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中外影视题材取向上的差异》,欢迎阅读!
中外影视题材取向上的差异
我们发现,如果从题材取向的角度比较中外影视,中国影视最明显不同于西方的就是那些题材与中国文化密切相关的作品。如,反映中国饮食文化的《满汉全席》、《烟花三月》,反映中国瓷器文化的《青花》等。这里,重点分析一下中国影视在反映后宫题材上不同于西方的特色。从20世纪80年代的电影《垂帘听政》,到电视连续剧《武则天》、《杨贵妃》、《唐明皇》、《大明宫词》、《一代皇后大玉儿》、《孝庄秘史》,再到最近热播的连续剧《金枝欲孽》、《大清后宫之还君明珠》,真是好戏连台、连绵不断。同是对后宫题材的处理,内地与香港也有一定差异。这里,姑且以《金枝欲孽》与《大清后宫之还君明珠》为例分析一下中国影视,尤其是中国电视剧在后宫题材方面的特色。《金枝欲孽》与《大清后宫之还君明珠》(下称《大清后宫》)在内容与人物上都有相似之处,如宫中后妃为了名利或爱情而进行的残酷争斗,如钥与全妃的攻于心计,安茜与西林春的善良、忍让、正直,孙白杨与安雪臣对爱的执着深沉等。但有一种区别不容忽视,那就是人物的台词。虽然《大清后宫》也有一些充满哲理的语言,但整体上人物语言比较通俗易懂,或者说台词比较浅白。而《金枝欲孽》不同,剧中有很多富有哲理的语言,尽管也是主要以通俗的表达形式。试举这样几个人物的台词: 孙清华:“天上的风向变了,地上的草木也跟着折腰,这就是生存之道。” 福雅:“藏在心里,你还可以继续喜欢下去,但勉强下去的话,你连喜欢这个人也不可以了。你又何苦这样呢?” 孙白杨:“人既想自求多福,但同时也想惹是生非,这个人就是在与自己过不去。” 安茜:“就算有多么不如意的事也好,也要对自己讲:我忍得住!就算有多么大的挫折也好,也要对自己讲:我撑得住!就算有多么伤心绝望也好,也要懂得对自己讲:我看得开!” 如钥:“即使现在多么鲜艳,都有花残粉褪的一天,可以留得住风华正茂吗?” 尔淳:“要得到男人的心,最下乘的方法是千依百顺,这样会让男人觉得索而无味;中乘的方法是若即若离,让男人觉得可望而不可及;最上乘的方法就是求而不得。” 皇后:“在后宫可以平分春色,但不可以独占鳌头;可以各展所长,但不可以脱颖而出。” 从这几个人物的个别台词,我们可以看出孙清华作惯了臣子的胆怯与臣服,福雅淡薄争斗、清净无为的道家情怀,孙白的善良正直与规劝,安茜从正直忍耐走进争斗的旋涡,如钥对年华易逝的无奈与感慨,尔淳的聪明,皇后的善妒等。类似的台词很多,极能展示编导的意图和思想倾向:对后宫中明争暗斗的厌恶及批判,有明显道家思想的痕迹。而《大清后宫》在思想倾向上似乎更接近儒家,主人公多积极主动,尤其是全妃这一形象的塑造,似乎受某些女权思想的影响。而且,《大清后宫》在打造爱情神话的同时,也融进了“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思想。但人物语言的浅白使该剧缺乏民族文化底蕴的烘托,而《金枝欲孽》成功的台词体现了编导对民族文化的参悟。如果说,《金枝欲孽》是一部透过爱情反映中国传统文化的剧作,那么《大清后宫》更像一部青春偶像剧。青春偶像剧的好处是浪漫理想,但有时也可能产生精神鸦片的毒害作用,以至于思想稚嫩的青年人为此神魂颠倒,陷入浪漫的理想而无法面对平凡的现实。这其实就是骗人的肥皂剧,给人一种“真情的假象”,满足人们在现实世界无法实现浪漫爱情而进行的美好幻想,或者说,是通过人为的假象来弥补现实生活中无法把握永恒爱情的缺憾。可以说,《大清后宫》既是内地版的《金枝欲孽》,又是中国版的《大长今》,也像日本版的某些肥皂剧,体现了东方文化的后现代特征。而美国也有肥皂剧,如《达拉斯》,它展现的是金钱和金钱带来的颓废,这和东方影视制造的“真情的假象”不同,不再是温情主义。也许这很难解释,我们只好从一些细枝末节窥探其中的缘由。(更多最新电影 新剧尽在www.leledvd.com www.uukdy.com)
想想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都没能摆脱“一夫多妻”的影响;而西方的历史,由于受基督教文化的影响,一直在倡导和履行着“一夫一妻”制。上至帝王将相,下至普通老百姓,都
非常真诚地对待着婚姻爱情。别的且不说,就拿影视剧中常出现的教堂婚礼镜头,我们也能体会到西方文化中对待爱情的神圣态度。尤其是神父或牧师总在不厌其烦地问着男女双方:“你愿意娶(嫁)这个女人(男人)吗?爱她(他)、忠诚于她(他),无论她(他)贫困、患病或者残疾,直至死亡。你愿意吗?”这段几乎成为形式的话语,由于我们听得太多往往不去深思其中的道理。基督其实是在通过这段话告诫即将迈进婚姻生活的人们:要对爱情忠贞不渝。由此看来,西方影视中自然没有中国影视中众多女人围绕一个男人而战的后宫题材。当然,也不是说西方文化就是文明进步,没有低劣成分。但低劣成分总不能掩盖其精髓文化的光彩。虽然西方影视没有丰富复杂的后宫题材,但他们在宗教题材、科幻题材、动画片、音乐片等方面的成就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
一般说来,电影是非常世俗的,但有时候它还是会直接或间接地高举耶稣。西方有些高水平的电影有强烈的基督教主题及人物,并且是十分正面的演出。例如《宾汉》(Ben-Hur,有史以来赢得最多奥斯卡奖项的影片)、《音乐之声》(The Sound of Music)、《良相佐国》(A Man for All Seasons)等。影评家麦可梅迪(Michael Medvid)在他的著书《好莱坞与美国》(Hollywoodvs. America)中写道,好莱坞拍了许多反宗教的电影,结果票房都是一塌糊涂;反之,如果他们以正面的角度来拍宗教片的话,则常常有惊人的票房记录。美国宗教电影与电视委员会主席特德·巴尔(Ted Baehr) 说,继《耶稣受难记》之后,好莱坞已经意识到“每周都有成千上万的人走进教堂,聆听神的教诲。宗教电影的票房收入是其它题材的2到7倍,与那些赤裸裸的性题材影片相比,经常是4到6倍”。最近一些年,宗教题材的电影比较火爆,如1991年的《教皇必死》(The Pope Must Die),1988年的《基督最后的诱惑》(The Last Temptation of Christ Martin Scorsese),2006年的《达芬奇密码》及《耶稣诞生》,梅尔·吉布森的大作《耶稣受难记》等。说宗教题材是西方影视的特色,并不是说中国没有宗教题材的影视作品。但中国影视中的宗教(主要是佛教,如《少林寺》、《少林小子》、《南北少林》等)总是徒有其表,也就是一般不把宗教作为表现的主旨,而且,宗教思想(而不是宗教情怀)在大多数中国人心中的分量很轻甚至没有。但西方不同,他们不仅有地道的宗教题材作品,宗教思想已渗透在每一个西方人的日常生活。因此,西方影视中的宗教题材可谓是无孔不入、无处不在。退一步说,即使中西影视都在表现宗教,他们的宗教思想也是明显不同的。比如,基督教有上帝;佛教拜多神,或无神。基督教看世界是上帝所创造,有计划,有目的的;佛教看世界是因缘巧合,四大皆空,无计划、无目的的。基督教看人生是乐观的;佛教看人生是痛苦烦恼的。基督教看人与禽兽有分别;佛教看众生平等。基督教劝人信耶稣,出发点是赦罪得救;佛教劝人信佛修行,出发点是离苦得乐。基督教有救恩;佛教讲因果。基督教的究竟是永生;佛教的归宿是涅槃等等。 这里,要重点提一下影响了几代人的电影《音乐之声》,这部电影既有宗教题材,又是美国音乐片的经典之作。在各国的民意测验中经常被评为“最受欢迎的影片”,是全世界票房较高的电影之一。《音乐之声》以乐抒情,以乐动人,到处充满阳光气息与温馨浪漫,它把抽象的音符、大自然的和谐与人文景观完美结合,体现出人与自然和谐融洽、相互依托的关系,鼓励人们乐观向上,追求自由和享受生活,消除邪恶杂念,达到真善美的理想境界。浪漫有趣的爱情故事、深沉凝重的思想感情、悦耳动听的歌曲、天真活泼的孩子,构成了一幅美好的生活画卷。其中流传最广的几首经典音乐,如表达玛利亚对大自然热爱的主题曲《音乐之声》,轻松愉快的《孤独的牧羊人》,特拉普上校演唱的深情无限的《雪绒花》,欢乐大方的《哆口来咪》以及可爱的孩子们演唱的《晚安,再见》等等,都成为人们记忆中最值得珍惜和细细回味的艺术佳作,被视做人类最珍贵的永恒佳品。虽然里面的主要角色都被刻意美化,但丝毫无损主题和形式上的出类拔萃,幽默的对白和情节,更把观众逗得前俯后仰,乐不可支。《音乐之声》称得上是电影史上绝妙的神来之笔,是一部影响深远的作品,它甚至超出了艺术作品的范畴,从艺术史、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哲学等角度来衡量都值得研究和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98258de20975f46527d3e1b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