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九下古诗词鉴赏》,欢迎阅读!
李白是一位才华横溢、很有抱负的人。天宝初年奉诏人京,供奉翰林,本想做一番大事业,
射阳县阜余初中九下古诗词鉴赏
但因得罪权贵,不到三年便被玄宗赐金还山。这首《行路难》可能是其离京时所作。
前四句写京城友人为李白饯行:“金樽美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饮 酒 (陶渊明)
四顾心茫然。”宴席的档次很高,可是李白心里堵得慌,酒也喝不下,菜也吃不下。“金樽”“玉盘”,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
形容餐具华贵。“十千”和“万钱”意思相同,形容美酒佳肴的价格很高。“停杯投箸”“拔剑四顾”, 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写诗人因内心苦闷而表现出来的动作神态。古人喜欢在酒宴上舞剑助兴,可是李白拔剑后,却四【赏析】
顾茫然,不知所措了。 陶渊明的《饮酒》诗共20首,诗前有序,序中说,这些诗是其“闲居寡欢”,“既醉之后”所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这两句想像离开长安后渡过黄河与攀登太行山的情景,作。本篇是其中的第五首,写悠闲自在的隐居生活,内容与饮酒没有关系。
实际上是以山川的险阻比喻世路的艰难。太行,在今山西、河南、河北三省边境。虽然世路艰难, 开头两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写自己居住的地方非常安静,没有什么人前来打扰。
但诗人对前途并未丧失信心:“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诗人引用两个典故表达自己结庐,建造房屋。陶渊明于东晋义熙元年(公元405年)辞去彭泽县令,回到柴桑县柴桑里(今江西
的愿望。姜太公曾在渭河附近的小溪上钓鱼,得遇周文王,助周灭商。伊尹曾梦见自己乘船从日九江西南)旧居,当时有“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归园田居》),条件尚属不错,可惜在义
月旁边经过,后被商汤聘请,助商灭夏。这两位古人开始在政治上也不得志,但最终成为名垂青熙四年(408)遭到一场火灾,房屋烧尽,家中荡然无存。义熙七年(411),移居南里的南村。“结庐
史的人物。提到这两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又激起了诗人对未来的希望。 在人境”说的大约就是在南村修建新居。他在《移居》诗中提到新建的房子:“敝庐何必广,取足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当诗人的思绪回到现实中来,又不禁发出了如此痛心敝床席。”新居相当简陋,比旧宅差多了。本篇大约作于义熙十三年(417),诗人五十三岁,茅庐
的呼唤。京城里是呆不下去了,瞻望前程,歧路甚多,出路在哪里呢?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再一次困经过几年的风雨,可能已经破敝不堪了。诗人住的地方并不是很偏僻,却没有车马的喧闹声。换
扰着他的心。尽管李白暂时还拿不定主张,无法确定自己要走的路,但他坚信“长风破浪会有时,句话说,没有什么有地位的人来拜访他。这是什么原因呢?三四句自问自答:“问君何能尔?心远地
直挂云帆济沧海”。南朝宋人宗悫少年时,叔父宗炳问他的志向,他回答说:“愿乘长风破万里浪。”自偏。”君,对对方的尊称,相当于“您”,这里实是自指。何能尔,怎么能够如此。答语颇富哲
李白暗用这个典故,表示自己乘长风破万里浪的时机一定会有的,到那时将挂起风帆直渡大海。理性:心既远离尘嚣,那么处于众人集聚之境,也就如同偏僻清净之地了。诗人归隐后,停止了
诗人在仕途遭受重大挫折、心情极为苦闷之时,仍然表现了远大的政治抱负和强烈的自信心。 和旧日仕途友人的来往,天长日久,自然是门前冷落车马稀了。这里所说的“心远”,是思想远离
从这首诗我们可以看出,诗人李白的内心充满了矛盾。他希望能像姜太公、伊尹那样建功立官场的意思。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两句,最能见出诗人高尚的情致。在自家的菊园里采菊以佐酒,业,却屡遭挫折;虽然不知道出路在哪里,却不愿放弃对理想的追求。苦闷与追求、失望与希望,悠闲地抬起头来欣赏南山美丽的景色,诗人这种超然物外的生活方式,与那些官场中人孜孜以求1 交错地反映在这首诗中,使我们很容易感受到李白强烈的感情变化。
游山西村(陆游) 名利,不可同日而语。“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两句,具体描写南山景象。日夕,傍晚。相与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还,结伴而还。山间的云气到傍晚的时候显得很美,这时飞鸟也结伴归巢了。诗人从自然景色中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领略到无限的乐趣。而飞鸟归巢自然会勾起诗人辞官归隐的联想。从“采菊”和“日夕”来看,
【赏析】 这首诗应当是在秋天的晚上写的。“南山”与“山气”,在上下句中尾首相连,巧妙地运用了修辞
这首诗赞美农村风光和淳朴的民俗,流露出热爱农村生活的情感。 的顶真格。
首联渲染出丰收之年农村一片宁静、欢悦的气象。腊酒,指上年腊月酿制的米酒。豚,是小这首诗记结庐之事,写田园之景,抒隐居之情,以纯朴自然的艺术风格表现了诗人闲适的生活和
猪。足鸡豚,意谓鸡豚足。这两句是说农家酒味虽薄,而待客情意却十分深厚。一个“足”字,对自然风光的喜爱。至于末一句为什么“欲辨”而又不辨,有人认为是留给读者一个思考和品味
表达了农家款客尽其所有的盛情。“莫笑”二字,道出了诗人对农村淳朴民风的赞赏。 的余地,也有人认为是一种避祸的遁词。白居易《访陶公旧宅》诗:“呜呼陶靖节(陶渊明卒后,
颔联写山间水畔的景色,写景中寓含哲理,千百年来广泛被人引用。“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友朋私谥‘靖节’),生彼晋宋间。心实有所守,口终不能言。”他认为陶渊明迫于当时严酷的政
花明又一村。”读了如此流畅绚丽、开朗明快的诗句,仿佛可以看到诗人在青翠可掬的山峦间漫步,治,不能明说自己的感受。
清碧的山泉在曲折溪流中汩汩穿行,草木愈见浓茂,蜿蜒的山径也愈益依稀难认。正在迷惘之际,
突然看见前面花明柳暗,几间农家茅舍,隐现于花木扶疏之间,诗人顿觉豁然开朗。其喜形于色行路难(李 白)
的兴奋之状,可以想见。人们在探讨学问、研究问题时,往往会有这样的情况:山回路转、扑朔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迷离,出路何在?于是顿生茫茫之感。但是,如果锲而不舍,继续前行,忽然间眼前出现一线亮光,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再往前行,便豁然开朗,发现了一个前所未见的新天地。这就是此联给人们的启发,也是宋诗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有的理趣。人们读后,都会感到,在人生某种境遇中,与诗句所写有着惊人的契合之处,因而更【赏析】
觉亲切。这里描写的是诗人置身山阴道上,信步而行,疑若无路,忽又开朗的情景,不仅反映了《行路难》是李白沿用乐府旧题写的一组诗歌,共三首。本篇是第一首,抒写世路艰险、功
诗人对前途所抱的希望,也道出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于是这两句诗就越出了自然景色描业难建的苦闷心情。
写的范围,而具有很强的艺术生命力。
此联展示了一幅春光明媚的山水图;下一联则由自然入人事,描摹了南宋初年的农村风俗画卷。读者不难体味出诗人所要表达的热爱传统文化的深情。“社”为土地神。春社,在立春后第五个戊日。这一天农家祭社祈年,热热闹闹,吹吹打打,充满着丰收的期待。陆游在这里以“衣冠简朴古风存”,赞美着这个古老的乡土风俗,显示出他对吾土吾民之爱。
前三联写了外界情景,并和自己的情感相融。然而诗人似乎意犹未足,故而笔锋一转:“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无时,随时。诗人已“游”了一整天,此时明月高悬,整个大地笼罩在一片淡淡的清光中,给春社过后的村庄也染上了一层静谧的色彩,别有一番情趣。于是这两句从胸中自然流出:但愿而今而后,能不时拄杖乘月,轻叩柴扉,与老农亲切絮语,此情此景,不亦乐乎!一个热爱家乡,与农民亲密无间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
此诗写于孝宗乾道三年(1167),在此之前,陆游曾任隆兴府通判,因为极力赞助张浚北伐,被投降派以“交结台谏,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的罪名弹劾,罢归故里。诗人心中当然愤愤不平。对照虚伪的官场,于家乡纯朴的生活自然会产生无限的欣慰之情。此外,诗人虽貌似闲适,却未能忘情国事。治国者目光短浅,无深谋长策,然而诗人并未丧失信心,深信总有一天否极泰来。这种心境和所游之境恰相吻合,于是两相交涉,产生了传诵千古的“山重”“柳暗”一联。
陆游七律最工。这首七律结构严谨,主线突出,全诗八句无一“游”字,而处处切“游”字,游兴十足,游意不尽。又层次分明,“以游村情事作起,徐言境地之幽,风俗之美,愿为频来之约”(方东树《昭昧詹言》)。尤其中间两联,对仗工整,善写难状之景,如珠落玉盘,圆润流转,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2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仗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赏析】
第一段,写秋风破屋的情景。“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起势迅猛。“风怒号”写风势之大,音响宏大,读之如闻秋风咆哮。一个“怒”字,把秋风拟人化,从而使下一句不仅富有动作性,而且富有浓烈的感情色彩。“卷”“三重”写受害之重。“三重”,不是确数,是“多重”的意思。诗人好容易盖了这座茅屋,刚刚定居下来,秋风却故意同他作对似的,怒吼而来,卷起层层茅草,怎能不使诗人焦急万分呢?茅草飞了,也许可以收回来,重新再盖,可是,“茅飞渡江洒江郊”,这里的“飞”字紧承上句的“卷”字,“卷”起的茅草没有落在屋旁,却随风“飞”走,“飞”过江去,然后分散地、雨点似的“洒”在“江郊”:“高者挂胃长林梢”——很难弄下来;“下者飘转沉塘坳”——也很难收回来。“卷”“飞”“渡”“洒”“挂罥”“飘转”等动词细致写出风吹茅草的情状;这一个接一个的动态紧紧地牵动着诗人的视线,拨动着诗人痛苦的心弦。诗人的高明之处在于他没有抽象地抒情达意,而是寓情意于客观描写之中。我们读这几句诗,分明地看见一个衣衫单薄、破旧的干瘦老人拄着拐杖,立在屋外,眼巴巴地望着怒吼的秋风把他屋上的
茅草一层又一层地卷了起来,吹过江去,稀里哗啦地洒在江郊的各处;而对大风破屋的焦灼和怨愤之情从他的眼神和脸色上分明地流露着,这怎能不激起我们心灵的共鸣呢?
第二段,写对“群童抱茅”的感叹。这一段是前一段的发展,也是对前一段的补充。前段写有些茅草无法收回,落在平地上的茅草是不是可以收回呢?然而却被“南村群童”抱跑了。如果诗人不是“老无力”,而是年轻力壮,自然不会受这样的欺侮。诗人因为“老无力”而“群童”“公然抱茅入竹去”,这茅草对诗人来说又事关生计,这自然会引起诗人的怨愤。说群童“对面为盗贼”,这是激愤之词,并不是真心说他们是“盗贼”,所以“呼不得”之后,也不过是“自叹息”而已。试想一下:如果诗人不是十分穷困,就不会对大风刮走的茅草那么心急如焚;“群童”不是十分穷困,也不会冒着狂风抱走那些不值钱的茅草。这一切,都是结尾的伏线。“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崇高愿望,正是从“四海困穷”的现实基础上产生出来的。
第三段,写长夜沾湿的苦痛。狂风刚歇,大雨骤至,屋漏床湿,夜不成眠,真是屋漏偏遭连夜雨,船破又遇顶头风。“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两句,用饱蘸浓墨的大笔渲染出暗淡愁惨的氛围,从而烘托出诗人暗淡愁惨的心境。“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两句,没有穷困生活体验的作者是写不出来的。值得注意的是这不仅仅是写布被又旧又破,而且是为下文写屋破漏雨蓄势。正由于“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所以才感到冷。这两句写大雨给诗人全家造成的灾难,既为下一段铺垫,也为“长夜沾湿何由彻”伏线。“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两句,一纵一收。一纵,从眼前的处境扩展到安史之乱以来的种种痛苦经历,从风雨飘摇中的茅屋扩展到战乱频仍、残破不堪的国家;一收,又回到“长夜沾湿”的现实。忧国忧民,加上“长夜沾湿”,怎能人睡呢?“何由彻”和前面的“未断绝”照应,表现了诗人盼雨停,又盼天亮的迫切心情。“长夜沾湿何由彻”还有一语双关的深层含义,诗人从眼前景想到过去事,推想到未来,自己、国家不都在风雨飘摇中挣扎吗?深重的灾难呵,什么时候才是个尽头?“何由彻”句,意味深长,不只结束本段,还为下段作了铺垫。
第四段,写诗人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崇高理想。“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前后七字句,中间用九字句,句句蝉联而下,而表现阔大境界和愉快情感的词儿如“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欢颜”“安如山”等等,又声音洪亮,从而构成铿锵有力的节奏和奔腾前进的气势,恰切地表现了诗人从“床头屋漏无干处”“长夜沾湿何由彻”的痛苦体验中进发出来的激情和火热的希望。这里诗人跳出个人的圈子,表现了对天下寒士的无限关怀。这几句写得深沉、激昂、坚决,洋溢着救世济人的热情。“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几句,强烈地表现了诗人舍己为人、至死不悔的决心,诗人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至此表现得淋漓尽致。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叙写了大风破屋,群童抱茅,草堂漏雨如注,诗人长夜难眠的情景,表露出诗人宁愿“吾庐独破”,受冻至死,也要得到“广厦千万间”,使“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表现了诗人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高尚风格和忧国忧民的情感。
这首诗艺术构思的特点是蓄势与陡转。
在艺术构思上,诗人先以铺陈叙述的笔法逐层推进,极写个人的不幸;蓄势既足,陡然转笔,以抒情议论的方式表达内心的愿望。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9709514643323968001c92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