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社会学概论_名词解释》,欢迎阅读!
1、“失范”在协调运行的社会中,社会对个人倾向施加限制,使每个人都可以隐约地感受到实现个人志向的极大限制。这样,所有社会成员就有了共同的目标,社会得以稳定有序。如果打乱社会秩序,社会对个人意愿的控制就会失效,社会就会放任个人自行其是。涂尔干将此称为“失范”。
2、理想类型:韦伯为了避免德国人文学派和历史学派的个体化和特殊化的研究方法,提出一个关键性的概念工具-----理想类型。它是韦伯永以进行历史的和社会学的比较研究的根据,也是他比较社会学的方法论基础。
3、芝加哥学派:在美国社会学发展史上,对世界社会学发展最具影响力的,首推芝加哥学派。芝加哥学派是指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师生以城市研究为中心所形成的学术思想的统称。 4、社会学:研究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的一门社会科学。
5、社会实验方法:根据一定的研究假设,在有控制的条件下,通过观察、记录、分析、发现或证实社会现象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
6、定性方法: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归纳、分类、比较,进而对某个或某类现象的性质和特征作出概况的一种分析方法。
7、社会:以一定物质资料生产活动为基础的人类生活共同体。
8、社会关系:人们在物质生产活动和社会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相互关系的总称。
9、人口质量:也称人口素质,是对人口资源的质的规定性,包括人口的身体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素质等。 10、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人满足他们需要的能力和机会构成危害的发展。
11、结合关系:即人们在感情和行为诸方面相互结合,以达到共同目标的关系。对立关系是人们的相互需求在一定程度上相互对立或相互否定的一种社会关系。 12、文化:这个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两种解释。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创造出来的一切物质产品和非物质产品的总和。
13、文化特质:组成文化的最小单位,也称文化元素。
14、习俗也称民俗,是指历代相沿积久而成的被人们普遍遵守的行为模式。 15、道德是以善恶评价的方式来评价和调节人们行为的观念和规范,是人类自我完善的一种价值标准。
16、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体现统治阶级意志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其施行的社会行为规范。法律的本质是统治阶级意志,是最具有强制力的社会行为规范。
17、从本质上说,宗教是人们对超人类、超自然的神的幻想、敬畏与信仰,是现实世界在人的头脑里的歪曲反映。从文化上讲,宗教也是人类社会的一种重要文化现象,是调整人们社会行为的重要规范,是集信仰、观念、组织、制定等于一体的复合体。
18、文化融合:对采借过来的文化元素,要放在本土文化中进行磨合,乃至改造,使之与本土文化协调起来,融为一体,这个过程就是文化融合。
19、文化冲突:异质文化在传播、接触中出现的互相排斥的倾向和状态。
20、文化交流:从文化传播开始的两种文化之间相互沟通、采借、冲突与融合的过程。 21、社会化:社会对个人的文化教化和个人对社会主动选择与能动调适的统一过程。 22、角色社会化:按照社会上规定的角色的要求来支配自己的行为,使个人行为符合于一定社会期望的品质特征。
23、再社会化:也称重新社会化,它是使个人改变以前的知识结构、价值标准和行为模式,建立起新的、符合社会要求和新的形势需要的知识结构、价值标准和行为模式的过程。 24、社会实践:实现知识内化与积累,达到社会化目标的根本途径。
25、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人的一切属性的全面发展。所谓一切属性既包括人的智力和体力,
又包括人的思想、情操、道德、审美能力等。
26、社会互动:人们对他人采取行动或对他人的行动作出反应的过程。
27、交换:在一定的规则下,行为者为了获得回报而行动,并获得回报的社会互动形式。 28、冲突:合作的对立面,是不同行动者之间相互反对或阻止对方意图的自觉行动。
29、语音:人类所特有的用来表达意思、交流思想的工具,是由语音、词汇和语法构成的一定的系统。
30、群体:人们通过某种社会关系联结起来进行共同活动和感情交流的集体。
31、家庭:由具有婚姻、血缘或收养关系的人们组成的长期共同生活的群体,是人类生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一种群体形式。 32、利益群体:一般是指在社会利益体系中,具有相同的利益地位,有着共同的利害与需求、共同的境遇与命运的群体。
33、既得利益集团:对公共资源享有支配权的社会阶层,为了共有的特殊利益而结成的共同体。
34、组织:人们为了达到特定目标而有计划地建立起来的具有比较严密结构的制度化群体。 35、科层制:建立在法理型统治基础上的,以正式规则为管理主体的,具有职权分工和职位等级体系的组织形式和管理方式。
36、公共部门:被国家授予公共权力,并以社会的公共利益为组织目标,管理各项社会公共事务,向全体社会成员提供法定服务的政府组织。
37、私人部门:为私人所拥有,并以利润最大化为组织目标,通过在市场上出售其产品或提供服务以求得利润的各类工商企业组织,也称为私有部门。
38、第三部门:在政府组织和营利组织之外,还有一类组织,它们既不是政府的某个部门或下属组织,又不追求组织拥有者的私人物质利益,它们介于国家和市场之间。
39、社会制度:基于一定的价值标准而设立和形成的一套相对稳定的、模式化的、被人们习惯和自觉遵守的规范体系。 40、本源制度:反映并决定其他一切关系的基础的原始的关系——生产关系以及与之紧密相连的经济活动的规范和制度。
41、教育制度:社会的启导、延续和发展制度,是社会制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传授知识与科学,提高人的科学文化素质的社会规范体系及其组织机构的总和。
42、社会制度的生命周期:一种具体的社会制度从产生、发展、成熟、消失,最后被新的制度替代的过程。
43、社区:以一定地域为基础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44、社区发展:在城乡基层社区中社区居民依靠社区自身力量,在政府和其他组织机构的支持下,推动社区有计划地社会变迁,改善社区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状况,提高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
45、社区建设:以人们日常居住和生活的基层社区为载体,通过社区居民自治,社区与政府、企业和其他社会组织共同合作,来建立一个和现代社会保障体系、现代城市管理制度和社会化服务网络相适宜的社区支持系统。
46、社会不平等:广义的社会不平的就是社会差别,指个人或群体间的任何差异。狭义的社会不平等是指个人或群体间的等级差异。
47、社会分层:依照一定的标准将人们划分为高低不同的等级序列。
48、社会流动:社会成员从一种社会地位或职业向另一种社会地位或职业的移动。 49、社会规范:每个社会都存在一套对其社会成员行为具有约束力的行为准则,以调节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指导社会成员的社会行为。
50、偏差行为:在一定的社会中社会成员不同程度地偏离或违反了既有的社会规范的行为。
也称越轨行为、离轨行为、差异行为。 51、社会控制:广义的指社会组织通过社会规范以及相应的方式和手段,对社会成员的社会行为进行指导和限制,对各类社会关系加以调节和制约、对社会成员的价值观进行引导和约束的过程。狭义的指对偏差行为给予惩处和重新教育的过程。 52、积极性控制:利用奖赏性手段来鼓励社会成员按照社会规范行事,这些手段包括物质性奖励和精神性奖励。
53、消极性控制:利用惩罚性手段来限制社会成员不要做一些行为。 54、社会过控:过分强调了社会控制的一面,忽视了社会成员的个性表达及自有要求的一面。社会失控是指社会控制相对消弱。社会成员的自有散漫性提高。 55、社会问题:因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的失调或社会结构与环境失调而影响相当数量社会成员的正常生活,妨碍社会协调发展的问题。 56、社会解组:社会中的各种规则对约束个人的行为失去效力,社会既不能提供给人们以预期的奖赏和回报,也不能对违规的行为以惩罚。
57、恐怖主义:亚国家组织或秘密团体对非战斗目标发起的有预谋的,有政治目的的,通常故意影响视听的暴力行为。
58、偏差性社会问题:个体偏离或违反一定社会行为规范造成的社会问题。 59、家庭暴力:家庭矛盾冲突的一种极端行为表现。广义的家庭暴力指所以家庭成员之间的暴力行为,狭义的指夫妻之间的暴力行为。
60、社会变迁:人们与社会的关系基本形态的变异。
61、社会改革:人们有意识地规划并在较短时间内实现的社会局部调整或全面改良的过程。 62、社会发展计划:社会发展总的方向、大目标、主要步骤与重大措施的设想。 63、社会现代化:现时代社会变迁的新形式,是有计划的社会变迁。它是以经济发展为核心,涉及政治、法律、社会结构、心里、文化等诸多领域的全面性发展过程。 64、“后工业社会论”:根据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实际,而对未来社会进行的一项预测,有一定的准确性,但其理论具有很强烈的西方社会政治和意识形态色彩,只能是预测西方社会的发展理论,不能推挤全球。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996d215150e2524de5187ef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