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八爷》,欢迎阅读!
八爷
作者:赵浩义
来源:《慈善》 2019年第3期
八爷离开人世35年了,想留下点文字纪念这位古板而可敬的老人。
八爷在槐荫堂祖父辈排名老八,是祖父赵全玉的三弟。槐荫堂是南秦川道的一个大户,相传明代祖上从山西大槐树下迁徙而来。我的高祖父赵星膝下有两个儿子,曾祖父赵江青和他的弟弟赵江河。赵江青有三个儿子,分别是我的爷爷赵全玉、四爷赵全礼、八爷赵全才。赵江河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叫赵全宝,小儿子叫赵全珍。在家族分别排名老六、老七,我们叫六爷、七爷。
曾祖父兄弟俩一人务农、一人经商。家里有几十亩地,在县城开有盐铺和蜡烛铺。兄弟二人和睦,子嗣兴旺,到了我的父辈家族已子孙满堂,50多人在一个锅里吃饭,直到1946年家族才分家,爷爷们自立门户,分灶吃饭。
八爷出生于1910年,是清朝的最后一代臣民,自幼饱读诗书,满腹经纶,一肚子之乎者也。爷爷弟兄三人,爷爷务农,他从教,四爷经商。辛亥革命后民国二十年,他到国立的商县第三完小——杨峪河小学担任国文教员,在学校集体加入了国民党。新中国成立后,他因国民党员身份回乡务农。在我童年记忆中,无论是合作化、人民公社时期,他都是生产队里的好社员。生产队里淘井时没人敢下去,他自告奋勇拽着井绳下去清淤,不料井上轱辘脱落,砸在几十米深井底他的背上,幸好抢救及时,在医院缝了十多针才捡回了一条性命。由此,他被生产队里评为好社员,受人尊敬。
八爷形体黑瘦、约一米七的个头、八字须,戴一副石头镜,非常威严。他是传统文化的卫道士,见了晚辈开口就是仁、义、礼、智、信,讲三纲五常。把朱子治家格言抄下来贴在墙上,用“头悬梁,锥刺股”教育子孙勤奋读书。见了村上的孩子就要求背诵学过的课文,孩子们见了他就跑。但家族里的孩子是躲不掉的,若课文背不出来,就让伸出手来,拿一根戒尺抽打,打得孩子手肿得老高。然后让你拿出书来再读三遍,读完再背,背不出来再打。
八爷为人厚道、实在,且乐于助人。他唯一的女儿——我的姑和姑父都吃公家饭,常对他有所资助,因此他对乡邻常有接济。这家的孩子交不起学费了,他给五毛一块,那家人有病了,他给一元二元,村上的人大多受过他的恩惠。在那个时期,一个壮劳力一天挣的工分也就值八九分钱,五毛一块就能帮孩子缴一年的学费,一元两元可帮人治病救命,为此他博得了一个好名声:“先生”“善人”。
八爷对我家的帮助是很大的。公社化时期土地由生产队集体耕种,但每家按人口都划有自留地和饲料地。我家的自留地由于父亲在外工作,家中只有母亲一个妇女劳动力,农忙时地里活干不完,八爷干完他地里的活就过来帮忙。当时大姐出嫁,我们兄弟姐妹6个年龄尚小不会干活,他就把我们带到田里,手把手地教干农活。为了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他常从家里提来一笼用柿子和包谷面烙的馍,给我们几个定量分配劳动任务,谁保质保量干完活,奖一个馍,活没干完或质量不达标者就吃不上馍馍。我们都说:“八爷你这是搞物质刺激嘛!”他嘿嘿一笑,“重赏之下,必有勇夫。”
八爷非常勤劳。我家的饲料地上面有一片荒坡,他就带着我们几个开荒造田,挖了十多天,开出了一片地,他领着我们在这块地里栽红薯、种北瓜。那是一块土沙地,红薯长得又大又红,结出的北瓜有磨盘大,吃起来又干又面。每当收获季节,我们兄弟姐妹6个每人扛一个大北瓜进村,村里人就喊:“北瓜队来了。”在那个吃不饱饭的年代,多了这一块地的出产,家里生活好了许多,村上不少人因饿得了浮肿病,我家的人却没有饿肚子。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96437d59d2d233d4b14e852458fb770bf68a3bf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