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人教语文七年级上册《阅读 4 古代诗歌四首 次北固山下》教案_80》,欢迎阅读!
启中 “五环节”教学案
科目 课题 学 习 目 标
年级
七年级
上课时间
2017年 月 日
次北固山下
1.掌握诗歌的内容并背诵全诗。 2.品位诗歌意境,领悟诗歌主题。 3.感受中国诗歌的思乡旋律。
学习 掌握诗歌的内容并背诵全诗。 重点
学习 品位诗歌意境,领悟诗歌主题。 难点
学生活动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交流、达标测试)
一、 自主学习
朗读明义
1.学生自由朗读。 2.听老师范读。
3.作朗读指导并齐读。
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二、合作探究 整体感知
参照注释,同桌互译诗句。 合作赏析:
①客路,当指驿道,是旅客来往所走的道路。镇江是当时水陆交通的枢纽,故以“客路”与“舟行”相对应。
②潮平,指潮与岸齐,因而两岸显得宽阔,这是春潮初升时的景象。 ③风正,指顺风,且风力不大,所以帆是悬挂之形。
④残夜,夜将尽时分,太阳从东方升起,又因镇江跟东海相距不远,故称海日。
⑤旧年,相对于新年来说,旧年未尽而江上春潮已生,故谓“江春入旧年”。
⑥乡书即家书,指诗人寄给洛阳家中的信;旧谓鸿雁能够传递书信,故诗人有托书于归雁之意。按:鸿雁传书,实无其事。《汉书•苏武传》载:苏武被匈奴扣留19年,汉使求苏武,单于谎称武已死,后汉使得密报,知武在某泽中,于是也谎称汉天子在上林苑射落一只大雁,脚上捆着苏武从某泽中寄来的信,单于无可奈何,只好放还苏武。
5.请一位学生讲述诗歌内容。
一条弯曲幽深小路伸向青山外边,山前澄清碧水中泛着一只小船。 潮水汹涌平漫显得两岸更加阔宽,轻风吹动的水面上荡着一片孤帆。
教师活动 (环节、精讲释疑) 导入新课
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所以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这首诗就是写乡愁的,且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个联而闻名于天下。作者王湾,生卒年不详,只知道他是洛阳人,先天元年(712),也就是杜甫出生那年中了进士,以后曾往来于吴、楚间,终洛阳尉。这首诗是他在吴、楚期间写的。北固山,在今江苏省镇江市北,三面环江,为名胜之地。 王湾是一个生卒年不详的唐朝诗人,今天我们还记得他的名字,就是因为他写下了这首千古传颂的诗歌,这印证了“人以诗传”的道理。
学生活动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交流、达标测试)
海上朝日刺破残夜吐出霞光万道,江南春早已经进入了寒冷的旧年。 写好的书信如何才能寄回到家乡?急切地拜托这些北飞洛阳的归雁。
三、展示交流 感悟抒情
1.氛围创设: 2.《次北固山下》这首诗哪一句直接抒情?哪些句子属于写景?能说出来这是什么写作手法吗?
明确:第四句“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直接抒情,其他三句属于写景。先写景,再抒情,景为情设,情因景生,这是诗歌里常用的情景交融写作手法。
3、把握。问:诗人此刻在船上,而“客路”在青山之外,他是看不见的,为什么诗一开头就提到“客路”呢?(这是诗人的想象,很明显,船到镇江后,他要上岸再乘驿车转往别的地方去。)“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诗人在何时何地见到的景象?(在天将明未明之时,在船接近目的地即北固山的长江之中)你能想象出船行的图景吗?(自由发言)为什么要特地提到“潮平”?(为下句“江春人旧年”张本)这个“旧年”指的是一年中哪一段时间?(残冬腊月)为什么诗人突然想到要寄一封家书呢?(因为新年将到,这正是家人团聚之时,而他却不能回家,自然要写一封平安家书,更何况他此刻看见了北归的雁,必定要路经洛阳的——洛阳在镇江西北方。)
4、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四联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首联:诗人在船上,想像船到镇江后,还要乘驿车到别处,暗含旅途奔波之劳。
颔联:船上所见景色。“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潮平”又为“江春”作铺垫。
颈联: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残夜”指夜将尽而未尽之际,即将是天亮时的情景,残夜而东方海日已升,旧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时间过得太快了,诗人已来,少有此句。
尾联:诗人离家已久,尚不能归,见到此景,自然想到要借雁足来传递家书了。这首五言律诗四联之间,相为因果,浑然一体。
5、诗句直接表达了思乡之情?
尾联直接表达思乡之情。全诗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四、达标测试
教师活动 (环节、精讲释疑) 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所以,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同学们能例举一些学过的写乡愁的诗歌吗?(如李白的《静夜思》、王安石的《泊船瓜州》等)
6.讨论明确:
“阔”是“潮平”的结果。春潮涌涨,江水浩淼,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的人视野也因之开阔。此句写得恢弘阔大;“风正一帆悬”愈见精彩。“悬”是端端直直高挂着的样子。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悬”,而“正”字兼包“顺”与“和”的内容。可见写景极为传神。全诗和谐优美。
6、研读与赏析
学生自主探究想像“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怎样的情景。如果你身临其境,将会有怎样的感受?
五、作业
自主整理故事及理解
教 学 反 思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96540c66148884868762caaedd3383c4bb4cb43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