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之让初中学生领略古诗词之美》,欢迎阅读!
之让初中学生领略古诗词之美
之让初中学生领略古诗词之美
语文教师,应该以传承中华文化为已任。教古诗就是一条捷径。因为古诗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以优秀古诗为载体,就能让阅历不深的初中学生感悟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怎么操作呢?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做了一些探索。
一、初步感知,让学生领略古诗的音韵美
每一次接初一新生,都会发现几个喜欢朗读的,似乎也很有感情,继而你却会遗憾地发现他们无论朗读什么内容,什么情感的古诗,都采用固定的抑扬顿挫。也就是说,这种所谓表情,没能真正把握住某一首诗特定的内容、特定的情、趣、志,因而导致其朗读情感单一僵化,不能恰当地体现古诗的个性。这时,老师不能打击学生的朗读热情,应该积极肯定他们小学阶段在朗读方面付出的努力及取得的成绩,虽然他们表情单一,但比起那些不会表情,甚至连当众朗读都不敢的同学强多了吧!表扬之后,老师可以顺势引入一首与所讲之诗风格迥然不同的古诗,再通过范读启发他们认识到每一首诗的朗读应该有不同的风格和变化。比如,毛主席的《沁园春·雪》该怎么读,温庭筠的《望江南》又该怎么读,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辅赋壮词以寄之》朗读时怎么体现其情绪的起伏等等。
二、深入研读,让学生感受古诗的意境美
在对比朗读之后,学生已经深切感受到要朗读好古诗有一个必要的前提,就是必须深刻把握古诗,因此对古诗的理解是古诗教学中最为关键的一环。
1.找出物象
古诗写作的最终目标是传情达意,但情和意是抽象的,必须有所依托,依托什么呢,当然离不开物象了,所以,要理解古诗,第一步可以让学生找出古诗中出现的人、事或物。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前三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一共罗列了九个物象,后两句各有一个物象,一共有藤、树、鸦、小桥、
流水、人家,古道、风、马,夕阳、人等十一个物象。
2.体会意象
物象,简单的说,就是诗人眼中所见之物,而意象呢,就是诗人心中所感之物,已经附着了诗人的`主观认识和情感。是主观情感与外在物象相融合的产物。物象重在写物,意象重在达意。换句话说,物象重点是物,意象重点是意。如,就是同一事物在作者不同的心境之下所呈现的情状也是迥然不同的,从而让学生更明白地体会二者的区别。同样是花和鸟,甚至同是出现在杜甫眼中,由于主观情意的不同,花和鸟也就被罩上了不同的色彩。在《江畔独步寻花》一诗中,从题目就可以看出作者生活安定,心境悠闲,所以创作出“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流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这样欢快的诗句。然而,安史乱中,诗人为叛军所俘,亲人又不知安危,处在国家遭难,家庭不保的深渊中,诗人眼中的花和鸟与上一首诗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春望》一诗中的名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就恰如其分地传达了诗人忧虑时局,牵挂亲人的忧伤。以上两例中都有花和鸟这两种物象,但由于诗人的心境迥异,前者通过“千”“万”“满”“压”“低”突出花之繁盛,又通过“自在”“娇”“啼”突出鸟鸣之悦耳,由此我们不难体会诗人之愉快,后者通过“溅泪”“惊心”等字眼突出作者内心的凄惶。到此,学生自然明白客观世界中相同的两种物象在不同的两首诗中着上诗人浓重的主观色彩后就变成了不同的意象。
3.感悟意境
意境又是什么呢?它是文学作品中所描绘的客观图景和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意象是个体,而意境是由一个个意象组合并营造出的一幅美好图景,它不能理解为意象个体的简单相加。优秀的古诗往往能在有限的篇幅中,借助仅有的数量不太多的意象,通过特定的表达营造出奇妙的意境。选入学校教材的诗歌,都是最优秀的作品,或许每一首诗所采用的意象会有所不同,但相同的是,这些意象都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它总能触发读者的情思,启发读者展开联想和想象,最后在头脑中把诗歌化为一幅美丽的图画。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97cec211b007e87101f69e3143323968001cf4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