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浅论庄子哲学的生死观》,欢迎阅读!
浅论庄子哲学的生死观
庄子认为生与死只是物理的过程,对生死持有一种达观豁然的态度,追求顺应天命,自由逍遥,把生死问题提高到一种很高的哲学境界。这种达观态度对现代人有很有益的启示作用。
标签:庄子;生死观;达观;逍遥;现代人;启示
一、 庄子的生死观
《列御寇》篇记庄子将死时的一段话说:“庄子将死,弟子欲厚葬之。庄子曰:吾以天地为棺廓,以日月为连壁,星辰为珠玑,万物为济送,吾葬具岂不备耶,何以加此?”弟子曰:“吾恐鸟鸢之食夫子也。”庄子曰:“在上为鸟鸢食,在下为蝼蚁食,夺彼与此,何其偏也?”生死变迁在一般人看来是相当严重的,但庄子说来却淡似春梦,了然无痕。对于自己的死生看得如此轻淡,所以对于妻子之死,他就“箕踞鼓盆而歌了”(庄子·至乐篇)。究其何以臻此境地,《至乐篇》记庄子回答惠施关于生死见解时说:“察其而来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行也,而本无气。杂乎芒笏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借此可以知庄子视死生变迁,不过如春秋冬夏四时变迁而已,于自然的变化是不可抗拒无以逃避的,只有顺从依随,才是人间至道。我们借此而说庄子是达生主义者。他是无生无死与天地为一体的,他是上与天地主宰同游,下与看破生死不分始终的人为友的,他是视死生为一化的。所以妻子死而歌,已死不哀。循着这一基点追循庄子的生死观,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一曰:等生死,齐荣辱;二曰:物我同一;三曰:安天乐命;四曰:道遥自由。现分述之。
庄子认为生未必乐,死未必苦,生与死只是物理的过程。因此不乐生,不苦死,不以得而荣,不以失而辱。他在《在乐篇》里借髑髅之口说:“死无君于上,无臣于下,就无事实之事,徒然以天地为春秋,虽南面之乐不能过也。”庄子是于生无所恋,于死有所怀。庄子生于战国,人人皆处于险恶的战争世界,水开火热,生即是苦,即是痛。可谓:“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恭然疲彼,而不知其所归。可不哀耶?人谓之不死,奚益?”(齐物论)。他认为晨死,内生之可乐也。既然生活至苦,人生少乐,那死也就没什么可以恐怖的了。庄子以死为归家,如生无所苦,对之当有所恋,既以生为哀,以死为返(庚桑楚篇),以为其生之时,不若未生之时,则不能不说庄子对于乱世的生活方式有所厌恶。
庄子未因恶生怀死而自杀,这里边潜藏着这样的台词:庄子的生死观是矛盾的。庄子固然不是贪生怕死之辈,他主张养生,乃是顺乎自然,全其天守,凝其精神,不竟外物,不溺私欲。这是他养生的宗旨。否则徒然养形而已,一般世人注重物质形式,虽终身役役,终有之尽的一天。不如弃世而修心:“夫欲免为形者,莫如弃世,弃世无累,无累刚正平,正平则彼更生,更生几矣。事奚足弃,而生奚足累。弃事则形不劳。遗生刚精不高,只形全精复,与天为一”(达生)。不但要弃世而修心,最好能外生而不恋生,已外生产,而后能朝撤,朝撤而后能
见独,见独而后能无古今,无古今而后能入于不生不死,不生不死其实上就是要取消个体的主体性。个体之存在以形为载体,形修心正意味了庄子要超越形体以求得生命的本质性存在。那便是融于道之中,道家学派自老子将道作为其学术的核心范畴伊始,到了庄子,道已成了一种无处不在的诗意状态。道无所不在,人对于道的企及便是使自己物化。所谓物化也即是个体取消自己的主体性存在状态,融入到客体之中。
庄子书中《大宗师》《知北游》二篇所论者,为内圣之道,以无心为妙用,以泯全天人,冥绝死生,而达于坐忘之境为空极。其实所谓坐忘之境,即是极端内在修养的人,于外在一切死生成毁的变化,不能扰乱其内心的宁静,亦即置现实於不成顾,寓心虚无渺茫。《人间世》说:“一若志,无听之以身,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于心,而听之以气,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惟道集虚,虚者,心章也。”此于心齐坐忘之境言之已明。不以身听,而以心听,心听者,以之所想;自听者物象之真,心章者,虚而待物,此即是说拾物象之真而入于幻想,惘事物之变而虚静以待。《大宗师》说:“忘其胆肝,遗其耳目……芒然,徘徊乎垢尘之外,逍遥乎无为之业”。《知北游》说:“终日视之而不见,听之而不闻”。亦是舍现实之垢尘,任精神之幻想,“知忘是否,以这适也”(达生篇)。可以说坐忘而达到物我同一的境地。从全社会之角度讲是一种消极幻化的冥想,但作为修养却不妨姑妄听之。而后世禅宗的修练,也多少吸取了庄子养生论的养份。
庄子列《逍遥游》于篇首,并不是随便的,逍遥者,不以物累,不以已悲,游形于物外,无所结而自由在也。一语蔽之,及由必然进入自由之明道也。鲲,鱼子也,鹏,麻雀也。以鱼子之小而喻无穷之大,以麻雀之微而致无极之远。是等大小,等大小目的是取消道主体之独立性。主体的存在是需要依恃的,这便是有待,便是不自由了。所以《逍遥游》在颠覆了一切现存价值的羁绊,使精神达到无拘无束的自然状态。庄子所想达到的境界无疑是艺术化的境界。
庄子的生死观中的“坐忘”与“逍遥”,与艺术创作的境界是异曲而同工的,人固不能选择生与死,但对于生对于死的诠释是每个活人的权利。
二、庄子生死观的启示
庄子的生死观对于现代人有着有益的启示的一面,对自己生命应珍惜,怀着达观的态度对待生死。
死亡,这是每一个人都无法逃避的哲学命题。
人来自尘土,最后必然要归于尘土,土地才是我们永远的“母亲”,人的出生是偶然的,死亡确实必然的,中国古代君主多么希望自己长生不老,用尽了各种方法,最后都被历史的洪流带走,再活五百年知识人类的可笑空想。
既然生命最后结局都是死亡,赤裸裸地来,赤裸裸地去,在尘世只留下亲人无限的回忆与哀思。同时死亡注定是孤独的,即使再亲近的人也没有办法陪伴左右,作用亲人陷入漠然、凄冷境地,内心充满怜悯与痛苦。没有人会不惧怕死亡,
在去世之前大脑必然经历着重重煎熬,思想异常活跃,进入哲学境界,只有自己知道,告别了尘世的牵挂,洗去了生前的劳累,一个人孤零零走向大自然。
生老病死是大自然的原生态表现,是佛教所说的轮回,对死亡我们应该抱着生之也幸,死亦亦然,接受上天的“赐予”,抱一种达观态度,在有生之年养生,减慢死亡的步伐,保持更长时间的健康,做更有意义的事。“得者,时也,失者,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才是最好的选择。
死者安息,生者节哀,对于生者,前面要走的路还很长,更坚强、坚定去努力去奋斗去成功,不可过度沉溺于悲痛之中。况且死者幽灵的话也不希望如此,以自己的更大意义的成功去祭祀死者之念,保持健康,一往直前!
参考文献:
[1] 韦政通.中国思想史(上册)[M].北京:吉林人民出版社,2009.142,132.
[2] (春秋)老子.道德经[M].江苏: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43.
[3] 安继民,高秀昌.庄子[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4] 冯友兰.十家论庄][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53.
[5] 陈鼓应.名家品庄子[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07.157.
[6] 林继平.孔孟老庄与文化大国[M].台湾:台湾商务印书馆,1990.394
[7] 于丹.庄子心得[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
[8] 周国平.人生哲思录[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
[9] 史东梅.中国传统文化经典丛书·庄子老子[M].呼和浩特:中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9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97c534a1a3116c175f0e7cd184254b35eefd1a1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