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出师表墨池记

2022-05-05 18:12:19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精品】出师表墨池记》,欢迎阅读!
墨池,出师表,精品
文档来源为: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关键字】精品 出师表》《墨池记》

-------------------------------------------------------------------------------- 一、一周知识概述 (一)《班师表》 课文朗读:班师表

1、表,是我国古代的一种特殊文体。这篇表写于蜀汉建兴五年(227)诸葛亮第一次班师伐魏之前。其时蜀汉已从虢亭(今湖北宜都)战役的惨败中初步恢复过来,既与吴国通好,又稳定了自己的战略后方,伐魏时机臻于成熟。在这篇表文中,诸葛亮劝说后主刘禅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继承先帝刘备的遗志;也陈述了自己对先帝的感激之情和兴复汉室的决心。文章采用议论、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语言质朴,感情真挚,历来被认为中的名篇。

2学习这篇文章时,主要注意理解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诸葛亮班师伐魏的原因:

诺葛亮在这篇表文的开头就提到益州疲弊却又要班师伐魏,这看起来是相互矛盾的,其实不然。要弄清这一点,必须首先了解诸葛亮的战略思想和伐魏前的准备工作 诸葛亮的战略思想始终是联吴抗曹。他在初见刘备时就提出了两条进军路线:一条是从荆州出兵进攻宛(今河南南阳)、洛(今河南洛阳);一条是从益州进攻秦川(今陕西、甘肃两省秦岭以北地区)。这个钳形攻势的设想本来是可行的。后来形势发生了变化,吴国在虢亭战役中夺走了荆州全部地区,益州的豪强和南方的夷族统治者也乘机发动叛乱,这时,魏已牢固地控制着全国的中心地区即黄河流域,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占有明显的优势;吴控制了长江中下游,经济力量也比较雄厚;只有蜀偏安于西南一隅,处于不利地位。所谓益州疲弊,就是指这种局面,在这样的形势下,诸葛亮用了五年时间(223227)来为伐魏做准备。如表中提到的五月渡泸,深入不毛这件事。此外,从表中兵甲已足这句话也可以看出,在这五年里诸葛亮在战备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关于文章脉络:

阅读本文应着眼于班师这两个字。具体地说,一是要看作者对班师后国内政事的安排;二是要看作者怎样说明班师的理由。这两个问题弄清了,全文的脉络也就清晰地显出来了。 1)诸葛亮跟后主刘禅有两种关系:一是君臣关系,二是辅政者与被辅政者的关系。(刘备临终托孤)。诸葛亮这次班师时,刘禅只有20岁,既昏庸无能,又不懂得治理政事;如果班师后国内政局不稳,前方必然会受到重大影响。因此,班师后的国内政局就成了辅政者诸葛亮最放心不下的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有正确的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为此,诸葛亮在这篇表文里一面劝勉刘禅开张圣听,严明赏罚,一面又向他荐举人才来管理宫中营中之事,并殷切地阐明亲贤远佞的道理。这个问题解决得好,国内政局稳定,有了明之理,诸葛亮才能无后顾之忧,可以专力伐魏,可见讲治国大计和政事安排正是为了班师。

2)北伐的决策,实际上是诸葛亮的决策。当时在蜀国内部也有不同意见,有些人持静观态度,欲以长策取胜,坐定天下,反对立即出兵。在这篇表文里,没有必要重提这种争论,但也应对班师原因做出适当的说明。这种说明不同于奏议,不是反复陈说得失利弊,而是抒情式的,就是作者把北定中原看作自己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为此,他历叙自己的身世,从躬耕说到许先帝以驱驰,又从刘备的寄大事说到这次北伐的决心,其间五次提到先帝,极力表达自己的感激忧叹之情。这种方式既能打动君主,又有利于说服持不同意见的人。 文章陈述的重点:


文档来源为: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从前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出,本文内容的重点是第一部分。第一部分又有三点内容,即广开言路、严明赏罚和亲贤远佞,其中亲贤远佞这一点正是全文主旨所在,理由如下: 1 文中谈到前两点(即开张圣听和严明赏罚)时,都是从正反两面加以申说,可见是有针对性的。因为刘禅平日宠信宦官黄皓一类小人,如果任其发展下去,在诸葛亮远离国都的情况下,忠谏之路很可能被堵塞,内外也可能异法,结果必将导致国内政局的混乱。因此,能不能做到广开言路和严明赏罚,关键就在刘禅是否能亲贤远佞这一点上。

2)表文中用了较多的篇幅谈选贤与能,在政事安排上又为刘禅创造了亲贤臣条件。其中指名提到的有四个人,即郭攸之、董允和向宠,提官职而未指名的有三个人即陈震、张裔和蒋琬。这些人都是王佐之才,平日为诸葛亮所器重,但在表文中只着重地称赞他们的优良品格,说他们志虑忠纯,是贞良死节之臣;又特别强调他们是先帝简拔出来的,值得信任。尤其发人深思的是,文中还插入一段往事的追忆,说明亲贤远佞是关系到国家存亡的大事,从而引出全文最重要的一个结论:亲近贤臣,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3亲贤远佞的思想是贯穿全篇的。从文章的第三部分可以看出,诸葛亮以讨贼兴复为己任,而把国内的责任完全交给了郭攸之、董允等人;而郭攸之等人是否能尽到自己的责任,关键又在刘禅身上。如果刘禅能够亲贤远佞,这些人自然能尽到自己的责任。表文中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劝勉刘禅,就是希望刘禅亲近贤臣,听取他们的兴德之言能如此,则赏罚自然分明,国内政局也就可以继续保持稳定了。

总而言之,这篇表文的主要用意是希望刘禅能够亲贤远佞。表文开头说的先帝遗德末尾说的先帝遗诏,也是指此而言。 (二)《墨池记》

1、曾巩于嘉佑二年(1057)考中进士之前,曾在家乡临川(现在江西抚州)讲学。这篇文章是他在庆历八年(1048)应抚州州学教授王盛君之请而写成的。

2、全文共两大段。第一段可分为五个层次。第一层介绍墨池的所在及形态。临川城东,临着溪水有一个缓缓隆起的高坡,称作新城。新城之上有一个很深的长方形水池,就是荀伯子《临川记》中所说的王羲之的墨池。第二层介绍墨池之称的由来。王羲之一向仰慕张芝,张芝在水池旁练习书法,到池中洗砚把池水都染黑了。这就是王羲之学张芝洗砚的遗迹,道是真的吗?作者在这里特地用了一个设问句,那是因为称作王羲之墨池的还有浙江会稽等多处,所以作者对此传说持有怀疑态度。第三层不去追究墨池的真假,转而去写王羲之。王羲之不肯勉强自己去做官,曾经遍游东方,直至乘船出海,自己在山水之间感到心情愉悦,但他岂能恣情任性只满足并停滞在山水之间呢?这是用设问句以加重语气,肯定王羲之并不沉醉于游山玩水;随之笔锋一转而进入第四层,评价王羲之的书法。王羲之的书法到了晚年特别好,所以能取得这样的成就,实际上乃是由于他的勤学苦练,而不是自然天成的。后世没有人能赶上他的,难道不是因为学习的勤奋不及他吗?作者又利用设问句肯定了王羲之的书法成就不是来自天成,而是勤学苦练的结果。第五层,作者总结自己的观点:学习确实是不可缺少的,更何况你想要在道德方面得到深造呢?在这一段里,作者从介绍墨池到论述王羲之的勤奋学书,一步步加以引申推论,最后落到文章的主旨——道德的修养上来,突出了勉学劝善的目的,前后环扣,文章延伸得极为自然合理。

文章的第二段,说明写作此文的原因和目的。可分三层:第一层说墨池之上现在建有学舍,州学教授王盛君怕墨池不够明显,就写了晋王右军墨池六个字悬挂在楹柱间,又向作者说:希望你写一篇《墨池记》就是说明王盛君对墨池的重视和自己写作此文是应王盛君之请。第二层写王盛君这样做的用心,可能是尊重他人的优点,虽是一技之长也不能使之埋没,乃至连他的遗迹也很珍视,也可能是推许王羲之勤学苦练之事以劝勉学生。作者肯定了王盛君悬挂墨池六字,又请作者写记的用心。这里用设问句来说明自己的推测,是一种谦逊的语气。第三层直接表达自己的感想。他慨叹道:人有一技之能就使得后人这样尊崇,更


文档来源为: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何况是仁义正直的人所传下来的品德作风,它对后世的影响将会多么巨大啊!

3、这篇《墨池记》属于杂记体文章,作者把介绍古迹、人物和记事、议论结合在一起,从墨池引出书法家王羲之的勤学苦练,又扩展到道德修养问题,用小题目写出了严肃郑重的大主旨,却又写得生动、灵活、简洁、明快。文中共用了六个字设问句,或用以表示怀疑,或起到提示、启发的作用,或加重谦逊的语气,这是本文在语言上的一大特点。 二、重点分析 (一)《班师表》 1、谋篇立意

这是一篇表奏文章,是诸葛亮决定班师伐魏前,写给后主刘禅的表文。劝说后主要继承先帝遗志,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同时也表明了报先帝忠陛下的真挚情感和北定中原的决心。 2、篇章结构

本文分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5段):从当前形势出发,劝勉刘禅继承先帝遗志,并向他提出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三项建议。 第二部分(第67段):以自叙经历为纵线,以刘备三顾茅庐和白帝城托孤为重点,表达作者报先帝忠陛下的真挚情感和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 第三部分(第89段):点明全篇主旨,阐述修明内政与北伐胜利的关系,表文结束。 (二)《墨池记》 1、谋篇立意

文章以记为线索,以论为重点。由记叙墨池遗迹入笔,进而阐明王羲之书法的卓异成就非天成也,而以精力自致者,强调了坚持不懈刻苦学习的重要。 2、篇章结构

第一段:概叙墨池所在的地理位置、地形特点以及墨池的形状特征,叙述了王羲之临池学书,池水尽墨的故事并由此引出议论:王羲之书法达到精妙的境界,是以精力自致,并非出于天成,因而推论出,要深造道德,尤其不可废学。 第二段:先叙王君之心意,后侧重议论,进一步阐述推崇王羲之勤学苦练精神的重要性,以点明本文写作主旨。 三、难点解析 1《班师表》文章题为班师,为何不谈军事?

诸葛亮此次班师伐魏时,后主刘禅才20岁,昏庸无能,不会治理政事,国家所有大事*诸葛亮处理,今当远离很是放心不下,写了这篇表文对治国的方针政策以及人事安排等作了详细具体的陈述,也都是着眼于班师二字。至于用兵方面,诸葛亮胸有成竹,无须对刘禅陈述。这就是本文未讲军事的主要原因。 2《墨池记》一文中尝极东方,出沧海,以娱其意于山水之间,岂有徜徉恣肆,而又尝自休于此邪?这句话的作用是什么? 它突出了王羲之傲岸正直、脱尘超俗的思想,这是王羲之学书法的思想基础和良好的精神气质,不能不提。从结构上讲,又尝自休于此邪一语,用设问句式肯了王羲之曾在临川学书,既与上文墨池挂起钩来,又为下文的议论提供了依据。

此文档是由网络收集并进行重新排版整理.word可编辑版本!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978e0c183386bceb19e8b8f67c1cfad6185fe94b.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