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中国现代汉诗1》,欢迎阅读!
⒈新诗的贡献和意义
⑴促进了中国的思想解放,特别是促进了中国的民主改革进程。 ⑵完美了现代汉语,使现代汉语更富有文采和诗意。
⑶丰富了国人,特别是普通人的情感和想象力,使普通人的生活也有了诗意。
⑷记录了历史,展示出国人在不同时期的生存状态。比如“朦胧诗”。 ⑸新诗及新诗研究取得了较大的成就。
⒉郭沫若五四时期新诗的成就 ⑴力倡主情主义,强调内心情感、情绪的表现,从而把中国新诗从“摹仿自然”阶段,推向“表现自我”阶段,从此,一种新的诗歌美学观开始建立起来。
⑵借助泛神论,展开了一个辽阔而丰富的新的世界,开拓了新诗宽广的领域,加强了新诗自我表现和反封建的力度。
⑶郭沫若诗歌中表现出来的“二十世纪的动的和反抗的精神”,既是郭沫若诗歌中最可宝贵的东西,也是中国新诗的艺术精魂和生命线所在。
⑷郭沫若诗歌中表现出的非凡的动与力既是对传统诗文化的挑战,也是对一种新的诗歌境界的追求,郭沫若诗歌中的独到之处,超出同代人成就的地方,也在于此。
⑸异常活跃丰富、大胆奇特的想象,使诗的翅膀真正飞腾起来,郭沫若诗歌的诗性特征也因此大大突出了,中国新诗的质素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⑹创造了被称作“女神体”的真正的自由体新诗,充分显示了五四“诗体大解放”的实绩。当然郭沫若所创造的现代诗意的话语,毕竟是初期的,他时常不能抑制激情,把粗暴的喊叫和激情的抒发混为一谈。
⒊象征派的艺术趣向
⑴暗示效应:以象征为底座的朦胧堂奥。
魏尔伦:诗应像“画纱的后面美丽的眼睛”。
马拉美:直接称呼事物名称就已经消失了3/4的诗歌快感。 王独清:诗是要有暗示的,诗最忌说明。
穆木天:诗不是像化学的H2+O=H2O那样明白,诗越不明白越好。诗要有大的暗示能。
⑵形式自觉:音乐性与画意美整合。 穆木天《谭诗》:诗要兼造型与音乐之美。在人们神经上振动的可见而不可见、可感而不可感的旋律的波,浓雾中若听见若听不见的远远的声音,夕暮中若飘动若不飘动的淡淡光线,若讲出若讲不出的情肠才是诗的世界。
⑶重建语言:陌生化的革命。意象奇接。远取譬。感官的交错挪移。
⒋九叶派的思想及诗艺特征
⑴在人生态度与情思活动上,一方面听命于时代呼唤,渴望突进“自己世界外的世界”;另一方面始终坚持凝重超脱、审视内心的姿态。这种离心力与向心力的交错统一的心理结构,为九叶诗思的驰骋提供了自由而开放的阔达空间。驳杂交织的现实外世界与心灵内世界全纳入观照视野,对象世界繁富丰厚。
⑵诗歌观念的变异。他们对“诗是情感”的信条不满,“诗只是激情流露的迷信必须击破,没有一种理论危害比放纵感情更厉害。”(袁可嘉《新诗戏剧化》)在他们看来,属于内视点的诗歌艺术中,若仅强调感情,则涵盖不了理性思考占较大比重的心理结构的整体。追求官能感觉的形象和抽象观念的思考的交织,达到了“思想知觉化”(艾略特)的效果。
⑶主体意识的强化。一方面常常把一种客观物象、景象、事象作表现对象,但不为描摹这种事物本身,而表现由它们触发的情思与哲理;另一方面也时常使主观心灵客体化,对人生生命的哲思感受,不直接吐露,而把它作为客观对象观照,因情唤景、因意取象,利用想象功能创造物态化的形象对应。这种主体意识的强化,把外部事物让位于内心思考,推动了客体真实向主体真实的转移,强化了主体创造力,便于对心灵与现实两个世界的沟通融合,利于诗人找准个人与时代的情志共振点,在个人化观照中传递社会现实 的非个人化的内涵。
⒌朦胧诗的精神内涵
⑴揭露黑暗和社会批判。
⑵在黑暗中寻找光明,反思与探求意识以及浓厚的英雄主义色彩。 ⑶在人道主义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对“人”的特别关注,改变了以往诗歌单纯描摹现实与图解政策的传统模式,把诗歌作为探求人生的重要方式。
⒍朦胧诗的美学追求
⑴思维方式上,追求意象与哲学的联姻。灵感意识的萌醒,为朦胧诗吹送了一股意象思维的旋风,诗人将意象作为思维活动的主要凭借,进行艺术的感受、思考与创造。从本质上说,它思维方式最大的建构还是意象与思辨的融合、诗与哲学的联姻,或说意象思维中渗透着渐趋强化的哲学思维。
⑵文本结构,向主体中心化聚敛。 ①意识流结构的突起。
②蒙太奇意象组合结构的呈现。
此二者本质都属于主体化、中心化结构。它们虽然随意自由,但是总有一个内在情思光源点的约束,使众多意象分子在铺排流动的过程中向之整合聚敛,形成向日葵式的文体中心化结构。 ⑶语言创造上,陌生与平朴交错互补。
文革时期,诗歌套语连篇,陈腐老化。一些现代诗人还语言以纯净本色,单纯简隽。比如,梁小斌《雪白的墙》。另一些诗人注意发掘语言的潜能,扩大语言张力。除通感外,常在大与小、虚与实、具体与抽象、感性与理性等矛盾对立的事物间奇诡搭配,为诗增加了超常负荷。如“从星星的弹孔中,将流出血红的黎明”。
胡适《尝试集》《白话文学史》《中国哲学史大纲》《蝴蝶》 刘半农《汉语字声实验录》《瓦釜集》《扬鞭集》《教我如何不想她》《一个小农家的暮》 沈尹默《鸽子》《人力车夫》《月夜》 郭沫若《天狗》《女神》《地球,我的母亲》《炉中煤》 李金发《微雨》《弃妇》《琴的哀》 王独清《威尼市》《圣母像前》《我从cafe中出来》 穆木天《旅心》《苍白的钟声》 闻一多《红烛》《最后一次的讲演》《死水》《唐诗杂论》《离骚解诂》《七子之歌》 徐志摩《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别拧我,疼》《再别康桥》《偶然》《为要寻一颗明星》,《沙扬娜拉》 朱湘《夏天》《石门集》《草莽集》《摇篮曲》《采莲曲》 戴望舒《绛色的悲哀》《狱中题壁》《我用残损的手掌》《我的记忆》《有赠》《雨巷》《我的记忆》《萧红墓畔口占》 卞之琳《鱼目集》《汉园集》(卞之琳、李广田、何其芳)《慰劳信集》《十年诗草》《雕虫纪历1930-1958》《断章》《航海》 艾青《大堰河———我的褓姆》《大堰河》《手推车》 九叶派《九叶集》(诗歌合集) 陈敬容《力的前奏》 穆旦《探险者》《穆旦诗集(1939-1945)》《旗》《欧根·奥涅金》,《唐璜》《森林之魅》《赞美》《在寒冷的腊月夜里》 顾城《无名小花》《舒婷、顾城抒情诗选》《北岛、顾城诗选》,《黑眼睛》《顾城诗选》《英儿》《一代人》《简历》《弧线》,《学诗笔记》《请听听我们的声音》《远和近》《门前》《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郑敏《诗集1942-1947》《金黄的稻束》 舒婷《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舒婷、顾城抒情诗选》《致橡树》《思念》食指《相信未来》《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北岛《太阳城札记》《北岛、顾城诗选》《北岛诗选》《波动》,《失败之书》《青灯》《回答》《履历》 邵燕祥《到远方去》《在远方》《迟开的花》《邵燕祥抒情长诗集》,《火车叫》田间《假如我们不去打仗》 雷抒雁《小草在歌唱》 郑愁予《错误》张枣《望远镜》 伊沙《张常氏,你的保姆》 老巢《没有遥控器帮我们关掉这一场雨》 冯乃超《红纱灯》 贺敬之《桂林山水歌》 郭小川《林区三唱》 杜运燮《秋》 章明《令人气闷的朦胧》 梁小斌《雪白的墙》多多《在英格兰》 废名《十二月十九夜》海子《桃花时节》《亚洲铜》陈超《风车》韩翰《重量》洛夫《金龙禅寺》 于坚《女同学》 西川《在哈尔盖仰望星空》 李亚伟《中文系》
⒈新诗的贡献和意义
⑴促进了中国的思想解放,特别是促进了中国的民主改革进程。 ⑵完美了现代汉语,使现代汉语更富有文采和诗意。
⑶丰富了国人,特别是普通人的情感和想象力,使普通人的生活也有了诗意。
⑷记录了历史,展示出国人在不同时期的生存状态。比如“朦胧诗”。 ⑸新诗及新诗研究取得了较大的成就。
⒉郭沫若五四时期新诗的成就 ⑴力倡主情主义,强调内心情感、情绪的表现,从而把中国新诗从“摹仿自然”阶段,推向“表现自我”阶段,从此,一种新的诗歌美学观开始建立起来。
⑵借助泛神论,展开了一个辽阔而丰富的新的世界,开拓了新诗宽广的领域,加强了新诗自我表现和反封建的力度。
⑶郭沫若诗歌中表现出来的“二十世纪的动的和反抗的精神”,既是郭沫若诗歌中最可宝贵的东西,也是中国新诗的艺术精魂和生命线所在。
⑷郭沫若诗歌中表现出的非凡的动与力既是对传统诗文化的挑战,也是对一种新的诗歌境界的追求,郭沫若诗歌中的独到之处,超出同代人成就的地方,也在于此。
⑸异常活跃丰富、大胆奇特的想象,使诗的翅膀真正飞腾起来,郭沫若诗歌的诗性特征也因此大大突出了,中国新诗的质素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⑹创造了被称作“女神体”的真正的自由体新诗,充分显示了五四“诗体大解放”的实绩。当然郭沫若所创造的现代诗意的话语,毕竟是初期的,他时常不能抑制激情,把粗暴的喊叫和激情的抒发混为一谈。
⒊象征派的艺术趣向
⑴暗示效应:以象征为底座的朦胧堂奥。 魏尔伦:诗应像“画纱的后面美丽的眼睛”。
马拉美:直接称呼事物名称就已经消失了3/4的诗歌快感。 王独清:诗是要有暗示的,诗最忌说明。
穆木天:诗不是像化学的H2+O=H2O那样明白,诗越不明白越好,诗要有大的暗示能。
⑵形式自觉:音乐性与画意美整合。 穆木天《谭诗》:诗要兼造型与音乐之美。在人们神经上振动的可见而不可见、可感而不可感的旋律的波,浓雾中若听见若听不见的远远的声音,夕暮中若飘动若不飘动的淡淡光线,若讲出若讲不出的情肠才是诗的世界。
⑶重建语言:陌生化的革命。意象奇接。远取譬。感官的交错挪移。
⒋九叶派的思想及诗艺特征
⑴在人生态度与情思活动上,一方面听命于时代呼唤,渴望突进“自己世界外的世界”;另一方面始终坚持凝重超脱、审视内心的姿态。这种离心力与向心力的交错统一的心理结构,为九叶诗思的驰骋提供了自由而开放的阔达空间。驳杂交织的现实外世界与心灵内世界全纳入观照视野,对象世界繁富丰厚。
⑵诗歌观念的变异。他们对“诗是情感”的信条不满,“诗只是激情流露的迷信必须击破,没有一种理论危害比放纵感情更厉害。”(袁可嘉《新诗戏剧化》)在他们看来,属于内视点的诗歌艺术中,若仅强调感情,则涵盖不了理性思考占较大比重的心理结构的整体。追求官能感觉的形象和抽象观念的思考的交织,达到了“思想知觉化”(艾略特)的效果。
⑶主体意识的强化。一方面常常把一种客观物象、景象、事象作表现对象,但不为描摹这种事物本身,而表现由它们触发的情思与哲理;另一方面也时常使主观心灵客体化,对人生生命的哲思感受,不直接吐露,而把它作为客观对象观照,因情唤景、因意取象,利用想象功能创造物态化的形象对应。这种主体意识的强化,把外部事物让位于内心思考,推动了客体真实向主体真实的转移,强化了主体创造力,便于对心灵与现实两个世界的沟通融合,利于诗人找准个人与时代的情志共振点,在个人化观照中传递社会现实 的非个人化的内涵。
⒍朦胧诗的美学追求
⑴思维方式上,追求意象与哲学的联姻。灵感意识的萌醒,为朦胧诗吹送了一股意象思维的旋风,诗人将意象作为思维活动的主要凭借,进行艺术的感受、思考与创造。从本质上说,它思维方式最大的建构还是意象与思辨的融合、诗与哲学的联姻,或说意象思维中渗透着渐趋强化的哲学思维。
⑵文本结构,向主体中心化聚敛。 ①意识流结构的突起。
②蒙太奇意象组合结构的呈现。
此二者本质都属于主体化、中心化结构。它们虽然随意自由,但是总有一个内在情思光源点的约束,使众多意象分子在铺排流动的过程中向之整合聚敛,形成向日葵式的文体中心化结构。 ⑶语言创造上,陌生与平朴交错互补。
文革时期,诗歌套语连篇,陈腐老化。一些现代诗人还语言以纯净本色,单纯简隽。比如,梁小斌《雪白的墙》。另一些诗人注意发掘语言的潜能,扩大语言张力。除通感外,常在大与小、虚与实、具体与抽象、感性与理性等矛盾对立的事物间奇诡搭配,为诗增加了超常负荷。如“从星星的弹孔中,将流出血红的黎明”。
⒌朦胧诗的精神内涵
⑴揭露黑暗和社会批判。
⑵在黑暗中寻找光明,反思与探求意识以及浓厚的英雄主义色彩。 ⑶在人道主义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对“人”的特别关注,改变了以往诗歌单纯描摹现实与图解政策的传统模式,把诗歌作为探求人生的重要方式。
胡适《尝试集》《白话文学史》《中国哲学史大纲》《蝴蝶》 刘半农《汉语字声实验录》《瓦釜集》《扬鞭集》《教我如何不想她》《一个小农家的暮》 沈尹默《鸽子》《人力车夫》《月夜》 郭沫若《天狗》《女神》《地球,我的母亲》《炉中煤》 李金发《微雨》《弃妇》《琴的哀》 王独清《威尼市》《圣母像前》《我从cafe中出来》 穆木天《旅心》《苍白的钟声》 闻一多《红烛》《最后一次的讲演》《死水》《唐诗杂论》《离骚解诂》《七子之歌》 徐志摩《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别拧我,疼》《再别康桥》《偶然》《为要寻一颗明星》,《沙扬娜拉》 朱湘《夏天》《石门集》《草莽集》《摇篮曲》《采莲曲》 戴望舒《绛色的悲哀》《狱中题壁》《我用残损的手掌》《我的记忆》《有赠》《雨巷》《我的记忆》《萧红墓畔口占》
卞之琳《鱼目集》《汉园集》(卞之琳、李广田、何其芳)《慰劳信集》《十年诗草》《雕虫纪历1930-1958》《断章》《航海》 艾青《大堰河———我的褓姆》《大堰河》《手推车》 九叶派《九叶集》(诗歌合集) 陈敬容《力的前奏》 穆旦《探险者》《穆旦诗集(1939-1945)》《旗》《欧根·奥涅金》,《唐璜》《森林之魅》《赞美》《在寒冷的腊月夜里》 顾城《无名小花》《舒婷、顾城抒情诗选》《北岛、顾城诗选》,《黑眼睛》《顾城诗选》《英儿》《一代人》《简历》《弧线》,《学诗笔记》《请听听我们的声音》《远和近》《门前》《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郑敏《诗集1942-1947》《黄金的稻束》 舒婷《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舒婷、顾城抒情诗选》《致橡树》《思念》食指《相信未来》《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北岛《太阳城札记》《北岛、顾城诗选》《北岛诗选》《波动》,《失败之书》《青灯》《回答》《履历》 邵燕祥《到远方去》《在远方》《迟开的花》《邵燕祥抒情长诗集》,《火车叫》田间《假如我们不去打仗》 雷抒雁《小草在歌唱》 郑愁予《错误》张枣《望远镜》 伊沙《张常氏,你的保姆》 老巢《没有遥控器帮我们关掉这一场雨》 冯乃超《红纱灯》 贺敬之《桂林山水歌》 郭小川《林区三唱》 杜运燮《秋》 章明《令人气闷的朦胧》 梁小斌《雪白的墙》多多《在英格兰》 废名《十二月十九夜》海子《桃花时节》《亚洲铜》陈超《风车》韩翰《重量》洛夫《金龙禅寺》 于坚《女同学》 西川《在哈尔盖仰望星空》 李亚伟《中文系》
1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993d5185cc22bcd126ff0ce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