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古典诗歌英译中的意美问题

2022-04-19 10:10:18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论古典诗歌英译中的意美问题 》,欢迎阅读!
古典诗歌,问题,英译中
论古典诗歌英译中的意美问题

作者:张

来源:《校园英语 2019年第15



/

【摘要】诗歌翻译历来是困扰学者们的难题。雪莱认为译诗是徒劳无益的,德国诗人摩尔根斯特恩甚至指出,诗歌翻译只分坏的和次坏两种。译诗难,难在诗歌翻译时难免有所失,而失去的往往是原诗中的意美,本文想要谈论的正是古诗英译中的意美问题。

【关键词】古诗;英译;意美

【作者简介】张铂,国防大学政治学院军政训练系。

许渊冲教授在《毛主席诗词四十二首》英、法文格律体译本的序言中,首次提出了诗词翻译的“三美”论:“译诗不但要传达原诗的意美,还要尽可能传达它的音美和形美。”三美的基础是三似:意似、音似、形似。“意似”就是要传达原文的内容,不能错译、漏译、多译。一般来说,“意似”和“意美”是一致的。但有时二者却是矛盾的,也就是说“意似”不一定能传达原文的“意美”。意美有时是由历史的原因或者是联想的缘故造就的,译成另外一种语言,没有相同的历史背景,就引不起相同的联想,也就不容易传达原诗的“意美”。而“意美”在三美之中,又是最重要的,第一位的。因此,翻译应以传达原文的“意美”为前提。

在“三美”理论中,之所以把“意美”放在相对比较重要的位置,是由中国古典诗歌的特点决定的。意境是诗歌的基本审美的范畴,意境像一根红线,贯穿在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中。因此,古诗翻译时想要体现意美,首要条件是译者要对原诗有较为深刻的理解。在这方面,国内译者是具有优势的,有的外国译者不谙中文,对中国诗词理解不透,或缺乏背景知识,常常会闹出笑话。如把“闲坐说玄宗”理解成“玄妙的宗教”,把“更烧高烛照红妆”中的“红妆”理解为“红色的衣服”。前者是因为不懂唐朝的历史,后者可能是未查过中国的工具书。在《辞海》“红妆”条下,解释为“指女子盛妆”,当然不一定是红色的服装。另义为指美女,接着就举了苏轼“咏海棠”一诗为例。晚至明末清初,吴梅村的《圆圆曲》中也有“一代红妆照汗青”之句,显然也是指美女,即陈圆圆。

再以白居易“红鹦鹉”一诗为例。原文:

安南远进红鹦鹉,

体似桃花语似人。

文章慧辩皆如此,

笼槛何年出得身?

白居易是中唐诗人,此时唐帝国经安史之乱,已在走下坡路。诗人主张诗歌通俗化,并喜为下层民众鸣不平,以收讽喻之效。这首诗就是借安南进贡红鹦鹉一事,为当时众多怀才不遇的士人鸣不平的,鸟能学人说话,这在鸟类中自然是出类拔萃的,却只能被关在笼子里,不能展翅高飞。而当时的文章慧辩之士怀才不遇,无法在政坛、文坛一显身手,恰似鸟被关在笼子里,何日得出?著名英国汉学家Athur Waley将此诗译为:

Sent as a present from Annan




A red cockatoo

Colored like the peach-tree blossom,

Speaking with the speech of man,

And they did it what is always done

To the learned and eloquent.

They took a cage with stout bars

And shut it up inside.

Waley属于译诗的神似派,不太讲究形似和音似,所以将原诗的四行译成八行,也不押韵。即使如此,译文还是未能传达原诗的形象和意蕴。首先红鹦鹉是否一定是red cockatoo?按《韦氏大辞典百科全书版》cockatoo是鹦鹉的一种,产地是澳大利亚和东印度(即印度和马来西亚一带),不一定在安南(大致在今越南北部)。其次,鹦鹉能学会几句简单的人的语言,不过只是学舌,不可能真正像人一样说话。诗的最后一句是问话,即慨叹怀才不遇只士永无脱颖而出的机会。译诗改变了原来的结构,不是问话形式。从而将诗人激愤之情及为这类人士鸣不平的力度大为减弱。再对比参考译文如下:

The Red Parrot

The red parrot, a royal gift from distant Annan

Peach blossom in color, can utter speech as a man.

The stifled learned and eloquent men of the age

Are all so barred, and when could they get out of the cage?

安南旧时是中国属国。“进”就是“进贡”,故译为royal gift,utter speech as a man则说明鸟不能真正像人一样说话,只不过学舌而已。第三句加上stifled(压制、埋没)和,是照顾前述英语国家的读者还不能充分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开科取士依靠权贵)而加,紧接下面第四句的are all so barred(皆如此),并以When could they get out of the cage?的问句结束,突出表达诗人对这批人难有出头之日的悲愤之情,用could而不用can的用意也在此。

本文通过对诗歌翻译意美理论及中国古典诗歌意境的阐述,以及对中国古典诗歌翻译实例进行分析,揭示了古诗英译时,译者首先应该了解原诗的文化和时代背景,才能真正领会到原诗的意境,以便在翻译中更好地把握“三美”理论中最重要的“意美”。

参考文献:

[1]吕叔湘.英译唐人绝句百首[M].湖南教育出版社,1982.

[2]许渊冲,陆佩弦,吴钧陶.唐诗三百首新译.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M].商务印书馆(香港)有限公司,1988.


[3]许渊冲.翻译的艺术[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4.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97bb718872fe910ef12d2af90242a8956becaa8f.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