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念刘和珍君》教案(详案)

2022-07-11 22:40:46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记念刘和珍君》教案(详案)》,欢迎阅读!
记念,教案,刘和珍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了解“三·一八”惨案相关背景

②了解掌握分析句子、人物塑造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①学会综合文章信息,概括人物性格特点。

②通过讨论探究,培养揣摩感悟语言的能力,深入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体会以鲁迅为代表的知识分子群体表现出的难能可贵的道德良知和敢于担当的勇气,及他们对正义不懈追求的精神。

②以作者的情感体验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学着用作者的思维方法认识自己所处的社会

二、教学难点与重点

①综合文章信息,梳理人物形象 ②对鲁迅思想内涵的深刻理解 提升自己认识社会的能力

三、教学时间:三课时

四、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3min

同学们,我们把窗户和门全部打开怎么样?(不行)那如果把屋顶掀开呢? 鲁迅曾经在1927年《无声的中国》中写到:

“中国人的性情是总喜欢调和折中的,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须在这里开一 个窗,大家一定不允许的。但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来调和,愿意开窗了。



今天我们来学习本册教材中对大家来讲最难的一课:鲁迅写的《记念刘

和珍君》我为什么说这篇课文是本册里面最难的呢?是因为鲁迅先生深沉的情感和他所经历的那些事情的确与我们中学生的生活实际比较远。不是有中学生说嘛:“一怕周树人,二怕文言文,三怕写作文!()

鲁迅在1927年年《答有恒先生》就写到:“我先前的攻击社会,其实也

是无聊的。社会没有知道我在攻击,倘一知道,我早已死无葬身之所了……我之得以偷生者,因为他们大多数不识字,不知道,并且我的话也无效力,如一箭之入大海。否则,几条杂感,就可以送命的。



鲁迅先生一生都致力于中国人的觉醒和进步,塑造新的国民精神。用北京大学著名的鲁迅研究专家钱理群教授的话讲:“鲁迅先生毕生都在干一件事情——使中国人成为真正的人!钱教授概括为“立人”鲁迅先生有这么一句名言,点明了他一生关注的核心问题。请记下:唯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唯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这个“民魂”就是民族的精神,民族的性格。

1






一个懦弱的民族是会挨打的,一个没有骨气的民族是猥琐的,是被人瞧不起的。“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这就是鲁迅。



(二)、作者介绍(3min

打开练习册P38 课后补充到P27书上

1.鲁迅(1881-1936),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树人,字豫才,豫亭,后改为豫才。毛主席评价他是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也被人们称为“民族魂”

2.19185月,首次用“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他的著作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

3.小说集:《呐喊 《彷徨》《故事新编》 4.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 5文学论著《中国小说史略》. 6.散文诗集:《野草》 7.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南腔北调集》等



他的作品是一部记录着对黑暗的愤懑和对光明渴慕的民族启示录

其中小说《祝福》《阿Q正传》《药》等先后被改编成电影。



译书尚未成功,惊闻陨星,中国何人领呐喊? 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 (板书)(同学们把这幅对联补充在书上。)

这是鲁迅先生的挽联,联中嵌入了鲁迅的两部小说《呐喊》《彷徨》,同时,“领呐

喊”“感彷徨”语带双关,“领呐喊”指出鲁迅是个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感彷徨”则是因鲁迅先生的逝世,文坛失去了一面旗帜。悼念之情油然而生。

(三)、解析诗题(2min

接着我们来看一下本篇课文的题目。在本文中: “记”,相当于“纪”字。如课下注释①,“记念”,现在写作纪念“纪念”。并非鲁迅写了错别字。因为当时白话文刚刚兴起,有些用词并不是很规范。也有一说,认为鲁迅曾留学日本,他的用语用词受到过日文的影响。“记念”一词来自日文,义同中文的纪念。 “念”:即“思念、怀念、悼念”本文侧重“悼念”的意思。同时,“念”字也指出了本文是一篇抒情类的文章。但是本文不属于记叙文,它是一篇散文,里面包含了很多抒情和议论。

“刘和珍”同学们有预习都知道它值指的是一个人名。我们下面的课文中也会讲解到她。 “君”:是指对人的尊称,在本文中“君”是鲁迅对刘和珍的尊称。 (四)、重温历史4min



请同学们看课下注释①

19263月,奉系军阀张作霖在日本帝国主义支持下进兵关内,冯玉祥率领的国

民军同奉军作战。日本帝国主义公开援助奉军,派军舰驶入大沽口,炮击国民军。国民军开

2






炮还击。(日本帝国主义便向当时的北洋军阀段祺瑞执政府提出抗议),又纠合英、美、法、意、荷、比、西等国驻北京公使,借口维护八国联军入侵时与清政府签订的《辛丑条约》提出种种无理条件,并且在天津附近集中各国军队,准备武力进攻。这就是著名的“大沽口事件”,同学们在旁边标注一下“大沽口事件”,这是本文写作的第一个背景“大沽口事件”

318日,北京人民(工人、学生、市民五千多人)为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犯我国主权,在天安门前集会抗议(共产党人李大钊在会上作了演讲,会后(两千多名群众组成请愿团)到(段祺瑞)执政府前请愿。段祺瑞竟命令卫兵向请愿群众开枪,并用大刀、铁棍追打砍杀群众。打死打伤200余人,制造了屠杀爱国民众的“三一八”惨案。刘和珍等都是在当时遇害的。鲁迅称这一天为“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请同学们在旁边标注一下“三一八惨案”,这是本文写作的第二个背景“三一八惨案”



事件发生以后,著名作家刘半农和作曲家赵元任作了一首歌: “呜呼三月一十八,北京杀人如乱麻!民贼大试毒辣手,半天黄尘翻血花!晚来城郭啼寒鸦,悲风带雪吹!地流赤血成血洼!死者血中躺!伤者血中爬!

呜呼三月一十八,北京杀人如乱麻!养官本是为卫国!谁知化作豺与蛇!标廉价卖中华!甘拜异种作爹妈!愿枭其首籍其家!死者今已矣,生者肯放他?!

呜呼三月一十八!北京杀人如乱麻!

这首歌表达了国人的义愤,说我们的政府“甘拜异种作爹妈”,我们要“枭其首”,要革命。



1925年的时候,离19263.18.事件还没发生过之前,鲁迅就 以“苍蝇”这个丑恶的形象作比喻,揭露当时军阀统治者低劣的本质。他在1925年的《战士与苍蝇》中写到:

“战士战死了的时候,苍蝇们所首先发见的是他的缺点和伤痕,嘬[zuō]着,营营地叫着,以为得意,以为比死了的战士更英雄。但是战士已经战死了,不再来挥去他们。于是乎苍蝇们即更其营营地叫,自以为倒是不朽的声音,因为它们的完全,远在战士之上。

的确的,谁也没有发见过苍蝇们的缺点和创伤。

然而,有缺点的战士终竟是战士,完美的苍蝇也终竟不过是苍蝇。

去罢,苍蝇们!虽然生着翅子,还能营营,总不会超过战士的。你们这些虫{zhì}们!



使鲁迅先生尤其气愤的是,一些很有影响力的人物像陈西滢之流,居然说学生“受人利用”

(同学们翻开书本P28,课下注释①我们来看一下第三个背景) ……

对爱国青年作这样的评价,使鲁迅先生倍感沉痛、悲愤,也让鲁迅先生

3






社会的黑暗有了新的认识!

他怀着满腔的悲愤,当天晚上就写道:“这不是一件事的结束,是一件事的开头。墨写的谎说,绝掩不住血写的事实。血债必须用同物偿还。拖欠得愈久,就要付更大的利息!

继《无花的蔷薇之二》之后,鲁迅相继写了《死地》和《可惨与可笑》41日又写了《记念刘和珍君》



这就是本文写作的整个大背景,即“大沽口事件”作为导火线,引起了著名的“三一八惨案”,论客的言语使得鲁迅心怀悲愤之情写下了本文《记念刘和珍君》。即本文题目《记念刘和珍君》的目的是以纪念刘和珍为切入点来对“三一八”惨案做总结评述。



(五)分析课文(30~35min 1.初读课文,归纳结构(10min

现在大家通读一下课文,读的过程中,要自己解决字音问题,为每一节

加一个小标题,理清作者思路,梳理结构,画出自己认为难以理解的句子。



本文的题目告诉我们这是一篇记念性的文章,记念的中心人物是刘和珍。那么,课文的七节中,

1)哪些小节集中写纪念刘和珍君?

三、四、五节是纪念的主体部分(生前事迹,遇难经过) 2)那么第一二节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交代写作的缘起。 3)六七小节又起什么作用?

揭示这次事件的教训和意义。 ①写作缘起,纪念死者。②唤醒庸人,牢记血债。③刘和珍概况。④刘和珍遇害。 ⑤刘和珍遇害经过。⑥·一八惨案教训。⑦惨案的意义。

教师总结全文思路的起点是本文的写作缘起,即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然后记述刘和珍的生平事迹和遇难经过;在叙事的基础上再深入一步,议论“三·一八”惨案的教训和意义。三者交错,始终统一于“记念”这一中心,这就是本文的总体思路。(板书)

4








在本文中有三个重要的时间点:一个是第一部分的开头“中华民国十五年三月二十五日”这是开追悼会的那天,而刘和珍遇害是在三月十八日,我们翻到课本31页可以看到本文最终完稿是在41日。所以

3.18. 3.25. 4.1. 惨案 追悼会 成文

两星期



在这整个过程中,涉及到了“一事”“三人” “一情”“一思” “一事”即老师刚才所说的“三一八”惨案, “三人”即本文涉及到的三类人,

“一情”则是贯穿本课全文的作者的感情,

“一思”即我们后面会讲到的作者对“三一八”惨案的理智思考,意义的总结

2.画出难点句(3min

学生指出难以理解的句子,教师提问,同学回答,全班都用笔画出,教师在讲解课文时重点讲解。

3..细读一二,知道缘由

1 齐读课文 5min

齐读课文一、二部分,在朗读的过程中思考,作者笔下涉及哪几种人?作者对他们的感情态度如何?

提问学生+总结,再要求学生翻开练习册 (翻开练习册P27,课后摘抄到书上)



5






哪几类人

①爱国者、猛士(爱国青年,突出的代表是刘和珍,还提到杨德群、张静淑)

②苟活者( “我”)

①反动派,段其瑞执政府(或称“当局者”) ②“几个所谓学者文人”(或称“有恶意的闲人”“流言家” 麻木的民众,“庸人” (或称“无恶意的闲人”

动向 悼念

作者的态度和感情 尊敬、激励

(沉痛悼念,表达敬意——颂扬其勇毅,称她们的“为

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

污蔑 揭露、嘲讽

作者控诉他们的暴行、痛斥他们无耻下劣

淡漠 哀伤、唤醒

(作者痛心民族的衰亡,渴望并呼唤他们“爆发”



2.品味语句(10min

a、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虽然于死者毫不相干,但在生者,却大抵只能如此而已。

b、我们还在这样的世上活着,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c、忘却的救世主快要降临了罢,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结合语境引导分析:鲁迅一向讲究用语简练,但此处为何如此罗嗦 ?三次“必要”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第一处是有必要悼念烈士;

第二处是有必要揭露这一场暴行;

第三处是有必要在人们快遗忘的时候来总结教训意义。 这句话三次出现,实际上是强调了作者写作目的有三:

①悲痛的悼念(祭奠英烈)

“必要 ②愤怒的揭露(揭露敌人)

③沉痛的总结(唤醒庸人)



鲁迅在一九二六年《娜拉走后怎样》一文中写到过:「群众,尤其是中国的——永远是戏剧的看客。牺牲上场,如果显得慷慨,他们就看了悲壮剧;如果显得觳觫(即恐惧颤抖)他们就看了滑稽剧。北京的羊肉铺常有几个人张嘴?看剥羊,仿佛颇为愉快,人的牺牲能给他们的益处,也不过如此。而况事后走不几步,他们并这一点也就忘?了。

(六)、布置作业(5min

1、将作者的代表作抄写到书上

2、课后尝试自己或者小组探究难点句 3、背诵第二部分

6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1min

有人说,鲁迅先生的文章如匕首,如投枪,直刺敌人心脏,让敌人心惊胆寒,这一点不假。今天,我们将继续学习《记念刘和珍君》一文,在了解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刘和珍君们遇难经过的同时,也一睹作为语言大师的鲁迅先生的风采。



(二)合作探究 1、人物探究(10min

细读第三、四、五部分文中叙述了刘和珍的哪些事情,从中可以看出刘和珍是怎样一个人?

毅然:艰难的生活中预定莽原——追求真理,坚定不移 反抗:女师大风潮中反抗校长——坚持正义,敢于斗争 微笑: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和蔼亲切,坚毅乐观

“微笑”反复出现?作用:两组对比

1)微笑而被杀害,反衬政府的凶残,反动文人的无耻。

2)微笑而黯然泣下,说明她是一个有责任感,能深思远虑的青年

黯然:虑及母校前途,黯然泣下——深谋远虑,有责任感 欣然:欣然前往执政府请愿——为国为民,自觉参加 勇敢:组织请愿,府门喋血——思想进步,勇于抗争

2、细节探究(24min 1

我在十八日早晨,知道上午有群众向执政府请愿的事;下午便得到噩耗,卫队居然开枪,死伤至数百人,而刘和珍君在遇害者之列。我对于这些传说,至于颇为怀疑。我向来是不但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然而我还不料,也不信会下劣凶残到这地步。况且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刘和珍君,更何至于无端在府门前喋血呢?

然而即日证明是事实了,作证的便是他自己的尸骸。有一具,是杨德群的。而且明着这不但是杀害,简直是虐杀,因为身体上还有棍棒的痕迹。

段政府就有令,说她们是“暴徒” 接着就有流言,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



我在十八日早晨,才知道上午有群众向执政府请愿的事;下午便得到噩耗①,说卫

队居然开枪,死伤至数百人,而刘和珍君即在遇害者之列。(①噩耗:èhào,指亲近的人死亡的消息。)但我对于这些传说,竟至于颇①为怀疑。(①颇:pō,很。我向来是不惮①以

7






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然而我还不料,也不信竟会下劣凶残到这地步。(①惮:dān,怕。况且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更何至于无端①在府门前喋血②呢?(①无端:没有来由,无缘无故。②喋血:流血满地。喋,dié,血流出来的样子。

然而即日证明是事实了,作证的便是她自己的尸骸。还有一具,是杨德群君的。而

且又证明着这不但是杀害,简直是虐杀,因为身体上还有棍棒的伤痕。

但段政府就有令,说她们是“暴徒” 但接着就有流言,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 这课文的第四节,是作者感情的爆发点,是全文的高潮。阅读时,要很好地体会那排山倒海惊天动地而来的怒火,体会那雷霆万钧所向披靡的笔力。

1句概述“三?一八”惨案、刘和珍遇害的事实,看似出笔平凡,实则笔底藏有万千杀机。副词“才”说明“我”知道消息之晚,这便用铁的事实驳斥了所谓“她们是受人利用的”。副词“就”说明惨案发生之快,雄辩地证明这是敌人预先设置的“罗网”。副词“居然”强调了事情的发生既不合事理,也不合情理,更不合法理,“请愿”是完全合法的行为,竟然遭到如此大规模的屠杀,有力地控诉了反动派丧尽天良、灭绝人性的卑劣行径。至于“死伤至数百人”的巨大数目,更见出惨案的触目惊心,反动政府的暴戾残忍。

23句笔锋陡然一转,反过来陈述自己对于这个事实的怀疑。“不惮”,即不怕,

敢于。“最坏的恶意”指如何如何的下劣凶残。“中国人”指上文提及的段琪瑞执政府和“几个所谓学者文人”“凶残到这地步”,指让徒手请愿的群众和和蔼可亲的刘和珍“无端在府门前喋血”“死伤至数百人”“下劣到这地步”,指反动派不仅暗设“罗网”,残杀了手无寸铁的弱女子,而且反过来诬陷说“她们是暴徒”“她们是受人利用的”。作者说,不仅一般的人不曾预料也不会相信会有这样的事情发生,就是“我”这样一个“心怀叵测”敢干用“最坏的恶意”进行推测的人也不曾预料、也不敢相信会发生这样的惨案,会造出这样的流言。但是,它确确实实地发生了!作者用的是以退为进的手法,看似为敌人开脱罪责,实际是将敌人推至极高极险之处,然后猛一用力,反戈一击,置其于死地。不仅如此,作者还进一步补充一个更值得怀疑的理由:“况且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更何至于无端在府门前喋血呢?”退一步,再退一步,这好比射箭,把弦向后一拉,再向后一拉,弦向后拉得越多,弓就张得越满,射出的箭也便越有力。

作者把弓拉满了,马上就射出他的利箭,扔出他的投枪和匕首。

然而即日证明是事实了,……

但段政府就有令,说她们是‘暴徒’ 但接着就有流言,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

一口气列出一连串的铁证,好比机关枪射出的一排排子弹。让每个证据独自成段,多用短句,恰如投枪、匕首,急射而出,雷霆万钧。“然而”“但”“但”这几个转折词的连用,一再突出这都是人们不能预料也不敢相信的罪恶行径,让人惊心,让人发指。

作者在控诉了敌人的凶残和卑劣之后,愤怒的感情如汹涌的波涛决堤而出,仇恨的烈焰如奔突的岩浆冲天而起,他在沉默中爆发了!

2

但是,我还有要说的话。

我没有亲见;听说,她,刘和珍君,那时是欣然前往的。自然,请愿而已,稍有人心者,谁也不会料到有这样的罗网①。(①这样的罗网:鲁迅在《可惨与可笑》一文中指出:

8






“三月十八日的惨杀事件,在事后看来,分明是政府布成的罗网。”在《空谈》一文中指出:“四十七个男女青年的生命,完全是被骗去的,简直是诱杀。”罗网,捕鸟用的罗和捕鱼用的网,比喻陷阱、阴谋。)

但竟在执政府前中弹了,从背部入,斜穿心肺,已是致命的创伤,只是没有便死。同去的张静淑①君想扶起她,中了四弹,其一是手枪,立仆;同去的杨德群君又想去扶起她,也被击,弹从左肩入,穿胸偏右出,也立仆②。(①张静淑:湖南省长沙市人,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育系学生。受伤后经医治,幸得不死。伤愈后,去南洋群岛。1928年回国复学,毕业后在女师大附中任教。抗战开始,张静淑回长沙,后辗转于益阳、沅陵、桂林等地。解放后,致力于初等教育1978年逝世于长沙。②立仆:立刻倒下。仆,pù。)

但她还能坐起来,一个兵在她头部及胸部猛击两棍,于是死掉了。[本段紧承第四节而来,叙述刘和珍等人遇难的经过。如果说第四节是用概括的事实,控诉敌人的残暴卑劣,那么这一段则是用具体的事实揭露敌人的下劣凶残。文中叙述几个女子的互相救助,既反衬了敌人的残暴,又赞颂了她们的沉勇友爱,为第七节的议论作铺垫。

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刘和珍君确是死掉了,这是真的,有她自己的尸骸为证;沉勇①而友爱的杨德群君也死掉了,有她自己的尸骸为证;只有一样沉勇而友爱的张静淑君还在医院里呻吟。(①沉勇:沉着而勇敢。)[用反复的手法,强调敌人的血腥暴行,铁证如山,毋庸置疑;把“微笑和蔼”“沉勇友爱”与暴行对照,突出敌人的凶残。]

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这个句子的意思是,段祺瑞执政府用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攒射三个从容转辗的弱女子,这是怎样的一个令人惊心动魄、毛骨悚然的暴行呵!

(大家过去学过鲁迅先生的不少作品,例如:《藤野先生》,其中就有这样的句子,“清国留学生”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鲁迅先生的语言辛辣、犀利,从刚才老师提到的例子,你能看出它们有什么特点?)

“伟大”是反语,揭露段祺瑞执政府的暴行前所未有。“文明人”是对西方侵略者的讽刺,他们标谤“文明”,却发明这杀人的武器而且又用来装备中国的反动派,“文明”是假,暴徒是真。]

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①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①惩创:chénɡ chuànɡ,惩罚,惩治。) [这个句子是把上句所说的“伟大”坐实,揭露“三·一八”惨案是史无前例的暴行。

请学生来赏析句子(诵读,关键词,上下文) “武功”“伟绩”是反语,“八国联军”泛指外国侵略者,并非实指。“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是互文,即中外反动派屠杀中国妇女儿童的罪行。“这几缕血痕”照应上句的“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攒射三个女子”,即“三·一八惨案”。这句话把以往中外反动派的屠杀与“三·一八“屠杀比较,意思是:几十年来,中外反动派屠杀中国人民所创建的“伟绩”“武功”,不幸全被段祺瑞执政府这一次屠杀所创建的“伟大”抹杀了,以往反动派犯下的罪行与这一次比起来只能算是“小巫见大巫”了。鲁迅在“三·八”惨案的当天所写的《无花的蔷薇之二》中写道:“如此残虐险狠的行为,不但在禽兽中所未曾见,便是在人类中也极少有的”,课文中的这个句子表达就是这个意思。]



9






但是中外的杀人者却居然昂起头来,不知道个个脸上有着血污……{“昂起头”,一幅得意洋洋的丑态。省略号表示的意思大概是:你们不要高兴得太早了,血债必得用血来偿。鲁迅在《无花的蔷薇之二》中写道:“这不是一件事的结束,是一件事的开头。墨写的谎说,决掩不住血写的事实。血债必须用同物偿还。拖欠得愈久,就要付更大的利息。}

本句写三个女子临难从容,互相救助,同时揭露执政府的屠杀凶残暴虐。语言形式上是互文:“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指刘和珍等女学生遇难。内容上:“三一八”惨案实际上是一次帝国主义同段政府相互勾结合谋屠杀中国人民的大惨案。 “伟绩”“武功”与前文的“文明”一样是反语,讽刺中外反动派的暴行。这两句话一方面赞扬了三个女子临危不惧,互相救助的从容伟大,一方面痛斥了刽子手屠杀赤手女子的卑鄙渺小,表达了作者万分悲愤的心情。

详写烈士遇难经过的用意是什么? 刘当时中弹,“弹从背入”可见并不是与军警面对面地搏斗,证明她完全是无辜的,她不是什么“暴徒”,倒是执政府卫队的卑鄙。手枪是军官使用的,证明这次屠杀是有人指挥的,事前筹划好的。这些铁的事实,有力地戳穿了段政府对死难者所横加的种种罪名。 (对遇害经过的详细、客观的记叙,以无可辩驳的事实,使军阀政府的滔天罪行和流言家的无耻谰言不攻自破。

2、感情探究(5min

探究思考①:鲁迅以先生的身份为学生写文章——“纪念刘和珍君“,文中对刘和珍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讨论明确:悼念!正直勇敢清醒的爱国青年永远活在我们身边。 探究思考②:文章题目是《记念刘和珍君》,文中不止写了刘和珍,还写了与她并肩作战的杨、张二君以及其他人。作者怀念之外,还有怎样的情感抒发?

讨论明确:崇敬!为中国而死的中国青年令人肃然起敬!

探究思考③:刘和珍这样“始终微笑”的优秀的学生却遇害了,沉勇而友爱的杨德群君牺牲了,张静淑君生命垂危躺在医院,作者及我们的内心会怎样?

讨论明确:悲痛!优秀正直的学生领袖无辜被害令人悲痛!

探究思考④:这三个女子从容地辗转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这样的爱国青年被残酷地虐杀,悲痛之外,作者及我们心中还有怎样的情感迸发?

讨论明确:愤怒!爱国青年却被政府无端虐杀,用枪弹、棍棒,这样反动的政府必须推翻。



探究思考⑤:对于刘和珍之死,作者除了悲痛和对反动政府的谴责和强烈的愤怒的

情感外,还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讨论明确:鄙视!反动文人的阴险的论调,无耻的毒辣的“污蔑”,作者“愤怒”!

思考探究:作者情感及目的

总结引申:通览全文一到五节,作为文学家的鲁迅满含深情地表达了对刘和珍和她

10






的战友们的深切的怀念和崇敬,也表达了因刘和珍之死而带来的极大的悲痛以及对反动政府和御用文人的极大的愤怒和控诉,“悲”和“愤”两股情感的烈焰无处不在燃烧。然而作为一个清醒的思想家,鲁迅对这次事件的思考却并未停止。那么,作者写这篇文章还有什么更为深远的意义?

文章第三部分便是对这次事件的深层思索。作者除了要悼念在惨案中牺牲的爱国者刘和珍等人外,更深远的意义还在于评述惨案的教训和意义,以此来鼓励生者、声援猛士,揭露敌人,唤醒庸人。



(三)布置作业(5min

1.背诵本文第二、四部分 2.梳理课文脉络



11






第三课时

(一)导入(3min

前两节课我们已经讲解了一到六部分,我们来回顾一下课文的框架。



(二)课文探究 10min

1.作者思考出来的教训和意义分别是什么? 教训:劝戒徒手请愿

意义:发现中国女子勇毅然、干练, 激励后来人奋然前行 2“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如何理解?

本体,喻体 条件 结果

本体:人类历史 付出巨大代价 历史只前进一小步

喻体:煤的形成 大量的木材 只是一小块

①“大量的木材”喻指代价巨大的流血斗争;“一小块煤”比喻社会的一点进步,作者以“煤的形成”作比喻,深刻阐明社会进步的一小步往往要付出极大的代价。

然后指出请愿不能带来任何进步,由此,沉痛地指出这次惨案的经验教训,意在告诉国民认清反动统治者“吃人”的本性,吸取血的教训,改变战斗方法。



②鲁迅对请愿这种斗争方式持什么态度?怎样表达?

12








3、文中引用陶渊明的诗有什么用意?(P30课下注释⑦)1min

这是陶渊明所做的《挽歌》中的四句。意思是,亲族们有的余哀未尽,别的人也已经唱过挽歌。人死了还有什么可说,不过是寄托躯体于山陵,(最后)和山陵同化而已。山阿,山陵。鲁迅在这里引用这首诗,有青山埋忠骨之意,寄托了愿死者与青山同在的深挚感情。



(三)P31研讨与练习 讲解:10min

一、作者一方面说“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另一方面又说“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类似的话还有一些,请找出来,结合全文认真体会,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感情发展脉络?

1“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开篇提及程君劝鲁迅为刘和珍写文章,接着提及刘和珍爱读鲁迅的文章,并订阅《莽原》杂志,因此说了这话,表现出作者对刘和珍这样的进步青年的爱护。

2“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

3段以这话为引子,述说反动派制造流血惨案、流言家在惨案后制造“阴险的论调”,给作者带来的哀痛和愤怒,已经难以用语言来表达心意了。 3“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在“庸人”世界里,时间会冲淡烈士流血的印迹,而作者觉得有必要撰文纪念烈士,以抗拒遗忘,警醒“庸人”世界保持记性,这话表达了作者的痛苦感和责任感。 4“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这话重复上一句“必要”的话,同义反复,表达同样的心情,感情似乎更加重了。 5“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

这一部分描述了惨案发生的经过,面对惨案过后的沉默无声的社会现实,作者发出这样的感慨,表达作者的愤懑之情。 6“但是,我还有要说的话”

紧接着上面“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作者还是忍不住说话了,接下来是揭露事实真相。由不说到说,是欲扬先抑的写法,这话表达了作者揭露黑暗、记录历史的勇气和责任感。 7“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 文章结尾,哀痛到了极点。

13








综观全文,作者对学生有爱,对段政府有恨,对流言家也有恨,对大众庸人有失望,这些感情混杂在一起,也就是哀痛的、悲愤的、激昂的、仇恨的、失望的复杂感情,但表达时处于要说又说不出话来之间。他说不出话来,也许是因为太痛苦、太愤怒,有太多的话,不知从何说起,说出来的话只能表达这种心情的千分之一、万分之一;但最终还是要说的,责任感、正义感和复仇意识充塞于作者心胸,情不自禁要张口说出。所以“不说”是假,“说”是真。





三、联系上下文,体会下列语句的深刻含义。你觉得哪些词语需要着重品味,请标示出来。结合品味语言,背诵课文第24节。(15min)

(请学生来赏析句子:诵读,关键词,上下文)

1、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我只觉得所住的并非人间。四十多个青年的血,洋溢在我的周围,使我艰于呼吸视听,那里还能有什么言语?长歌当哭,是必须在痛定之后的。而此后几个所谓学者文人的阴险的论调,尤使我觉得悲哀。我已经出离愤怒了。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就将这作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

(教会学生鉴赏句子的方法:反复诵读,提取关键词,联系上下文。 A副词,更加。惨案已使鲁迅感到悲哀,但也许流言家的无耻才真正使鲁迅奋起反击。 B、出离愤怒:看课下注释②,“出离”是指“超出”“出离愤怒”就是愤怒到了极点,甚至超出极限。表明作者已经无法忍受啦。 C、深味:课下注释③,深深地体味。

D、非人间:充满血腥和暴力的黑暗统治。 E、浓黑的悲凉:“浓黑”可感而不可视,“浓黑”则是形象化、可视化的词语。用“浓黑”修饰“悲凉”,是将抽象的东西形象化,仿佛“悲凉”可感、可视,而且是极度的悲惨和冰凉。

F、最大的悲痛:为烈士的死难感到极度地悲痛。 G、快意:感到痛快

H、奉献:恭敬地呈献。表现了作者对死者的尊敬。



14








2、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在这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又给人暂得偷生,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我不知道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



(鲁迅《论睁了眼看》“必须睁了眼看,这样才可望敢想、敢说、敢作、敢当。 A。真的猛士:真正的革命者。

B。直面、正视:课下注释⑤,都表示正面注视,绝不回避的意思。体现了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的气概。

“直面惨淡的人生”面对着反动派统治下悲惨凄凉的现实。 C。哀痛者、幸福者:

者:代词,指人、事、物、时间、地点等。可以翻译为“的”“的人”等。 哀痛者:为国家和民族的前途、人民的悲惨命运而哀痛的人。 幸福者:以勇往直前、奋斗、献身为最大幸福的人。 D、庸人:有是非观念,但容易忘记烈士鲜血的人。



3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①“惨象”指反动军阀的血腥镇压。“流言”指走狗文人的无耻诬蔑。 “惨象”,已足见反动派的残忍;“流言”,则比刀枪更让人心悸,走狗文人的下劣无耻,比其主子更甚。有形的刀枪,加上无形的刀枪——御用文人的舆论,就构成了中国式的专制统治、中国式的白色恐怖。

②缘由:惨象——长反动反动军阀的血腥镇压,(这使得人们不敢说话) 流言——走狗文人的无耻污蔑,(不断诽谤,使得人们无法说话)

在这野蛮而又严密的专制统治下,民族渐衰至亡,终于“默无声息”了。

《庄子》里面有句经典的话,“窃钩者诛,窃国者诸侯”,偷了衣钩子的人,把他砍掉,把国家都偷了的人反而成了王,反动统治者就是最大的强盗。谭嗣同在《仁学》里讲:国两千年来之政,秦政,大盗也!

鲁迅先生曾经在《革命时代的文学这篇文章里面这样写道:有些民族因为叫苦无用,连苦也不叫了,他们便成为沉默的民族。渐渐更加衰退下来去。至于富有反抗性的民族,因为叫苦无用,它便觉悟起来。由哀音变为怒吼。”把这段文字记下来,特别经典!



师:这里鲁迅先生是主张沉默还是主张怒吼? (生:怒吼!!

师:显然是主张唤醒民众,使他们觉悟起来,由哀音变为怒吼的。

所以最后一句“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既是对反动派的警告:杀人者不要太嚣张,人民会选择爆发,不会在沉默中灭亡。

15






又是对“后死者”的呼唤、激励:只有选择爆发,奋起反抗,才能摆脱灭亡的厄运。

(是对庸人的呼唤和鼓动 也是对反动派的警告)

4. 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明确:这一段中的两层意思:一般的民众,会从中国女子的英勇斗争,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中,多少看到一些改变黑暗现实的希望;真正的革命者,将因受到激励而更加奋勇前进。进而明确,这是从烈士死难对于将来影响的角度高度评价意义的,具有激励革命者奋然前行的巨大作用。这一段文字寥寥,却充满着感奋之情。



(三)回顾全文 3min





16






(四)、作业布置(4min) 1、练习册

2、看练习册P42《说“面子” 3.背诵文中第二、四部分。

17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97a4e10ade36a32d7375a417866fb84ae45cc317.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