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西南大学培训与继续教育学院课程考试试题卷参考答案-社会心理学【9117】-2020年春季》,欢迎阅读!
亲社会行为的概念比利他行为的概念更广,而利行为是一-种最高意义上的亲社会行为。
西南大学培训与继续教育学院课程考试试题卷
影响利他行为的外部因素有:
①自然环境:良好的气候及环境使个体心情愉悦,往往会增加利他,而噪音等恶劣环境因素会减少利他;
②他人在场:他人在场对利他行为往往有负面影响,在场人数越多,利他发生的可能性反而越小;
③情境的社会性意义;
④时间压力:时间紧张时,往往难以利他;
⑤利他对象的特点:与利他者相似的人、未伤害过利他者的人以及有吸引力的人更容易得到他人的帮助。
3、论述费斯汀格认知失调理论的主要观点?
答:(1)认知失调理论是指个体认识到自己的态度之间、或者态度与行为之间存在着矛盾。认知即个体对环境、他人及自身行为的看法、信念、知识和态度。 费斯汀格认为,有相互联系的认知因素之间会出现两种状况:①二者处于协调状态;②呈现出不协调状态,即失调。
(2)认知失调的两种来源:①决策行为:需要在多个有相似价值的方案中作出选择;②与自己的态度相矛盾的行为。
(3)认知失调的决定因素:①认知对于个人的重要性;②一个人所具有的不协调认知数目与协调数目的相对比例。
学期:2020年春季
课程名称【编号】:社会心理学【9117】 A卷 考试类别:大作业 满分:100分
一、简答题(每题20分,任意选做2题,共40分)
1、社会心理学对研究对象及范围是如何界定的?
答:可分为三个层面:微观的个体层,中观的群体层,宏观的社会层面。在个体层面,如个体社会化与自我意识,社会知觉、态度、动机、社会学习等以及个体与个体之间相互作用,如人际关系、人际沟通等。在群体层面,如群体凝聚力、群体心理氛围等,以及个人与群体的相互作用、社会影响(从众、社会助长与惰化)。在社会层面,如风俗、时尚、阶级、阶层及民族的心理特征、国民性等。
2、什么是态度,其构成要素是什么?
3、什么是社会惰化,如何预防?
答:社会惰化,是指个人与群体其他成员一起完成某种事情时,或个人活动时有他人在场,往往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时偏少,不如单干时出力多,个人的活动积极性与效率下降的现象,也称之为社会惰化作用,另也叫社会干扰、社会致弱、社会逍遥、社会懈怠。
第一,让每个人的努力和成果都得到容易的区分,即不仅公布整个群体的成绩,而且公布每个成员的成绩,让成员感到自己的努力是可以单独评价的。这样就没有人会袖手旁观而坐收渔利,实际上也就减少了社会惰化的发生率。
第二,提高群体成员对任务完成的责任心,使他们了解不仅自己是努力工作的,他人也和自己一样努力,一样富有工作责任心。即工作压力也是克服社会惰化的一个好方法。
第三,提高任务的重要性和价值。
第四,让个体看到他的贡献是唯一的、不可为他人所替代的,即确保个人贡献的独特价值,也会降低社会惰化效应的发生。此外,控制群体规模,增加工作任务的挑战性,提升群体的内聚力等,都能有,效减少社会惰化,提高群体工作效率。
二、论述题(每题30分,任意选做2题,共60分) 1、论述什么是归因以及Kelly的三维归因理论的主要观点?
2、论述什么是利他行为以及影响利他行为的因素有哪些?
答:利他行为是一种不指望任保外在酬赏的、自愿的、有利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可见,
- 1 -
- 2 -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95d32a7fbed126fff705cc1755270722192e59e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