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来而不往亦礼也》,欢迎阅读!
来而不往亦礼也(外一则)字数:1377 来源:杂文月刊 2013年10期 字体:大 中 小 打印当页正文
《礼记·曲礼上》说:“来而不往非礼也。”受恩不忘报,民族美德也。同样论礼,荀子有相悖的看法:“礼者,断长续短,损有余,益不足。”稍作理解,这话可不就是“来而不往亦礼也”?施恩不望报,不也是传统美德么?这两“报”也都传承了下来。 冰心晚年经常会收到读者的祝福信,可她已无力回复,只在一篇文中说:“施者比受者更为有福。”说的也是这个理。再看植物这东西,向下——土地索取营养,却向上——天空绽放花朵。
人与人交往,若出于真诚,礼尚往来,是很正常的。“礼”传至今世,人们所继承到的怕已去了几成的精华,简化成礼貌和礼节,把礼“尚”往来等同于礼“上”往来,把“情”等同于“钱”。于是,人情消费即成了人情负担——婚礼寿礼请客,不管交情深不深,甚至也不管熟不熟,只要见过面,喊得上名字的,就会送去喜帖;人家送来喜帖,自己硬着头皮也得包一个大红包,面子也,虚荣也。
孔子常到宫中讲学,阳虎特地上门拜访,孔子借故不见。有一次,阳虎送来了一只烤乳猪。孔子是讲究“礼”的主儿,不得不回访。“礼”这敏感的玩意儿,相当于人的软肋。大圣人都会被抓住软肋,何况修持欠佳的凡夫俗子? 软肋一旦受制,“礼”就守不住了,“法”也会冲破底线。“来而不往非礼也”就常常作了贪污受贿者们堂而皇之的借口。
宰相吕蒙正的弟弟闲谈提及某官吏收藏了一面能照二百里远的古镜。吕公宽厚,亦不乏慧眼,识别出了这别有用心的“来”,原来那官吏想贿赂吕公,就托他弟弟来探口风。吕公拒“礼”亦有方:“我的脸就碟子大,哪用得着这样的镜子呢?”弟弟再未多言。 吕公拒礼,足以令善用“来而不往非礼也”的神手们汗颜。
一个恩字,天般大,地般重,无论施,还是受,不可轻言。宋人郑思肖说:“此世只除君父外,不曾轻受别人恩。”《记录云贞致夫书》也说:“丈夫处世,怨固不可深结,恩亦不宜多邀。”若不得回避,就鼓起勇气说“不”。且听“来而不往亦礼也”,活着不受外物牵累,多轻松呀。
逢人少说三分话 仲尼曰:“不得其人而言谓之失言。”若不知对方根底,也与之无所不谈,只会显得你冒昧,缺少修养。
《后汉书》进一步:“交浅而言深者,愚也。”若遇小人,难免因此记恨。费仲求卦于文王,实告将来要饿死。诅咒之言!费仲诱他占国运,贤文王也有“愚”的时候呀,又实说传不过纣王。费仲一告密,纣王更断章取义,囚禁了文王八年。君子难斗小人。还是俗话说得好:“敬君子方显有德,怕小人不算无能。” 我更进一步:“交深言亦深者,亦愚也。”此非危言。即使至交,感情笃密,交谈中一两句话毁十年交情,亦常有之。
逢人少说三分话吧,不必说不该说的都省了。这个“话”字,不仅指言语的“量”,还有当中的“意”。
但若每说一句话都战战兢兢,也是很痛苦的事。古语云:“逢人只说三分话,不可全抛一片心。”且慢,朱熹紧接上:“只此便是不忠。”此言虽过,但防意如城,对方难免会没有信任感,这便会走向另一个极端。
逢人只说三分话,见什么人说什么话,是心理上的被动防备;逢人就说十分话,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是无所顾忌的零防备;逢人少说三分话,以人为主,以己为客,是对人的主动预留。哪一种说话方式高明?自己揣摩吧。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979028eb6bec0975f565e2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