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教师角色的转换

2024-02-17 14:16:38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新时代教师角色的转换》,欢迎阅读!
新时代,角色,转换,教师


新时代教师角色的转换

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努力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继续学习,更新观念,丰富知识,提高自身文化素养;要认真读书,精心钻研教科书,在与学生平等对话的合作互动中加强对学生的点拨与指导,实现教学相长。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向传统的教师观提出了挑战,新课标热切呼唤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和教师角色的再界定,新理念下的教师要具备一定的素质,要有全新的意识。



一、新理念下教师角色的再界定

()课程体系的传播者为文本阅读的首席对话者

传统的教学以系统传播学科知识的严谨性,以传道授业解惑的权威性而成为一大特点。教师主宰课堂上的一切,我讲你听,我出题你做题,不给学生发表见解的机会。即使是问题,也是教师问学生答,最后又回归到教师或教参的标准答案上来。学生在整个课堂中处于从属地位,始终是个听话者,一旦要求其自己说话,势必造成失语妄语。新课标确认课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讨新知、平等对话的过程,教师在对话过程应该是平等中的首席。因此,教师身份应由传播者变为首席对话者,构建民主、平等、合作的教室文化平台,创设融洽和谐的学习氛围,使学生自由表达和自主探究学习的可能成为现实。



()变教科书的忠实执行者为新课程的开发者

多年来课程的编制有一定的既定性、一贯性和权威性,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扮演的是课程计划(方案)的忠实执行者。很少有人对教科书进行自主地选择和重组,更不要说对校园内外的多种课程资源的广泛开发和研究课程要求教师不仅要做课程的实施者,更要做课程的开发者,只有教师充分地参与,积极主动地工作校园内外的资源才能得以有效的利用,课程的实施才能得以实现。课程富于开放性和弹性,这就要求教师要从课堂教学自我封闭中走出来,动构建与社会自然和日常生活的广泛联系,从而使书本知识与鲜活的现实相结合,并将报刊、影视网络、文物古迹、自然风光、风土人情等课程资源引入教学流程,这样的课程才能真正做到面向生活、面向来来。



()课程知识的裁判者为课程学习的激励者

传统的教学学生始终处在一种被评价、被测试的消极境地,教师是课程识唯一的总结性的裁判者,学生阅读理解的个性特征,完全被抹杀,代之而起的是教师统一的标准评价。



课程标准强调评价要促进学生的发展,有利于改革的进展。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正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所要求的那样: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因此,教师对




学生的评价应以肯定和表扬为主,对于学生虽不成熟却经过自己大脑思索的独特判断,应给予适当的鼓励。我们要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从道德品质、学习能力、交流合作意识、个性与情感等方面全方位的引导培养学生,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从而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改进评价方式和方法,探索有利于学生的自主探究与个性发展,有利于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跨学科问题的能力的评价体系,做学生合作探究的激励者。



二、新课标要求教师具备以下素质

1.广博的知识

教师的文化底蕴一定要渊博,传统上我们更加注重,仅有渊是不够的,教师应当成为杂家,不但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通晓学科发展的历史、现实,了解学科研究成果,而且要了解相关学科的知识,如历史学、地理学、美学、音乐以及理科的一般知识。广涉诸子百家,略通天文地理才能在新课标和新角色面前游刃有余。



2.鲜明的个性

教师走下圣坛,由知识的传播者转变为平等的对话者,靠什么去征服学生呢?只有靠教师独特而鲜明的人格和个性。教师具有敏锐而深邃的时代感悟,有和谐而优雅的审美品味,具备积极而多彩的生活情趣,甚至一手好字,一手好文章,都能征服学生。教师的个性,体现在对文本材料的独特感悟,对教学素材独特的呈现方式上,也体现在对学生多元反应的独特处理方法上。这些独特性使教师拥有鲜明的个性印记,自然形成一种风格一种魅力,强烈地感染和震撼学生。



3.扎实的教科研能力

课程标准为学校和教师留有开发、选择的空间,每位教师都应该是研究者。角色的转变要求教师更加注重教学方法的研究只有不断学习教育理论扎实研教学实践,把握教育教学规律,才能胜任首席对话者的角色,才能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养成研究习惯,树立科研意识,是教师常故常新,永葆青春的秘方,是教师超越平庸、实践自我的捷径。



三、课改中教师应具备的意识

1.合作意识

教学要取得成功,首先需要的是学生与教师的合作。学生的合作态度来源于他对教师的人格与学识素养的认同,同时也需要教师的合作技巧沟通意识和能力。教学沟通正是借助教学的共同构成者的合作才能创造,在这个过程中交换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与理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98918396c47da26925c52cc58bd63186bceb92d1.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