 -2232. 2014. 01. 006

在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以往研究生课余学术交流活动相当活跃。其中特别是瞿葆奎教授倡导和主持的“学术星期六”,长期坚持,形成了良好的学术研究风气。胡惠闵、黄向阳、王建军①三位老师对于我们的学术交流活动如何开展,着重解决什么问题,应有什么特点,也曾与我专门进行过讨论。现在我根据同三位博士取得的共识,谈谈我们的初步设想。

一、突破狭窄的专业眼界

我们研究课程”,却不充分了解“德育”“教师”“管理”等,就“课程”谈“课程”,有许多问题深入下去就会遇到麻烦,所以知识面不能太窄;同样,研究“德育”,但不充分了解“课程”,对“德育”也不能真正理解。其实,德育主要是课程问题,“德育”寓于“课程之中,“课程”以外的学生行为管理与指导只是补充。离开了“课程”,就“德育”谈“德育”,这种“德育”解决不了多少实际问题。同样,要研究师资,或者学校管理,也必须相当懂得“课程”和“德育”。如果离开了作为教师职能活动的“课程”和“德育”,去研究“教师”,就有很大的局限性。

现在,不仅存在课程、德育原理、教师教育之类专业界限,还存在着教育理论教育历史比较教育之类的划分。教育历史专业中,又存在中国教育史与世界教育史的区分,有人甚至成为断代史的专家。其实,无论在课程、德育和教师教育中,都存在历史与现实问题。尽管在我们已经初步受到的专业教育与专业训练中,其中包涵比较广泛的基础理论,由于各人经历不同,志趣不同,业务功底难免存在差异。加之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往往过于偏重本专业研究方向中的问题。这首先同我们老师的专业修养和价值倾向相关,更是一定时期社会职业分工、专业分化状态使然。

本来,社会职业分工、工作职能分工,有助于工作改进和社会进步,然而,就个人发展状况来说,如果长期、甚至终身从事一种职业,从而对别种职业、别种职能,越来越不关注,越来越无知,便成为马克思所谓“职业的痴呆”。

本来,专业不同于一般技能性、服务性职业,在于它以专业理论与技术为基础,而一般文化知识与理论又是掌握专业理论的前提。按理,专家不致成为“职业的痴呆”,不过,专业视野狭窄的所谓“专家”,也难免成为“专业的痴呆”。

本来,每一门科学,若就一方面进行研究,成就有限,然而,我们喜欢找事做,把教育论越分越细,使其碎片化。比如研究教育社会学,又细化为课堂社会学、管理社会学等。一门研究对象、研究方法有局限的学科,进行专题研究虽有必要,而细化为很多分支,每个分支学科的研究,即使颇有见识,那种见识,弄不好,便犹如“从门缝中看教育”。


我们现在要突破这种状况已经很难了。为什么很难呢?这样说吧,如果你将来在教育学系或别的什么系工作,我们习惯了各自所谓的专业研究方向,也习惯于不逾越界限,“插手”别的领域。这就造成了狭隘的“专业圈”。大家也知道,我们每个“圈”的师资很有限,缺少相互探讨的文化平台,这就限制了教育研究的深入,以及教育工作者的进步。所以我们一再呼吁打破这个藩篱。我们三位教师的学生,都有自己的专业方向。同时,老师在各自“圈”内,要突破这个局限也不容易。走熟路是比较容易的,要有所突破,就很难了。可是我们相信,你们是有潜力的,明智的选择可以突破常规。

二、把“研究对象”当做“事情”研究

专业划分虽有必要,然而它毕竟是人为的,而每种“教育活动”是整体。其中所谓“课程”,或“德育”,或“教师教育”,以及其中的举措,事实上都是教师日常工作中在做或应当做的“事情”。与此相关的“概念”,不过是同一种事物内在性质的抽象,各种命题,是不同事物之间关系的概括,各种“价值观念”,无非是对既成事情作应然状态的判断。问题在于我们这些人,一向是从书本上讨论生活的角色,也就容易忽视理论中涉及的“事情”,从而成为“学究”。

现在,我们几位老师开始意识到这种倾向,故希望在我们的研究中,关注一些“事情”。我们关注的一些研究,要打破以往的陈规,不单在“概念”上兜圈子,要研究概念反映的实在的“事情”,研究课程领域中正在做和应当做的一些“事情”,我们关注问题的一个特点,就研究“事情”,研究课程方面教师做过的“事情”,这样就使得我们的教育学、教育研究较贴近现实。但是,我们又不拘泥于具体的“事情”,我们研究的是相关的基础知识

三、形成规范地讨论问题的学术风气

我常常和我们的研究生进行切磋,感觉研究生在学习之中没有问题。没有问题怎么可以深入呢?即使提出一些问题,也是偶然的问题,拍脑袋想出来的,不见得是真问题。如果打算在这个论坛上交流,那就得有问题了,一定要做好准备。到时候把自己的问题提出来,和大家讨论,大家就知道你提出的,到底是真问题,还是假问题,你所做的资料准备是否充分。这也算是大家将来做论文的一个准备。这比开题报告要实在得多。当然,也不需要做得非常正规,这毕竟是一个业余活动,目的是大家可以通过这种形式进行交流。

我们的论坛活动应当要形成学术研究的氛围,如果讨论问题不上路,即不靠谱,东一榔头西一棒,这种讨论比不讨论还要糟。讨论要慢慢形成一种学术氛围,大家要对准问题思考。那天黄老师上“学校性质”这堂课,我听到有些同学扯到“x 功”之类问题。与主题没有关系,离题了。所讨论的应是一个问题,否则就成为无谓的争论。确定真问题后,还要思考怎么看这个问题,否则就陷于无谓的空谈。我们要慢慢学会分析问题,要有针对性。以前我们教育学系瞿葆奎先生主持的“学术星期六”就形成了一个很好的风气,不管是老师还是同学发言,都不客气,对事不对人,大家也都不介意。我们研究生过去论文答辩的时候,也是意见非常尖锐,大家都习以为常。我们的“论坛”也需要这样一种风气,开始也许还没有意识到,慢慢地就会发现,这才是学术讨论的正常现象。所以讨论问题必须上路,不要漫无边际地凭空拍脑袋想问题,当然这也需要一个过程。

总之,我们几位老师关于学术交流活动的三点初步设想,说白了,就是:第一,避免成为“专业的痴呆”;第二,避免“学究式的唠叨”;第三,避免“闲聊式的空谈”。

我们共勉吧!

(责任编辑:张国霖,黄 英)


(责任校对:黄婉莉,黄 英)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996f0be2fe4ffe4733687e21af45b307e971f953.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