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尔王

2022-07-12 09:06:17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李尔王》,欢迎阅读!
李尔王
此剧主要情节为:年老的李尔王情绪低落,希望把国土分给他的三个女儿。在分封的时候,他让每个女儿都说说对他的爱戴,借此安慰自己的心。大女儿和二女儿竭尽全力的赞美国王,只有第三个女儿考妮狄娅因表达了自己的朴实而真挚感情被李尔驱逐,(经典语句为Love and be silent,去法国做了王后。在把国土分给两个女儿之后,李尔的女儿立刻变脸虐待他,但李尔并没有发疯,而是默默忍耐她们的折磨,他认为这是自己误解考妮狄娅,理应受到的惩罚。就在他自怨自艾的时候,来了一个圣徒安慰他。李尔对圣徒说了自己对考妮狄娅犯下的错误,并懊悔的表达了自己的绝望:他觉得考妮狄娅再不会原谅他了。但圣徒却说,考妮狄娅一直爱着她的父亲。原来,这个圣徒就是考妮狄娅。考妮狄娅在法国得知李尔的困境之后,立刻组织了一支军队,秘密在英国登陆,因为放心不下李尔,所以特地在开战前,来探望李尔。最终,考妮狄娅的军队大败英军,李尔又变成了李尔王。《李尔王》这部文学作品被定义为悲剧,对于这种定义,从其故事中的大多数正面主

角的悲惨命运来看,我是认同的,并在初读之后对于悲剧的定义不加怀疑的认同。但是再次品读之后,尤其在用精神分析的方法重新审视文本之后,我个人认为将它定义为悲剧是不妥的,至少它不是典型的悲剧作品。得此观点,原因有二:一,故事的结局终将是正义战胜了反动,反面人物无一例外的被斩杀。二,在这部作品中共出现了十二个主要人物,在这十二主要人物中,除两个人物(康华尔公爵和里甘)之外的其余十个人物都通过各种途径最终实现了自我心灵的慰藉——即实现了本我或者自我的超我意识,而超我意识的实现就是决定其非典型悲剧性质的关键。



文学作品中出现的人物并非都能实现自我的超我意识,亦或说实现自我的心灵的慰藉。但是在《李尔王》中,我们可以从文本中找到多个这样的人物,同样,也可以找到多种实现自我心灵慰藉的途径。阐释为什么某个人物通过某种途径就实现了自我心灵的慰藉,便是精神分析方法的作用所在了。

实现自我心灵慰藉的第一种途径:本我享乐意识得到满足从而实现心灵的浅层慰藉(层次是根据此种途径的在文本中的现实意义界定的,间接通过与其他人实现的途径比较而得出)

代表人物:李尔、

文本中,李尔根据其三个女儿对他表达的爱慕之词的优劣来给予领土与权力,哪个女儿的说辞越是甜蜜,就越能讨得李尔的欢心,所分得的领土面积和权力也就越大。如果去除这个情节的人物关系(父女关系),单独解读的话,我们可以说它反映的是一个年迈的男人在争取年轻女子的欣赏和赞美,从而获得作为一个男性的心底深处出于性的满足。文本中还提供了一个细节,那就是李尔的妻子已去世多年,加之以作品中并没有出现与李尔产生性关系的另一名女子,所以我们大可以这样理解:李尔的生活长期出于性缺失的状态,并且由于年老体迈,很难得到身体上的性的满足,因此这个情节所涉及的李尔潜意识中渴望得到心理上的性的满足就合情合理了。

我在之前写过的一篇文章中也曾对李尔大女儿戈纳瑞对他表达的以下爱慕之词发表过看法。

“父亲,我对您的爱,不是言语所能表达的;我爱您胜过视力、世界的自由;超越一切可以估计得贵重稀有的事物;不亚于兼有天恩、健康、美貌和荣誉的生命;不曾有一个女儿这样爱过他的父亲,也不曾有一个父亲这样被他的女儿所爱;这种爱使口舌和言辞都无能为力;我对您的爱比所有上述都加起来还要多。

当时的看法是这样的:我想,这段说辞不太适合对一个女儿对父亲说,它适合对自己爱到无法自拔的情人说,最适合一个男子对她心爱的女子说,还要有个附加条件——俩人都被爱情冲昏了头脑,都出于一时的„„冲动,男子若是无意说出还可能是出于真心,若是不然,肯定如同戈纳瑞一样,是别有用心的。女子若是出于感动而假装相信,那还可以理解,若是真是死心塌地的信以为真,那她和李尔王一样绝对是个傻瓜,并且注定要悲剧„„

现在来看,对于戈纳瑞的这段说辞还应该补充这么一点:它满足了李尔心底深处作为男性的出于性的虚荣心的满足。

如果这么分析的话,科迪利娅作为李尔最心爱的一个女儿,她的赞美的说辞应该是最能使李尔感到愉悦和快乐的,但是她那段不带任何激情色彩的说辞:“父亲,我们没有话可说„„没有„„可叹我不会把我的心事从嘴里说出来;我爱您只是按照我的义务,一分不多,一分不少„„有一天我出嫁了,那


接受我的忠诚誓约的丈夫,将得到我仪的一半的爱„„”不仅不能使当着众多臣子的作为一个国王的父亲的虚荣心得到满足,同时更加不能使李尔潜意识中对于性的虚荣心得到满足。因而李尔由爱生恨,没收了对小女儿全部的爱,由此开启了之后的悲剧历程。

综上所述,李尔的大女儿、二女儿使李尔本我的享乐意识得到了满足,具体的说是使李尔潜意识中对于性的欲望得到了满足,因为我们可以说李尔得到某种心灵的慰藉,但这种慰藉显然不能上升到人性、人格的高度,对读者也无法产生理性的启示。因此我称之为浅层的心灵慰藉,换言之,深层的心灵慰藉可以引起我们对人生的共鸣。

实现自我心灵慰藉的第二种途径:个人价值重新得到否定其价值之人的认可,心中郁结释怀,从而实现较深层次的心灵慰藉。

代表人物:科迪利娅、埃德加

文本中,科迪利娅由于没有向李尔表示虚假的谄媚之情,受到了李尔的憎恨和驱赶,痛苦而伤心的离开了自己的国家。埃德加也由于其兄弟埃德蒙的陷害,受到其父葛罗斯特的追杀,被迫装疯卖傻,藏匿于市井,过着非人的生活。他们有三个共同点:冤屈与信念并存;其个人价值受到了最亲密之人(父亲)的完全的否定;他们都用自己不变的真心照顾了或疯或瞎的父亲。这三个共同点是他们实现个人心灵慰藉所必需的前提条件。我们不难理解身受冤屈的人是怎样的一种心境,无疑是痛苦的,又是时刻都充满希望的——他们相信真相总有一天会被他们的父亲知道,他们的真心总有一天会被认可,他们的个人价值总有一天会被重新重视——因此他们时刻都盼望着那一天的到来。我认为经历痛苦与磨难之后的真心比没有经历痛苦与磨难的真心分量更重,经历痛苦与磨难之后得到的幸福比没有经历痛苦与磨难得到的幸福更加温暖人心。因而,我认为科迪利娅与埃德加是幸福的,比没有经历此种变故的他们更加幸福。当李尔向科迪利娅认错的时候;当葛罗斯特得知埃德加是冤枉的,并当他知道一直陪伴在自己身边的人就是埃德加的时候,相信科迪利娅和埃德加的感受是一样的,他们是幸福的,心中长期的郁结解开了,他们的心情就像雨过天晴般获得了前所未有的顺畅,在那一刻,他们实现了自我心灵的慰藉,完成了超我意识的实现。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倘使我们有过因为或大或小,或人为或误会而受到冤屈,而冤屈在最后得以洗刷的经历,我们就可以充分体会到他们当时的幸福。

实现自我心灵慰藉的第三种途径:能够在生命终结前弥补自己所犯的重大的过失,从而使心灵得到净化与自我宽恕,实现自我心灵的深层次慰藉

代表人物:李尔、葛罗斯特

文本中,李尔和葛罗斯特都错怪了自己的孩子,并给他们的命运带来了苦难,当真理浮现于他们眼前时,他们忏悔了,葛罗斯特曾在自杀前(埃德加为唤起他的生的欲望,制造了假自杀)曾说:“要是埃德加尚在人世,神啊,请你们祝福他!”而在故事的结尾部分,李尔和葛罗斯特都得到了他们子女的原谅,甚至是盛满爱的无微不至的照顾。我们有理由相信,当葛罗斯特含笑而死的时候,当李尔抱着科迪利娅尸体离开人世的时候,他们是幸福的,因为他们负罪的心灵得到了解脱,在人生的结尾不再有任何的遗憾„„超我意识的实现使他们人生的最后阶段得以升华,正是这种升华,让读者们感动,至少我认为这样的结局是圆满的。尽管有人死去,但是它所表现的正是这种杜鹃啼血似的悲壮的美。

其实在文本中还有多种多样的实现自我心灵慰藉的人和途径,比如埃德蒙在死前最后时刻想救回被自己下令杀死的科迪利娅和李尔,这种良知的觉醒,是他实现心灵慰藉的途径,也是我们在文本中唯一看到的他身上所闪现的人性余辉。

如果从精神分析的角度——我所用的众多精神分析角度中的这一角度看《李尔王》,它是一部带有悲剧色彩的喜剧。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98aa5729915f804d2b16c16c.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