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高职舞蹈专业汉唐古典舞教学分析》,欢迎阅读!
高职舞蹈专业汉唐古典舞教学分析
摘要:中国舞蹈文化历史悠久,汉唐舞以其恢弘奢华、千变万化的独特气势在中国古典舞学历史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汉唐舞堂作为中国汉朝与唐朝两个文化巅峰、经济鼎盛时期的宝贵文化洁净,对推动中国现代古典舞进步和发展至关重要,因此传承和发扬汉唐舞蹈中蕴含的经典文化,是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为了丰富我国舞蹈文化教学活动,培育新时代更加璀璨的文化瑰宝,本文主要就高职舞蹈专业汉唐古典舞教学方法展开了分析和研究,旨在创新教学路径,提高高职学校舞蹈授课效果,为社会培养多元化文化人才贡献力量。 关键词:高职;舞蹈专业;汉唐古典舞;教学方法 前言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数千年历史发展中积淀了宝贵的文化财富,其中集“诗”、“乐”、“舞”于一体的乐舞文化史古代文化重要的构成成分[1]。随着国民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群众对精神文化有了更高层次的追求,重塑古典舞符合当下社会发展需求。汉唐舞蹈作为东方舞蹈文化中的文艺巅峰,自古以来便有“西域迤逦、乐舞非凡”的雅称,汉代文化“以舞相属”、“百戏成长”的舞乐特征,促使汉朝舞蹈沿着丝绸之路流经异域,向更远的方向迈进发展。而唐朝歌舞则在多元化的文化交流中,在歌舞升平、太平盛世的陪衬下,赫赫彰显着君王卓越的政绩,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集大成者的气势与华美[2]。如古代文人骚客挥文泼墨描绘的“飞燕-掌上舞”、“玉环-霓裳羽衣舞”、“公孙大娘-剑器舞”等。为了传承和发扬汉唐舞蹈的文化精髓,开展舞蹈专业教学十分必要。 1.明确审美,把握指导方向
舞蹈教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实践艺术教学,高职教师在展开舞蹈授课中为了收获最佳授课效果,必须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内容入手,在重视学生舞蹈实践技能的同时,提高学生对舞蹈蕴含历史文化和理论的认知和了解,促使学生深入理解汉唐年代人们对理想的追求和封建王朝巅峰时期的雄伟壮阔之景,做到双管齐下,明确舞蹈审美,把握舞蹈教学指导方向[3]。一方面,纵向把握舞蹈内涵,唐朝时期舞蹈文化已臻至佳境,而这却源于汉朝所铺垫的重要基础。从历史文化角度出发,汉舞追逐“凝重”、“古拙”的君子遗风,唐舞更注重彰显“气势恢宏”的壮丽华美,汉朝舞蹈大多与百戏相融合,在舞蹈风格和具体动作方面易受气功、武术、杂技等派别的影响,比如赵飞燕可作“掌上舞”。唐舞则更具兼容之美,吸纳了“儒学”、“道学”和“佛学”中的文化精髓,在“包罗万象”的基础上形成自身独特的文化风格。例如,教师在进行《丝路花雨》舞蹈授课时,可为学生讲解丝绸之路的开辟历史,促使学生在充分了解舞蹈所描述历史文化涵义的基础上,于潜移默化中提高自身对舞蹈文化的感知和理解能力,从而更加具象化地表现出汉唐舞蹈中所蕴含的深刻内涵。
另一方面,横向对比汉唐古典舞与“身韵派”古典舞之美,通过实践令学生真切感受到汉唐古典舞与传统的“身韵派”古典舞蹈之间所具备的审美差异。在舞学领域,“身韵”注重儒家讲究的倾、含、曲、圆、拧等“中正方圆”的特点,比如老鹰旋涡、青龙探爪等,在表演此类动作时,舞者本身所表现的是一种内敛含蓄的古典美。而汉唐古典舞则更加推崇道家的“羽化登仙”理念,前者神韵多表现为妩媚多情的审美情景,后者则更加追求恢弘大气的粗犷和震撼,因此汉唐古典舞则更加强调在急旋舞姿中凸显定型后的延伸性流动美感。例如,在《踏歌》舞蹈授课中,不仅要求学生掌握身体律动的美感,还需尽善尽美地体现“半月”、“斜塔”
式的古拙大气之美。
2.重视基础,开展“气”、“力”训练
“气”、“力”训练是汉唐古典舞教学中的重要内容,这是因为“呼吸”作为维持机体正常机能运转的气息交换过程,与舞蹈本身节奏、气韵关联密切,为了达到由“气”生“意”、再由“意”生“力”的体内气场循环效果,促使多个个体化气场在连续的动态、静态舞姿中相互叠加,形成极强的组合修饰性气场,为了达到这一效果,高职舞蹈教室在展开日常教学时,必须重视技术,开展“气”、“力”训练。比如,在《桃夭》舞蹈授课中,对于不同两个元素的舞蹈动作转换中,下肢动作需协调好轻、重、缓、急节奏,同时在重心迈移过程中注重气息流动变化,抓住舞蹈灵魂,在气息带动下达到“形神合一”、“脚下生根”、“意到气到”的效果。
首先,在“气”方面的训练中,教师需要教导学生正确的吐息、含息、屏息和呼吸方法,为学生讲解个人气息变化与舞蹈动作表现力之间的密切关联,比如,表现刚劲则需要幅度大、力量强、时间短,令气息饱满地存于身体之中,通过短时间内的气息控制,在重点亮相时突兀爆发,形成有力的震撼效果;又比如在柔韧表现方面,要求学生做到舒缓有序,气息如丝,延绵不绝,实现有控制的延续效果。例如,在《胡旋舞》教学中,教师在教导一个舞句时需要注重与下一舞句之间的衔接动作,尽量一气呵成,促使学生在模仿教师动作时能够把握流动中的“动态”之美,体位连接动作的整体风格和感觉,加深整体印象,在此基础上再逐步分解动作,令学生细致体验每一个要点缓解,促使学生身体记录连续性动作意义。同时汉唐舞蹈讲究“气韵”,要求“意”到、“气”到,从而形成自然连贯的肢体动作,在舞蹈作品中必须高度控制身体气息,要求用“意”不用“力”,在气息高度控制状态下形成跌宕起伏的动势舞姿,达到“翩若惊鸿,宛若游龙”的舞步效果。 3.扎实脚下练习,营造动态美感
动态美是舞蹈具有的鲜明特征,不同于书画文艺作品的静态美,动态美强调“动态之势”,要求舞者在舞蹈过程中通过灵活多变的动作,展示舞步中蕴含的“势气”。汉唐舞蹈独具的恢弘气势在舞蹈专业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将舞步特点为学生一一讲解。比如,汉唐舞步彻底解放了传统古典舞对腿跟、跨步的束缚,要求舞者步伐保持流畅,其在吸收中国武术步伐的基础上,形成了独具自身风格特色的各式舞步,包括双腿半蹲、一腿旁迈、绊脚掌力等舞步。在训练期间,需要上肢和下肢同步协调,比如拈花手等,由此可见,汉唐舞步有效弥补了“身韵”古典舞脚下单一的明显问题。例如,以《铜雀伎》舞剧为例,舞者在起舞时,脚下动作流动性极强,要求步伐情况细小,上肢随着脚下动作的变化而同步变换,因此教师在教导学生舞步时,需要加强学生脚步灵活力方面的训练,同时注重辅助上肢配合能力锻炼,控制绊脚掌能力,令学生在脚下熟练练习的基础上不断提高整体协调度,营造动态美感。
现阶段,舞蹈教学领域认为通过脚下步伐可有效带动上肢及整体形成“动势”,促使舞蹈群体在势场的推动下形成有力的“气场”,从而塑造处汉唐古典舞的恢弘气势[4]。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扎实学生脚下训练,促使学生以脚为整个身体的控制支点,令身体在流动性的动作中形成连贯斜线,实现对整个舞蹈空间的系统性调度。比如,在群舞大步急旋后所汇聚的整体动势,促使整个空气为之兴奋、荡漾,轻、快、活、乖,宛若秋日随风飘荡的落叶,绚烂而多彩,充分彰显汉唐之舞所具有的浪漫主义特质。以《相和歌》为例,舞者上肢多为追风式、长虹式、并翅式动作,同时手臂和肘部搭配垂腕、提沉动作,舞者脚下呈旁中点位、扣端腿、旁大吸腿位,辅以低眉、羞涩、垂颈、掩颚姿态,促使身体在上肢
和下肢的配合下。尽显多变浪漫之姿,令人回味其中。 4.总结
综上所述,汉唐古典舞蹈历史悠久,在中国舞蹈发展史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是中国传统文化历经千年传承的重要艺术表现形式,继承和发扬汉唐古典舞是传承中国文化艺术的重要内容。高职院校为了提高舞蹈专业汉唐古典舞教学授课效果,必须从基础入手,重视学生“气”、“力”训练,扎实脚下练习,教导学生营造动态美感,同时明确学生审美挂念,把握教学指导方向,增进学生对汉唐古典舞蹈富含内涵的认知和了解,从而收获预期教学效果,拓宽汉唐古典无教学途径。 参考文献
[1]华雪, 涂晓毅. 汉唐古典舞普及型教材建设的思考[J].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2016(4):66-68.
[2]蒋玲玲. 民族舞蹈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一带一路”视野下的敦煌舞蹈教学展演交流会综述[J]. 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 33(4):125-128.
[3]张大鲁. 汉唐古典舞教学初探[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旬刊, 2017(6):130-131.
[4]杨帆. 谈论中国汉唐古典舞的风格特点与审美[J]. 戏剧之家, 2016(23):125-125.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97c07381d2f34693daef5ef7ba0d4a7302766c0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