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高考语文全国版一轮习题:阅读突破 第一章 专题三 群文通练二 家国情怀 Word版含解析

2024-03-11 23:20:22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2021高考语文全国版一轮习题:阅读突破 第一章 专题三 群文通练二 家国情怀 Word版含解析》,欢迎阅读!
文通,家国,一轮,习题,情怀
Evaluation Only. Created with Aspose.Words. Copyright 2003-2016 Aspose Pty Ltd. 群文通练二家国情怀

主题解说顾炎武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范仲淹曾说“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每一个公民都是国家的主人,应如戴旭所言:“仗剑直言,血溅文章,为国请命,甘为鹰犬。”同时,我们必须谨记,“为国请命”并非要我们抛却小家,忘却亲人,而是由“家”到“国",都捧出一颗滚烫的爱心。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在内忧外患的挤压之下、在东西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之中开启了近代化的进程。中国人在认识世界的同时,也开始反省自身,开始自觉不自觉地更新文化传统.在这个过程中,深厚绵长的“忧患意识”和“家国情怀"在近代中国的文化转型中互相支撑,互相影响,均生出新的内容,可以称为“近代互构”.

鸦片战争以后,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洋务派高呼“自强”“求富”,主张学习先进技术来富国强兵,都是在复活经邦济世的士人精神以求民族自救;甲午战争之后,士人们在“保国、保种、保教”的理念中,提出制度革新的要求,清政府被迫在军事教育、工业政策等方面做出调整.随着新的知识分子、了解西方的官吏、新兴工业资本家群体的扩大,人们有了大量关于富强、进化、民主、自由等话题的思考,与传统基于道德而言的忧患意识相较,增加了对于科学技术和民主制度的向往,具有更加鲜明的近代特征。

忧患意识的近代转变,对家国情怀产生了复杂的影响。一方面,人们的民族情感的自发作用,产生了一系列反侵略的自卫本能,如三元里抗英运动、义和团运动等等;进而,知识精英们把对外御辱与对内改革结合在一起,发展为对民族前途的理性思考,如“公车上书”、新文化运动等等.另一方面,强调“祖宗之法不可变”的保守性观念也在“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刺激和民族情感的自发作用下,愈发顽固,逐渐沦为社会发展的阻力。“变与不变"之争始终存在于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中,导致社会变革困难重重,往往不够彻底。尽管如此,忧患意识整体上推动了家国情怀的近代转型,这集中表现为对“中国向何处去”的思考。面对西方列强的入侵,传统家国情怀从“天人合一”直觉式的初级共同意识,逐渐转变为以平等、自由、民主、法治等基本价值为基础的理性共同体意识,在传统的情感认同中加入了对国家强大、民族振兴的真诚向往。

忧患意识促使中国的现代国家观念兴起。在内忧外患之中,民族意识、民族精神、国家理论成为人们理论探讨与救亡实践来更新传统的家国情怀的资源,并使之成为近代以来中国文化发展的主线。民族危机→民族救亡→民族复兴是近代以来家国情怀演变的逻辑线索,而忧患意识则始终贯穿其中。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建立中华民国,就是中华民族在内忧外患中的一次自救。这也是中国近代国家的开端,中国人以此为争取独立的主体,进而在国际秩序中确立自己的合法性。

通过忧患意识和家国情怀的近代互构,两者均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社会稳定时期,忧患意识和家囯

情怀共同发挥着稳定社会秩序、支持国家社会建设的作用.在民族危难之际,忧患意识和家国情怀激发起个体以身报国的态度和担当,释放出巨大的凝聚,鼓舞全体民众共赴国难.在利益格局多元化、社会阶层多级化、全球竞争白热化的今天,社会公平、资本的负面效应等问题对家国情怀、国家认同产生了一定的冲击,这需要以更加深沉的忧患意识、清晰的责任意识与远见来凝聚共识,为国家进步、社会发展提供动力支撑.

(摘编自《光明日报》张倩《家国情怀与忧患意识》)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忧患意识和家国情怀的近代互构,社会稳定、国家认同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B.家国情怀的近代转型,是鸦片战争后人们忧患意识不断更新和转变的重要原因。 C.对国家强大、民族振兴的情感认同,促使了人们在对外御辱中民族情感的觉醒. D.中国近代化的进程,社会改革并非一帆风顺,但人们对民族前途渐趋理性思考。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提出了忧患意识和家国情怀的“近代互构",并从三个方面对其进行了论证。 B.文章论证忧患意识的近代转变,突出了两次战争对近代人们家国情怀的重要影响。 C.文章从两个方面分析近代家国情怀的复杂性,论证了其复杂性对社会变革的危害。 D.文章以中华民国的建立为例,论证了忧患意识的积极作用,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与传统忧患意识相较,对近代历史的影响,近代忧患意识内涵更丰富,更具活力。 B.忧患意识的近代转变,使得感性且单一的传统家国情怀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 C.习近平主席讲话曾引用的“位卑未敢忘忧国”的诗句,其情感认同与文章是相通的。 D社会发展日益复杂,我们要敢于正视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忧患意识也应与时俱进。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孟子曰:“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所谓家国天下,乃是以自我为核心的社会续体.每一个自我都镶嵌在从家国到天下的等级性有机关系之中,自我出发,逐一向外扩展,从而在自我家族、国家和天下的连续体中获得同一性。

中国的古代社会政治关系,不是用以契约为核心的法来调节,而是以伦理性的礼乐制度构成基本的社会框架。家国一体的礼乐制度,来自西周的分封制。天子封诸侯为立国,诸侯分封土地和人民给卿大夫为立家,进而形成金字塔形的封建等级制度.所谓家国天下,就是由这种宗法分封制联为一体的卿大夫、诸侯与天子。天子代表天下(相当于现代意义上的国),诸侯代表列国(相当于现代意义上的地方),卿大夫代表采邑(相当于现代意义上的家乡);家国天下之间,通过层层分封与效忠而形成血缘—-文化——政治


共同体,既是亲戚,又是君臣,如同一个大家族。春秋战国之际礼崩乐坏,但家国一体却在大一统的秦汉体制中得以延续和发扬光大。到汉武帝之后,法家的郡县制与儒家的礼乐制合流,董仲舒提出的“三纲”思想成为两千年中华帝国的意识形态核心,宗法家族的父子、夫妇伦理与国家的君臣之道高度同构,王朝政治关系是家族伦理关系的放大,伦理与政治高度一体化.

家国与天下,是肉身与灵魂的关系。天下代表了至真、至美、至善的最高价值,这一价值要在人间实现,必须通过宗法家族和王朝国家的制度肉身,这些制度是由将伦理与政治合为一体的名教、典章制度风俗组成,由此,天下价值不远人,就在人间的礼法秩序与日常生活之中.离开了家国的肉身,天道将沦为无所依傍的孤魂。另一方面,宗法秩序的正当性、国家秩序的合法性,无法自证其身,只能从超越的天下意识,从更高的天命、天道、天理中获取。家国对于中国人来说之所以神圣,之所以具有不可撼动的现实权威性,乃是因为它是天下价值的人间体现。

在以自我为出发点的家国天下连续体之中,家国不过是中介物,最重要的乃是自我和天下这两极。天下在古代中国有两个密切相关的含义:一个是普遍的宇宙价值秩序,类似于西方的上帝意志,与天命、天道、天理等同,是宇宙与自然最高之价值,也是人类社会自我的至善所在;另一个含义是从小康到大同的礼治,是人类社会符合天道的普遍秩序。前一个天下,因为作为价值体等同于天命、天道、天理,所以不必经过家国的中介,自我便可以与其沟通,孟子有“天民”之说,此说以后为宋明理学特别是阳明心学发扬光大。一个人的内心因为先天拥有良知,可以直接与天理打通,良知即天理,天理即良知,自我与天下有直接的通道,不必经过家国的转手.后一个天下,乃是现实世界中的文化伦理秩序,个人若要与天下打通,必须经过“齐家治国”,才能达致“平天下”,因而家国成为从自我到天下不可缺少的中间环节。而与出世的佛教、向往天国的基督教不同,儒家的个人良知之实现,必须通过在家族与王朝的公共事务之中从事道德实践.所谓“致良知"中的“致”,不仅是对天理的领悟,更是对天理的践行。

(节选自许纪霖《家国天下:现代中国的个人、国家与世界认同》) 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家国天下推崇自我至上,并从家国到天下的等级性有机关系中获得同一性。 B.自西周的分封制而来的家国一体的礼乐制度在后来的历史中已不复存在. C.天下代表的最高价值要在人间实现,必须依托于宗法家族和王朝国家的制度 D自我与天下有直接的通道,人们不必经过家国的中介,就能达致“平天下”。 5.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先揭示了家国天下的内涵,接着阐明了自我、家族、国家和天下之间的关系。 B.文章借助具体的历史事实,论述了家国天下与中国古代社会政治之间的联系。

C.通过“天下”两种含义的辨析,论证了家国天下连续体之中天下和自我的重要。 D.文章开头和尾部都引用孟子的言论,突出了“孟子推重家国天下”这一中心论点。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社会治理只重视伦理性的礼乐制度,一贯无视以契约为核心的法律制度. B.董仲舒“三纲"思想提出后就成了中国封建帝国的意识形态核心,政治伦理化更明显。 C.中国人认为家国是天下价值的人间体现,觉得它具有神圣而不可撼动的现实权威性。 D.儒家“致良知”是在从事家国事务的行动中实现良知,知行合一,不只是对天理的领悟。

答案精析

1DA项以偏概全,“为社会稳定、国家认同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只限于社会稳定时期,见原文最后一段。B项因果颠倒,见原文第三段段首观点“忧患意识的近代转变,对家国情怀产生了复杂的影响”和后面“忧患意识整体上推动了家国情怀的近代转型"一句.C项逻辑错乱,原文第三段说的是“面对西方列强的入侵,传统家国情怀从‘天人合一’直觉式的初级共同意识,逐渐转变为以平等、自由、民主、法治等基本价值为基础的理性共同体意识,在传统的情感认同中加入了对国家强大、民族振兴的真诚向往”.D项相关内容见第三段,“‘变与不变’之争始终存在于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中……”,符合文意。] 2CC项“其复杂性对社会变革的危害",从文中看,只有其保守性的一面形成了重重阻力。] 3B[B项“忧患意识的近代转变,使得感性且单一的传统家国情怀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强加因果,传统家国情怀“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是其自身的原因,不是“忧患意识的近代转变”导致的. 4CA项理解错误.“以自我为核心”“从自我出发”并非推崇自我至上;并且“获得同一性"不能将“自我”排除在外,即在自我、家族、国家和天下的连续体中获得同一性。B项理解片面绝对。后来虽礼崩乐坏,但家国一体却在大一统的秦汉体制中得以延续和发扬光大.董仲舒提出的“三纲”思想成为两千年中华帝国的意识形态核心.D项张冠李戴。此项前半说的是前一个“天下",后面的“达致”却是后一个“天下"的结果.

5D[对文章中心论点概括错误,孟子的言论只是作者论述家国天下思想的论据之一.本文重在阐述家国天下的内涵、发展以及对中国社会政治的巨大影响等。]

6AA项只重礼治一贯无视法治的推论失当,“无视以……法律制度”言过其实。文章第二段谈的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关系,非治国之道。]

2 / 2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97c12aa9cf22bcd126fff705cc17552707225e00.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