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科学领域教学方法的探索和实践

2022-05-24 05:04:32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幼儿园科学领域教学方法的探索和实践》,欢迎阅读!
教学方法,幼儿园,探索,实践,领域
幼儿科学领域教学方法的探索和实践

各位幼教同仁大家好!我是潍坊市潍城区民意教教研员,首先感谢有这次机会来和大家交流一些幼儿科学教育的一些体会或者收获。我这么说也绝对不是一句客套话,虽然做了多年的教研员,但是一直也是和一线的教师在一起摸爬滚打的。

我今天要交流的内容题目是对幼儿科学领域教学方法的探索和实践。那么具体的内容就是我要给大家介绍两种科学领域的教学方法。一个教学方法是实验操作教学法,探究性活动,递进式教学。另一种方法是观察认识教学法,是以发现、认知、验证,那这里我说的是教学法,实际上它是针对一种类型的教学内容,设计的一个教学的模式。说教学方法有一点大,但是说教学模式,可能又显得比较口头化,这两项内容,曾经被我们本地的报纸上做过一个专题的报道。编辑当初就说,这个教学模式,不如叫教学方法比较好。所以我今天也沿用了这个称呼,教学方法。我为什么要选择这样的切入点,来和大家进行交流呢?主要是有三点原因。

第一个原因,我认为科学的内容非常的广泛,在形成这份材料的时候,我本来也是想给教材中的科学领域的一些相关内容,进行一下归类、梳理一下,以便让大家有一个整体的概念。但是就是因为科学的内容,真的很宽泛,很难以偏概全。一是我也找不到一个合适的分类标准,只是根据我今天要交流的内容,就把这些教学的内容大体上把幼儿科学领域的内容,给分成了这么四种类型。

一种叫实验操作型的。像我们的科学教学活动,像今天我们看的课例,有趣的陀螺,还有的像有趣的滚动,沉与浮,声音从哪里来等等。像这些课程基本上都属于实验操作型的教学内容。还有一种类型,就是观察认识型的,像这种就是我们一些科学教学活动,像美丽的菊花、有趣的电池、秋天的树、家乡的特产等等,像这一类的教学内容,我就把它划分到了观察认识型的教学内容里边。还有一类就是技术操作型的教学内容。像我们今天看的课例比轻重、还有小班的比长短、中班的比粗细、以及大班还要进行的自然测量,这一类的内容,我就把它归类到技术操作型的教学内容里面。

最后还有一种是讨论型的教学内容。像我们制定一个秋游的计划或者制定一个运动的计划,是和大家幼儿之间讨论进行的。还有教材里面的一些带问号的课题,像吃到嘴里的食物哪里去了这样的课题,我就把它归到讨论型的教学内容里面了,那这四种类型,它也不是完全独立的,很多的内容它是整合渗透在一起的。在这四种类型的教学内容里面,第一种和第二种占的比例大约要到80%以上了,这就是观察认识型的和实验操作型的这两类内容。 第一种实验操作型的内容,以前在教材中,它的活动数量比较少,只有我们可能印象中比较深的,像声音的产生,再就是空气,再就是沉与浮这么几个课型。大多数是观察认识型这里面的教学内容。现代的教材里面,可能这种实验操作型的内容就比较多了,主要是因为这种类型的教学内容,它能比较好地承载我们这个《纲要》里面,关于科学领域的教学目标,就是激发幼儿的兴趣和探究欲望,发展认识能力,所以这种教材的内容,可能它的比例也会越来越大。待会儿我要介绍的两种教学方法,就是针对这里面最常见到的这两种类型的教学内容的,实验操作型的教学方法和观察认识型的教学方法,这是我选取这个教学方法做交流切入点的第一个原因。选择这个切入点的第二个原因,就是因为我们现在的教学领域的内容是非常整合的,你很难把科学的内容,从这所有的内容里面剥离出来,来专门给科学内容进行一些归类分析什么的,如果真正的要把它剥离出来讲的话,要不就是很泛泛的谈,我觉得那样就浪费时间了,要不讲得太细太到位,有可能有失去偏颇,我觉得这样乱解读,还不如不解读,这是我选这个切入点的又一个原因。 再一个原因我觉得是人的因素,就是我们老师的基础各不相同,老师们来自不同的幼儿园,对一些理念的理解和一些教学技术的把握,也有很大的区别。我不知道你们当地的情况什么


样。但是我们这的情况,如果要是要搞培训活动的话,来自乡镇的幼儿园,还有来自学校附设的幼儿园,再有就是来自我们直属的独立幼儿园的老师,他们的教学水平,还有教学理念的一些把握,是绝对不在一个层面上的,如果进行通研的话,我觉得它的针对性就会差一些。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我觉得应该是在原本教研层面上进行比较好,不同的幼儿园根据自己不同的实际情况,通过集体通研,集体备课来来确定教学方法和具体的教学目标,这种形式应该是有针对性的,比较好的。这是我刚才介绍了,我为什么选择这样一个切入点来和大家交流的原因。

那我今天要介绍的这两种教学方法,它是怎样来的,以及在实践中的运用情况是怎么样的呢?我们是用两年的时间进行了一个叫做提升教学经验提炼教学方法,提高幼儿教学动质量的这么一个专题的研究。这个研究主要是分三步走的,第一个是通过专题的研讨会,总结选取一些成功的经验然后就是我们召集了一部分,教学中就是说有能力的,然后在教学教学成绩也比较好,教学效果也比较突出的教师,让他们对自己的教学经验进行梳理,然后这些教学方法的雏形,基本上就是这样形成的。这个雏形形成之后,我们就成立了教法研究小组,对于这些雏形的进行提炼,进行提升然后形成了这些教学方法的主要框架,那这个框架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它有核心的教学理念,能用理论支撑,能够在实践中灵应用,这就是教学方法形成的主要框架了。

最后这些教学方法形成之后,我们还是要遵循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然后在理论与实践不断的交替中,使它得以提升我觉得这个主要框架有了,那么每一个教师他用它放在自己的实践中进行的时候,每个人在这个框架下架构出来的一种教学的形式或者效果,都是不同的,在实践中运用这个教学方法的时候也是这样的。这个只是一个框架性的东西。

下面我就分别介绍这两个教学方法,也希望大家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让这些教学方法更加成熟,更加具有每个人的个性之美。下边我就说第一个教学方法,实验操作教学法。它的名字叫探究性活动、递进式教学探究性活动递进式教学所阐述的教学方法,就是围绕活动主题,带着问题对材料进行实验和操作,在操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提出新的问题。那这种教学方法,刚才已经说过了,它主要针对的是实验操作型的教学内容,探究性活动、递进式教学教学方法,可以用图示如下,从图例中我们可以发现,教师与幼儿之间的探究和递进,它是一种交叉和交替进行的。下面我就结合课例来把幼儿和教师,教师是怎么样递进,幼儿是怎么样探究的,这一个过程来给大家做一下详细的介绍。

首先先来说第一个,幼儿的第一次探究,第一次探究的目标就是发现问题,其实这一部分通俗的说,对应的我们的活动中,就是活动的导入部分,在这一部分进行的时候,教师可以用简单的引导语导入活动,比如说:“来!我们一起来玩一玩这些物体,你能发现什么道理,或者发现什么秘密?”然后也可以这样说:“看一看这些物体你有哪些玩儿法?”这样,就在活动的导入部分,会把探究引向一个明确的方向,幼儿带着启发性的问题,动手操作材料,引导幼儿发现问题。所以在第一次探究中,教师就是让幼儿根据在这个教学活动中所提供的材料,提出启发性的问题,下面我可以结合课例来具体地说明一下,首先我们先来看一下,这个课例的教学目标,这个课例了名字叫“比比谁落得快”。为什么要先看它的教学标呢?因为这是我们判断活动过程,是否有效的一个主要的标准了,我们可以看到活动的准备部分,它是分能力和主要材料、辅助材料两方面来做的准备。那么课例中教师在导入环节,它是设计了两个递进的环节,在这两个环节的操作中,用递进来表现它的目标的递进。第一层主要的它就是引导幼儿熟悉材料,满足幼儿对新材料的好奇心,因为幼儿一踏入课堂的时候,他对老师呈现的这些材料是充满了好奇的,非常想动手玩一玩,这时候老师就顺应孩子的这个天性,让他下来操作,就是来摆弄一下这些新材料,然后在这个摆弄的过程中,在操作的过程中,教师就引导幼儿来发现问题,找到探究的方向,然后他就问,你在玩的过程中,发现了什么?感觉到了什么,就用这样的问题,来引导幼儿找到探究的方向,其实这种教


学方法的形成,里面融合进了一些先进的教学理念,它也不仅仅是体现在整个教学方法里面有这个理念,这个其中教师的一句话,或者是设计的一个提问,甚至是设计的一个小小的环节,这里面都是蕴含着教学方法的理念的,在这里特别的说明这一点。那么我们在组织教学活动时,第一次探究组织的时候,应该要把握哪几点呢? 第一点就是教师只有引导没有指导,也不做评价。

第二点就是对幼儿表现出的不同的探索方式给予充分的肯定。

第三个就是鼓励幼儿尝试多种不同的材料,体验不同材料的不同特性。 第四点就是注意观察幼儿操作材料的方式,了解幼儿原来有的经验水平,

在这几个要点中,我觉得重要的,有突出特点的就是第一个,教师不知道不评价,只做适当的引导。那另外三个要点,是教师,应该说在所有的教学活动中,都应该做到的事情,但是这三点,在这样的教学类型的内容中,可能表现的又特别重要,如果这三点如果做不到的话,做不好的话,可能直接就会影响下一个环节进行的,第一点这个教师不指导不评价,只有引导,它也是由第一个环节的目标来约定,因为第一个环节刚才已经说过了,它是活动的导入部分,幼儿需要做的就是熟悉材料,对材料产生兴趣,教师需要做的就是观察、了解幼儿的经验水平和兴趣点,然后来确定下一步的教学方法,来组织下一步的教学内容。当然了,下一步的教学内容,我们在教案中也是有预设的,可是孩子是活的,特别是操作性的教学容,如果你不做适当的调整,因为教案是死的,孩子是活的嘛!就是说有一些东西,可能就显得很生硬,所以说要根据幼儿的表现,对教案中的一些预设的内容进行一些微调,或者是在教案中,提前就应该留出一定的弹性来,这样这个活动进行起来,它会显得比较的自然,那说到这里,也插一个题外话,就是我们跟安老师曾经交流过一件事情,就是说安老师是我们的上级领导,也是专家,就是她曾经交流过一个什么问题呢?就是我们做公开教学活动的时候,教师的课前准备,就是课前准备中,包括去背幼儿,去看孩子,那么这些环节应该怎样进行呢?可以说这些环节,我们在看教学活动中,是看不到这一些的,它都是一些背后的工作。然后安老师就问,我们是否应该把一些知识点,提前教给孩子,所以安老师问我,上次做活动的时候,是怎样背孩子的。我呢,在这里也想问一问大家,你们在做教学活动,特别是公开教学活动的时候,提前背孩子的时候,是怎样背孩子的。在这里安老师也举了一个例子,她就说应彩云老师,她是经常到外地去做客讲学的,那么各地的孩子经验水平肯定是相差特别大,可是应老师不管到什么地方去做活动、讲课,她的每个活动可以说都是非常成功的。那很多时间,应彩云老师她应该是没有时间提前去看孩子的,对我们这边做活动的时候,我就发现过,她是在会场上,才看到她自己要做活动的孩子的,可是活动都是成功的,这里边肯定是有诀窍的,那诀窍是什么呢?我们会说了教案好,对!应老师设计的教案确实是好。素质高,这也对,应老师的素质确实是高。可是这些都是不好学到的,但是有一点我们是可以学的,就是应老师在这个教学活动中,她始终非常注意,也善于观察孩子,采取最有效的策略来应对,这个是我们可以学的,就是我们在活动中,应该让孩子感受到知识点,然后课堂成为一个舞台,在评课例的时候我们也说到了,有些课它不是常态课,是教研活动,历次教研活动,通过反复的磨课才形成的课。但是这种课,它亮点当然是比较多了,但是往往是一种表演性质的了,我觉得这个我们也不可能每节课都做到,我们要做的应该说还是一个常态的课,这个我虽然扯的有点儿离题远了,但是我想说的就是,除了我们第一点要注意的要点,就是第一次探究发现问题的要点,是不值得不评价,做引导之外,那么后面的三点,也是很重要的,希望老师把它记住。

第一次探究完了之后,那么紧跟着就是第一次递进了,第一次递进的作用,就是对第一次探索的结果进行总结提升。那她采取的方式可以是谈话、交流、演示等等各种,或者是互动的,或者是一种大家一起来进行的这么一种形式,方法也是可以选择很多的。那具体的方法就是教师针对第一次探究这个过程中,提出的一些问题,或者发现的一些问题,然后精心


设计有层次性的提问,引发幼儿的讨论和回忆,激发幼儿进一步探究的欲望,这一个环节,我这么说有一点很学术,其实我说一句大白话,可能大家一听就明白了,这个环节,其实就是我们平常对应的课堂教学中,就是每一个环节进行完了之后的那个小结,但是平常我们做活动的时候,在教案中出现的小结,往往就是那么几句非常概括性的,非常书面性的语言,比如说我们教寻找空气的时候,就知道空气它存在于我们周围的所有的空间中,就是一种很学术性的一个总结但是在这个教学方法里面,这个小结提到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所以我们不是说光把它当作一个小结来对待的,而是把它作为一个推动这个教学活动继续进行下一步最有力的助推器,可以这样理解。

在课例“比比谁落的快”中,我们来看一看教师她是怎么做的?她是通过谈话和交流的方式来进行了第一次递进。在这里还要说一下,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在进行这个环节的时候,很可能会遇到,或者是会出现的一些问题,因为这是一个操作性的活动,教师提供的材料也比较丰富,根据孩子自由活动的空间,相对来说也是比较大的。可能从这个探究到这个递进,也就是说从探索到小结这一个过程中,它有一个由动转到静的这么一个转变过程,那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就要根据活动的情节,以及孩子的情绪选取一个比较适合的形式,如果这个形式不光是内容,设计好了内容,如果没有一个非常适合的形式来辅助,那么这个环节,可能进行起来也不是那么很顺妥的,我觉得应该注意这么两点,一个就是地点的选择,你是选择让孩子在这个材料,操作材料的旁边就近来进行小结,来进行递进,还是把孩子带到另外一个相对来说比较安静的地方,安安静静地和孩子来进行这一次探究的一个提升或者是小结,这是一个地点的选择。

再一个就是孩子的体位,就是我们是按照以往的方式,让孩子照常坐在小椅子上进行,是席地而坐,大家一起坐在地上,坐在同一个平面上来进行?还是孩子就是就近围绕着老师,这样围站在老师的周围进行,我个人是比较倾向于前者的,因为坐小椅子比坐在地上舒服,这是一。而且这样坐都很方便,而且我觉得孩子坐在小椅子上,它也是一种常态的一种教学的,孩子坐的方式,它不会更多地分散他的注意力,这对幼儿集中注意力这一块比较容易做到。如果你平常上课的时候,孩子是坐在小椅子上的,然后在做这个活动的时候,或者突然把这个坐小椅子改变成坐到地上了,我觉得孩子他是有一个要熟悉,或者有新鲜劲儿要过去的这么一个过程的,所以我还是比较倾向于前者,我觉得坐在小椅子上进行,应该可能是要省老师很多事的。那么在今天这个活动中,我举的这个课例中,教师她是选择了离开材料摆放地,然后把孩子带回到小椅子的旁边,让孩子坐好。然后再把孩子操作的一些,她需要在教学活动中,提升环境中用到的典型的材料来带到孩子围坐的眼前,然后来做一下总结和提升的,这是第一次递进。刚才我讲了第一次递进,要注意的这么两个问题吧!

就是说在幼儿第一次探究,教师第一次递进的基础上,总结提升幼儿原有的经验认知基础,并对发现的新问题,通过递进这一个环节,也进行了有目的的再探究,那么由此这个教学方法的步骤,它就进入了第二个环节,就是第二次探究——自主探究。第二次探究,它的目的是自主探究,就是幼儿在新问题的引领下,进行自主的、有目的的探究,这个探究出来的结果,实际上就是我们这一个教学活动,重点要解决的教学目标。那么先来看看课例“比比谁落的快”中,幼儿第二次探究的问题,就是哪些物体落的快,哪些物体落的慢,然后在这个探究的过程中,孩子用自己的经验把这些物体进行一个粗略的分类,把落得快的物体放到一起,把落得慢的物体放到一起,当然这个快或者慢,是幼儿以他的经验来分辨的,可不一定是非常准确的。就是幼儿用他原来已有的经验或者认知,根据他的体会或者感觉,来把这些材料进行分类。因为这个环节,它是目标完成的主要的环节,对应的课例中,也就是说,这个环节如果对应的我们的教学活动中,它是哪一个部分呢?就是活动的基本部分,也就是通常我们要说的心数的这一部分了。

在第二次探究中,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提出了新的问题,重点加强了指导,这一个和第一


次探究,最大的区别就在这个地方了。第一次探究,是教师不做指导,只做适当的引导,那么在第二次探究之中,教师就要做重点加强指导了,这一点。然后要指导孩子在操作中通过一步一步的探究,来解决活动中的主要教学活动目标,在这个课例中,教师就是围绕哪些物体落的快,哪些物体落的慢,引导幼儿进行探究,然后孩子根据自己的经验将材料进行了简单的分类,落得快的物体和落得慢的物体。

下面我们来看一看组织第二次探究,就是自主探究,它的要点是什么? 第一条就是先点明了教师在这个环节中,一定要给予适当的指导,然后来推动问题的解决,比如说在这个课例中,孩子说沙包落的快,那么你抛沙包的时候是有什么样的感觉呢?羽毛是落得慢的,那你扔羽毛的时候,又有什么感觉呢?这是第一个要点,第二个要点就是在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要倡导幼儿之间的合作,比如说同时抛扔不同的物体的时候,两个孩子,一个孩子你两只手顶多能扔两件物品,那么两个孩子四只手可能扔的物品就要更多,在这个对比过程中,可能它得出了结论就会更复杂一些。那第三条就是说鼓励幼儿大胆的讨论探究的结果,并尝试用孩子的语言,用比较准确的来表述一下他自己观察到的形象,或者观察到的现象。第四个要点就是在自主探究过程中,教师除了语言的引导、体态的引导之外,还应该给他物质的帮助,或者是物质的支持,可以给幼儿更多探究实验的方法,比如说在这个过程中,因为孩子探究的结果很多,探究的材料也很多,那么他探究完了这种东西,他需要有一个方法,或者有一些物品来帮他把这些结果记录下来,要不他会像黑瞎子掰棒子一样,究一个做一个,探究一个做一个,等最后可能这些结果他就想不全了,这是一点。所以教师要给他提供一个物质的帮助,或者材料的帮助在这一点,我觉得这一点,特别是大班孩子是比较突出的,教师在这一个环节之中,这个也可以说是必须的要做到的这一点。

那第二次探究中,因为教学目标非常突出,就是围绕问题找答案,找到答案了,也就完成了目标了,刚才也说了,在这四个要点里面,一个是我强调的第四条,一定要给孩子一些辅助的材料和方式,再一个一定在这个过程中,要指导幼儿,加强合作,让幼儿学会合作,观察合作的现象和自己一个人操作的现象有什么不一样,我觉得这两点,是教师在这个活动中,指导起来也是应该特别注意的两点。

那第二次自主探究完了之后,接着要进行的就是第二次递进,第二次递进刚才我已经解释了,也就是说第二次小结,这一次小结比起刚才第一次探究完了之后的小结,它显得更为重要,因为第一次小结就是这个递进,第一次递进它更多的是偏向于对幼儿原有的已知的一个知识经验的梳理和提升那这一次递进,它的目标,对这个本节教学活动目标的达成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她要把这一节教学活动,要进行的或者要让孩子得到的一些东西,在这一次递进的梳理提升过程中,就要体现出来,它的作用就是对第二次探究进行总结提升教师帮幼儿梳理第二次探究的结果,然后完成或者接近教学活动的主要目标。那这个方式和第一次探究她要注意的要点,和第一次探究应该是差不多的,像选择一个什么样的位置,选择一个什么样的方式,选择一种什么样的体位,这个和第一次递进应该说要求是相同的,但是它的目标是不同的,内容也是不同的。教师在第二次探究的递进活动中,她也是选用了这种谈话交流的方式进行了第二次递进,我们来看课例中,教师是怎样设计第二次递进的。

她先将幼儿在第二次探究中的,把归类好的这些操作材料拿到孩子前面来,放在教师和孩子中间,告诉孩子,这一些是大家认为落得慢的物体,这一些是大家认为落得快的物体,现在咱们就一起来看一看,这些物体,你为什么把它放到快的里面?第一个问题。你为什么把它放到慢的里面?为什么?你是怎么样操作的?然后请几个幼儿上来,把这里边的,比较典型的、有对比性的这几种材料,进行一下现场的演示,让大家共同的,可以说更细致的来观察一下,这个操作材料过程中的一些现象。然后通过演示,老师对幼儿刚才探究活动中归类的结果给予充分的肯定,大家分的,这些是慢的,这些是快的,大多数都应该是正确的,这是一方面。有一个问题在这里。我觉得如果孩子在自己的探究过程中,主动地把这个问题提


出来,那么教师就要有意识地引导,把这个问题给引出来,哪个问题呢?就是对有争议的物体进行判断,这里说是对有争议的物体进行判断,其实不是两个物体比较,而是三个物体,甚至四个物体进行比较,就是说有的小朋友说,沙包是落得快的,或者是沙包是落得慢的,那另一个孩子,就是说他说的是落的快,他说的是落的慢,这个就是它有争议了,那么有争议了就有冲突了,那么就给老师解决这个问题或者目标,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解决目标的机会了,为什么产生争议呢?这一个地方,教师通过解决这个争议,他会让幼儿得出一个,可以说是非常科学的这么一种认识,也可以说是我们探究科学的应有的一种态度,就是说所有的物体,或者说它的特性,或者说它是这些东西,它都是和另一种物体相比较而言,相对而言的,说沙包落得快的,它肯定是和羽毛,和一些比它轻的物体比的,那说沙包落得慢的呢?它肯定是和石头,和一些硬塑料,就是相对来说,比较硬的东西,或者比较沉的东西来比较的,这个会教给幼儿一种怎么样来判断下降的一种方法、一种态度,我觉得这是我们科学教学的老师,是要把握的一点,科学探究的结果,它是无止境的,也是千差万别的,也可以说是千变万化的。所以说教师就要教给孩子这么一种科学的方法,科学的态度。

最后通过大家都公认的物体的演示,然后又通过对有争议的物体的判断,也可以在这个过程中,对孩子已经分好的物品,可以重新做一下划分,可能孩子他进行完了之后,他又有一些重新的认识了,一开始可能放在快的了,那这一次可能又放在慢的了,我觉得这个都是可以进行的,教师可以根据孩子的反应来进行一下适当的一些形式上的一些调整,或者是小结上、环节上的一些调整。那最后第二次递进,它最后一定要梳理出一个这样的结论,就是说大家得出一个,看上去轻的物体落的慢,看上去重的物体它就落的快。最后可能大家,不管是和什么比较,不管是几个比较,或者两个比较,或者三个比较、四个比较,最后孩子应该认识到的就是看上去轻的物体,它落的一般的就比较慢,看上去重的物体,一般落的就比较快。这是第二次老师递进的时候教师带领孩子进行递进的时候,得出了这样的一个结论。 那得出这个结论之后,我们就要进行第三次探究了——体验验证。“对于我听过的东西我会忘记,对于我看过的东西,我会记得,对于我做过的东西我会理解。”这句话早就很熟悉了,一直也不知道是谁说的,但是查了资料才知道,这是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他的一段教育名言的现代版,非常准确地说出了操作学习法的重要性。那么在这里这句话也可以是用作是对于第三次探索体验验证这一个环节的设计说明。因为体验验证的目的就是通过操作加深理解,然后让孩子通过加深理解验证以后,更好的达成我们教学目标。比如说在本次活动中,教师就请幼儿再去把刚才大家梳理以后,可能他没有按照这个做,他没有进行这种方法的尝试。然后第三次探究,教师就把材料放回去,然后让孩子再根据刚才梳理以后,得到的经验或者是得到的方法,再去重新进行验证,是不是刚才我们得出的那个结论,看上去轻的落的确实慢,看上去重的落的确实快,幼儿再去进行一次验证,那这个验证老师在这个过程中,就可以把这个合作的概念或者合作的一种方法,然后重新教给幼儿也可以提醒幼儿,几个人一起来合作,然后多来试验这种物品,然后得出更丰富的,也可以说就是说更接近于我们要完成教学目标那样一个结论,这是第三次探究,体验验证环节的做法。在第三次探究完了之后,那么接着要进行的就是第三次递进,刚才我对递进已经解释的非常多了,进也就是这一个环节完了之后的一个小结,也是一个对幼儿经验的梳理和提升 我们来看看第三次递进是怎样做的?那么第三次递进它的作用,就是说教师对幼儿的多次的探究体验验证等作出明确的概括,完成对幼儿认知经验的肯定或者是提升第二个就是提出下一步要解决的问题,并进行引导。在这个做法之后,就是说和幼儿一起递进了之后,老师就又提出一个问题,那这个落的快就一定快,落的慢的就一定慢吗?我们有什么方法让这个落得快的变得慢一些,让这个落得慢的也可以变得快一些呢?然后老师提出这个问题之后,让孩子再来进行进一步的探索,实际上也就是它的经验的一个运用,得到了经验验证了之后,就要给它一个使用或者运用的一个机会,这也是类似于体验验证,但是我觉得它比体验


验证环节的目标还要高一些。

那么第三次递进以后,可以说基本部分的心数环节就已经完成了,教学的第一个目标也就基本达成了,就是通过各种操作活动,使幼儿初步感受不同物体下落速度不同,是与物体的重量跟空气的浮力有关,我觉得通过这三次递进,三次探究之后,第一个目标应该说是比较好地完成了,从这个地方开始,就转入了第二个目标,尝试运用已有的经验,就是我刚才说的这个解决问题了,也是这一个教学方法的最后一部分,解决问题,其实我说是解决问题吧!可能这个提法有些不好理解,其实这个环节它的本质,它应该是第四次探究,也可以说是第四次递进,是一个探究和递进的一个结合体,说它是第四次探究也对,说它是第四次递进应该也对,它是幼儿经验的一个延伸和运用,也就是说通过了三次探究,三次递进,教师针对这个活动材料的特性,然后根据幼儿的多次探究,体验后的认知基础,添加并利用一些辅助物,然后让幼儿尝试运用这些经验来解决新的问题,老师还举了一个例子,就是一张纸单打开的时候,它落起来飘飘悠悠的是慢的,那么折起来了,或者折成一定的形状了,比如说折成一只小飞机,或者把它团起来,团成一个纸袋,那么这样它落的速度就会快,老师可以一开始,如果幼儿能想到的话,教师可以不作这个展示,幼儿直接来进行一些方法的探索也可以。那如果孩子对这个解决问题的提法,或者是引导的问题不是很理解的时候,教师就应该用一个比较简单的方法来提醒孩子,老师要说的解决问题,就是这么一回事,比如说一张纸它的形状的改变,就导致了它的刚才我们说的快慢的改变,或者说它的一个加上辅助材料以后,改变了它的重量,那么它的快慢也是发生改变的。让幼儿知道解决问题的思路,然后它在这个启发之下,可以举一反三,想出更多的变快或者变慢的方法。

那说完了解决问题应该说第一个教学方法——实验操作这个方法,探究式学习递进式教学的方法,也就基本上应该说是介绍完了,如果我们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能按照这个三次探究、三次递进,最后来尝试解决问题,应该说一个试验操作性教学内容,这样一个教学动,应该说就会比较好的达到我们的教学效果。但是在这个课例“比比谁落的快”的最后一个环节,教师和幼儿又讨论了一个现象背后的问题,它的目的就是什么呢?就是继续拓展幼儿的认知经验,培养幼儿更进一步探究的欲望,这也是与我们《纲要》的目标要求相符的。他们讨论了一个什么问题呢?就是讨论为什么不管它是快,或者是慢,它最后都要落下来呢?那么这个有的孩子可能就能说出来,有的可能说不出来,这个就是由于地球的引力,扔上去之后,不管它是快,还是慢,最后都是要落下来的,那么由此这个课例的教学环节,就可以转入延伸活动了,延伸活动那就有很多种方式了,可以根据这个特点,然后教师可以设计游戏,也可以家园共同参与,也可以在班里的材料之中,提供材料,延伸活动的方式就应该比较多了,咱们可以根据咱们孩子的特点来设计一些比较合适的延伸活动。那在这个课例中,教师她是先让幼儿玩了一个游戏,因为做的时间也比较长了,这时候来换一个,能动一动的方式,孩子也是很感兴趣的,先来跳一跳,跳一跳就落下来了,没法跳的,跳的再高也是要落下来的。然后她又让孩子,看了一个非常有趣的课件,就是咱们的神舟五号上天了,然后杨利伟在空中漫步的这么一个,在太空仓飘着的这么一个课件,然后他自己就会对比起来,原来离开了地球引力,重量就不受限制了,不一定非得落下来了,而且又给孩子留下了课后活动的内容,你可以继续去搜寻资料,继续探究,为什么在太空里,人会飘起来,而不落下来呢?这个方法我基本上就介绍完了,我觉得现在我们可以再回到我们第一个PPT这个事例图,再次重温一下这个教学方法的这几个主要的要素。 幼儿他要进行三步,一次探究他的目标是发现问题,二次探究他的目标是进行自主的探索,第三次探究是一种体验验证式的探究,就是把知道的教学方法,或者知道的操作方法来进行验证。那教师就是一次递进、两次递进、三次递进,通过递进使幼儿所要得到的知识经验不断的往前提升,不断的得到一个鼓励或者提高。

最后大家一起来研究怎么样解决新的问题,现在我们来交流,幼儿科学领域教学方法,


第二个教学方法,是观察认识教学法,是以发现、认知、验证,刚才我们介绍的这个教学法,探究式学习、递进式教学,毋庸置疑的,它适用的教学内容是实验操作型的教学内容,而接下来我要介绍的这个方法,它主要是侧重于观察认识型教学内容。

那观察认识型教学内容,相比实验操作型的内容而言,它更具有传统性,那么这个教学法,也就相对于上一个教学方法而言,可能更具有普遍性,也更容易把握和使用。这个教学方法的名称,设疑、发现、认知、验证,就是这个方法中,每一个基本要素的名称,也是对应课堂教学步骤的一个名称。从这个图例上,我们可以很明确地发现,教师的设疑环节和幼儿的发现环节,它是两个既平行,但略有先后的环节,教师的设疑要略微的靠前一些,而幼儿的发现,可能要略微的滞后一些,大家可以猜测一下,为什么要这样表示呢?这是因为设疑的方法,它如果是用材料或者环境来进行,教师是必然有预设的,然后预设的情境材料中,来推动和帮助幼儿发现有探究的问题和方向。那么在设疑和发现进行完之后,教师就与幼儿一起来带着问题,进入这个认知环节,在这个环节中,来达成本次教学活动的主要的教学标。幼儿有了初步的认知经验以后,教师提供机会,让幼儿验证自己的经验提升经验认同,它的目的跟刚才我介绍的上一个教学方法中的验证环节,它的目的是一样的。我们应该还知道孔圣人的那个名言,听过的东西会忘,看过的东西只会记住,做过的东西才会理解。还有在这个教学方法中,没有出现,但是也是非常有必要的,就是这个延伸和拓展这两个环节,那么这也是达成教学目标的有效手段,我们一般称其为活动延伸,它不在这个教学方法之中,但是也是我们设计教学活动,所必定要考虑的一个因素。

下面我就结合课例“有趣的电池”来详细介绍一下,这一个教学方法,观察认识教学法,设疑、发现、认知、验证,设疑环节,我们还是把它对应的,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第一个环节——导入环节,在这个教学方法中,比较适宜的设疑方法,我是觉得这么两种比较可行,第一个就是教师可以直接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儿童明确探究的问题,就是直接说,今天我们来干什么什么事儿,把这个问题直接陈述出来。那么第二个设疑的方法就是通过提供材料,然后创设环境,幼儿在自由地摆弄这些材料的过程中,具体的问题情境中,自己提出想要探究的问题,我觉得第二个方法,可能是我们作为科学领域的教学可能是应该采用的一个主要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幼儿质疑问难,有意创设问题的情境,这是促使他们开动自己脑筋,或者开拓思维的一把金钥匙。设疑环节刚才我们已经说了,他就是导入环节,那我们如果导入环节是怎么样组织呢?其实导入环节的组织方法有许多,我随意在网上搜了搜,就发现导入方法有很多,你看幼儿园集体教学中,导入环节的设计导入的方法,科学教育导入的方法,这些方法很多很多的。在这里我也就不一一介绍了,只要记住,在这个科学教学方法中,设疑这个导入方法,也是比较好用的,也是我们这教学方法中采用的一个主要的导入方法吧!为什么说这个方法很好呢?我觉得这也是与我科学教育内容的性质决定的,因为我们现在在科学教学中是竭力地想为幼儿创设一个具有更强的开放性和探索性的这么一个活动的环境,充分地来体现操作在前、指导在后的这种教育理念,再有就是为什么用设疑来作为教学方法,导入环节设计的最主要的原因,我们还是先来看一看课例,从教学目标、教学准备开始,这个也就不言而喻了,不知道教学目标如何去判断一个教学活动的价值所在呢?这是一个中班的教学活动“有趣的电池”,它的活动目标有三个,一是使幼儿了解电池的外形、种类及简单的用途。二在长时间的操作活动中,鼓幼儿探索正确使用电池的方法。第三,幼儿不乱扔废旧电池,保护环境。活动准备我们就不详细说了,主要看看这个活动的过程,第一个环节,也就是设疑的环节,那么在“有趣的电池”这一个活动中,一开始教师就为幼儿创设了电动玩具城的这么一个情境,然后告诉幼儿它是用一句话引进来的。电动玩具城里有许多好玩的玩具,我们看看这些玩具里有什么秘密呢?然后让幼儿带着这个问题,到这个电动玩具城里去随意的操作这个电动玩具城里的电动的玩具。然后孩子在探索的过程中,就会发现有的玩具很好玩儿,又会动,又会跑,


还会响,有的还能发光,特别是有一些男孩子玩的冲锋枪。很有趣。但是有的孩子拿到这个玩具以后,用尽了办法这个玩具也不动,也不响,它也不发光。通过玩这些玩具,让孩子发现问题。然后这些拿着这个玩具,不能玩儿的孩子,他肯定就要到老师身边来问老师了,老师我这个玩具不能玩,那老师就很自然地引出了第二个提问,这是怎么回事呢?为什么你这个玩具不能玩儿呢?这时候孩子就会猜测原因,有的孩子可能有一定的经验知道原因,就说,也可能是这个玩具没有电了,或者这个玩具里面没有装电池,在这个孩子猜测的基础上,教师就接着又抛出了第三层问题,就是我们怎样做才能让这些玩具动起来,响起来?这三个问题就很自然的出现了,把这个教学活动,要进行的探究的方向,或者老师要引导的方向,就很自然地引导出来了。教师就是用这种搭台阶的这种方法由浅入深,层层设疑,用带有挑战性的引导,引领这个幼儿进行分析,引发幼儿再去进一步的探索,或者搜寻已有知识经验的欲望或者过程。那这一个环节,导入环节第一个设疑,它这个导入环节的设计与刚才我们介绍的上一种教学方法中,第一次探究、第一次递进非常相似,但是在观察认识型的教学方法中,这个设疑环节的引导性更突出,幼儿要发现的事物也更具体一些,相对它的探索行为的发散性、自由性就差一些,就被弱化了,那为什么这两种类型,这两方面它有这么大的差别呢?我觉得我们用《纲要》中,科学领域的教学目标的那句核心的话,就是激发幼儿的兴趣和探究欲望,发展认识能力,这一句话来理解,可能就能找到根据,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现在的科学教学内容里面,观察认识型的内容变得少了,而实验操作型的内容变得多了,它们两个之间的比例发生了变化,可能在座的都是一些年轻的老师,那作为一般现在有20年教龄的老师,可能就会想到,我们以前的教材中,观察认识型的内容,它是要占非常大的比例的,基本上只有那么几个活动是实验操作型的,就是我刚才举的那个物体的沉与浮、音,它还叫认识声音,再就是空气,不上下的,空气在哪里或者声音怎么来的,直接就叫认识空气,认识声音,是这样称呼的。那么教学过程中,主要也是一种引导的进行,但是可能孩子操作的这些环节比较多,也是相对于观察认识型内容而言的。那现在的教材中,更多的是一种实验操作的,而观察认识的相对来说就要少很多了。我刚才这样解释有一点狭隘,正我们就过往言之,过往听之,这耳朵听,那耳朵冒,过去就算了,不能把它作为真正的理论基础的。

第二个环节就是发现,观察认识型的教学方法中,发现式教学是教师采用的一个主要的教学方式,如果我说教学方法中,发现式教学,可能感觉到有一点拗口,有一点矛盾,如果我换一个说法,就是说是教学模式中,采用了发现式学习的方法,可能这样描述大家就比较好理解了,实际上它也就是这么回事,就是说我们在这个教学的方法或者模式中,是主要采用这个发现式学习的方式来进行教学的。因为发现式教学它既是一个主动发展的过程,也是一个孩子快乐成长的过程,发现环节,那么在这个教学方法中,它既是可以是一个单独的环节,也可以更多的在其他环节中,作为一种学习方式来出现。教师在采用这个教学方法的时候,对于发现式学习的使用一定要很灵活地掌握,发现也有好多种情况,但是我们可以把它粗略的归为这么两类,特别是对于孩子而言,一种就是纯粹的发现,一种是指导下的发现,幼儿来说,课例中设疑环节中的发现,它就是一种纯粹的发现,因为这种发现是他与他的生活非常接近的,幼儿已有经验也应该说有一定基础的,是对他已有经验的一种提升和梳理。那设疑环节的目标,大致也是如此,就是想通过这个设疑,对他原来的经验,得到一个老师或者了解,或者让幼儿把这种经验表现出来,大家对这个经验进行一些认知,就是在设疑环节中用了发现式学习那么后边的认知环节中,它也用了这个发现式学习在那个环节中的学习它就是一种指导下的发现了,发现的内容就是说在幼儿的生活中,常有或者也理解,但是他并不关注,或者说是熟视无睹了,那么这个也就是我们的教学目标所在了。但是虽然是孩子不关注的,但是在他的认知经验的基础上,他经过教师的引导和指导,他是能够接受的。像这样的教学内容,他就属于跳一跳我们能摘到的桃子,也是我们所能给予幼儿


最恰当的教学内容了。

刚才我们说的发现的环节,叫它是环节,实际上它更多的是倾向于一种学习的方式,在这教学方法中,它可以是一个单独的环节,但更多的是作为一个方法,融合在其他的环节中,刚才我说的这个观察认识型的教学方法中,它可能不是一个单独的教学环节。

下面我要讲的这个三,认知,这个就是我们这个教学方法中最主要的一个教学环节了。知环节对应的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它就是基本环节,也就是我们的新事物环节,也是我们要用来达成教学目标的一个最主要的环节,在这个教学方法中,或者在我们的教学活动中,是占了非常大的重要的比重的。那么一个活动的成败往往也就取决于这个环节的组织实施效果如何,那么观察就是进行认知,最为普遍的方法,也是我们发现式学习运用的一个最常用的、最普遍的一种方式。观察的方法也有很多种,大家在网上搜一搜,相关的材料也是非常丰富的,在这也不需要我一一做解释,现在网络这么发达,大家真的有很多材料是可以在网上搜到的。但关键是我们在自己的教学活动中,应该怎样来引导幼儿观察,选择一个什么样的观察的方法,观察的方式来进行,我觉得这才是最重要的,那最简单的就是在观察的基础上,充分地运用幼儿的多种感官来进行尝试探索和体验。简单的说,一看二摸三对比,这个可以说是屡试不爽的,也是在观察认识型的教学方法里面,非常常用的一种观察学习的认知的一个方法。当然如果是你要观察认识的这种物品,或者这节课要面对的对象,它是一个色香味俱全的,我们说的可以食用的,那闻一闻、尝一尝,然后品尝一下,这也是可以进行的。那么我们在组织这个认知环节的时候,应该注意一些什么样的要点呢?在这个基本环节中,也就是认知环节中,老师设计这个认知环节,要注意的就是,一定要将大的教学目标分解成一个一个的具体的小的教学目标,放在我们的教案中,在这也给大家提醒一下,可能大家已经做的很好了,那么我们在写教案的时候,在预设这个活动的时候,每一个小环结的名称,应该就是这个环节的目标,而不是教师的一句话,或者一个动作行为的一个描述,或者幼儿行为的描述,老师怎么说,孩子怎么说?不是这样写教案的,就是说我们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大环节是大目标,小环节是小目标,应该先把目标作为这个环节的题目,写在最前面,后边才是我们怎么样做,甚至是怎么样说。如果是你整个教案里面,都是教师说,孩子说,教师说,孩子说,那么这个教学活动,看起来就一头雾水,有时候像我做教研员,经常看老师的教案,看了以后,就不知道这个老师,就是说要用很长的时间,才能给他分析出来,他这一个环节是要干什么的,所以我们写教案的时候,这种方式,也不是非得作为一个模式让大家固定下来,它最起码让你自己在记忆你的教学环节的时候,有时候我们经常说,这个老师在做活动的时候,他的思路非常的清晰,他心中对教学过程把握的非常得流利,实际上这个也是有方法、有窍门的,就是说你写教案、写活动的时候,你既要把这个过程,用你的目标给分解开,我只记住,我第一大部分要做什么,第一大部分有几个小部分要做什么,我第二大部分要怎么样的?然后里面的第一、第二、第三部分是呈现一个什么样的关系的?这一个我觉得教师不光是教案看起来好看,更重要的是能让我们学会用一种可视的方式、可见的方式,来把大目标给分解到小目标中来,然后对我们老师在上课中,记忆这一些教学过程也是非常有好处的。如果你能做到这一点,我估计你的教学活动,肯定别人也会给你一个思路非常清晰、教学目标把握非常好的这么一种评价,这是第一要点了。

第二个就是实施这个小目标的时候,教师心里一定要有大目标,那这一条实际上也是针对第一条而言的,这两条正好是相对的,你把大目标分解到小目标来了,那么我做这个小目标的时候,比如说孩子出现了一些不确定的思维,或者不确定的表述,比如说你提问的时候,那么孩子的回答,可能五花八门,也可能超出你的预设,那么你来判断,他的答案是有效的、有价值的,还是需要我放弃的,或者需要我不理的、直接放过去的,我觉得他的判断的标准,就是我的心中一定要用那个大目标来判断,就是对这个孩子的一些发言,或者孩子的一些表演,进行鼓励,或者肯定,甚至作为一个范例在全体孩子的面前进行展示,你要采用的标准,


就是心中一定要有这个大目标,这两条是相对而言的。

那么第三条就是要有层次、有递进的设计教学环节。这一个应该也很好理解,就是说我们虽然把这个小目标一个一个给分解开了,这个分解不是无序的分解,而是一个有一定的意义的一种分解,比如说像这一节课上,他要认识外形用途或者什么,那么你认识这个电池外形的时候,首先孩子拿到手的时候,他最关注的是什么?应该看到是电池的形状,我觉得这个,或者说它的大小,或者是上边的一些图案,我觉得教师在分解目标的时候,就是设计的时候,要站在孩子他的视角上来想一想,我把这个材料交给孩子的时候,他最先关注的是什么?或者说我最容易,先达成的这个目标是什么?这个目标是不是需要有前面的铺垫才能完成,是我们分解目标的一个要求,也就是说,你的目标之间,一定是有递进的,而且我设计的前一个目标,必定是要对后面的目标的铺垫,或者说后边的目标必须要在前一个目标的基础上才能达成,这是我们在分解目标的时候要掌握的一个原则。

第四点这个应该说也是一个通着的要求,不管我们组织什么样的教学活动,一定要设计教师的每一个提问和每一个小结,我觉得提问大家一般的是比较重视的,也知道这一个提问确实是推动这一个活动往下进行的,可以说是一把钥匙,小结那么大家重视不够,但是在今天我介绍这个实验操作方法的时候,把这个小结专门用递进的这种方式来给大家介绍,可能会引起大家的重视,那么在这个教学方法里面,小结也是大家应该重视的,小结绝对不是你在教案中,用那种文字、学术性的文字或者书面化的文字,来表述那么一句两句就可以了,而是需要我们对这个小节的形式、内容、目的是什么,我这个小结就是对前面经验的一个总结,得出一个结论,那么它还是承上启下的,既总结前面,又要引出后边,或者是它直接这总结就是为了后边的这一个环节做的一个延伸,这个你一定要弄清楚,我这个小结的目的所在,然后再来设计这个小结,一定要重视小结,我觉得小结的这个作用,它和我们一开始的,可能我们比较重视导入的第一句话,或者每一个环节,转折的时候,老师的那个转折语比较重视,但是这个真的环节进行完了小结,我觉得它的作用应该说比那个转折语应该显得更重要一些,更重视一些才对。下边我们就来看一看,在“有趣的电池”这个活动中,教师的这一个环节,认知环节,就是新事物环节,它是怎么样来做的呢?我们可以看到,在这个案例中,教师它是用三个小环节来分解目标,然后递进式的进行教学活动的,你看它第一环节就是教师主要是引导幼儿,通过摸一摸看一看,走一走,将观察与操作结合起来,然后让幼儿来认识一下,或者说来观察一下不同型号的这一些电池,那么它的第二个环节,它就是要把这个目标的重点给找出来,就是在一个共性的基础上走出那个典型的点来,就是来寻找一下,电池的正负极,总结出电池的特征,它为什么要设计这样一个第一和第二呢?第一就是我刚才说的,因为孩子拿到一种材料,他是有他的关注点的,你如果上去就让他先来看正负极是做不到的,因为首先吸引他的是这个电池的外形、颜色、大小,这些因素首先吸引他的注意力、观察力的,而这个电池的正负极,它虽然重要,是我们要达到的一个目标,但是这个正负极的标记或者在上面的表现,它是很不突出的,只在反面或者正面,甚至在侧面,有很小很小的一个小符号,这个在观察的时候,它又不是一个有趣的标识,咱们说不是小动物的图案,也不是一个好吃的东西的图案,孩子不一定观察,上去就注意到它的。那他注意到的是什么?就是刚才我说的,所以教师先让孩子,用他关注的那种角度来进行一下关注,这个关注完了之后,他再引导孩子,他先满足了他的需要,满足了他的兴趣,然后再来引导孩子,看一看这个细的地方,小的地方,他虽然看到了,以前不注意,看到了也过去了,现在老师得引导他观察这一个,他这两个环节,是不可倒置的,必定是要前一个环节在前面,这个环节在后面,如果倒置了这个课,进行起来是很难受的。

那么第三个环节,孩子观察了这个电池了,找出这个电池有正极和负极了之后,当然老师她没说正极和负极,她只是告诉他,这边有一个加号,那边有一个减号,因为加号和减号,大班的孩子是认识的。然后第三个他就认识电池盒遥控玩具或者电动玩具上放电池的地方,


然后让幼儿来了解一下,我这个电池和这个电池盒是有关系的,然后来观察一下这个电池盒里面,它有一些什么东西,这个时候孩子在电池上已经认识了这个加号和减号,他在电池盒里面就很容易也会发现,老师这里也有一个加号,也有一个减号,这是他在老师的引导下,已经引起他的关注了,他就会很容易的发现,电池盒上也有这个标记,这个发现就为他的后一部分,让孩子来正确地安装电池就做下铺垫了,那么在这个环节中,教师也是依然采用了发现式学习的方法,在这个地方,我们可以对比一下刚才我们介绍的另一个教学方法,就是实验操作型,在上一种教学方法中,他的第二次探究和第二次递进,是教师指导下的探索和尝试,而在这一个教学方法中,它这个是这样说的,是教师指导下的发现。这个发现和这个探索和尝试,这两种表述,不光是表述方法的不同,它的目的也是截然不同的,这也是两种教学方法中最大的区别所在,因为这个发现,它是有一个既定的答案的,有一个正确的答案在里边的,只不过孩子他就是说,在平常的生活中没有去关注,教师他只要引导孩子发现这个答案就可以了,发现那个已经在那的一个东西就可以了,你不可以往别的地方去,你往别的地方去是看不到那个东西的,而这个探索和尝试就不是这样了,探索和尝试它是有一定的发散性的,虽然我们在这个课上,有一些老师也比较对发散这一块也是有一点比较疏突的,为什么?因为这个发现,它的不可预测性太强了,有时候教师觉得,这一部分很难驾驭,往往想发散,又怕发散出去收不回来,所以这一个有时候用起这个方法感觉也是很矛盾的。么下边要进行的验证的环节,应该是说它的一些副的目标,就是第二个或者第三个目标的完成,那么我们来看看这个验证环节是怎么样来进行,组织这个环节,有一些什么应该掌握的窍门,就是组织这个环节的要点。

第一,首先教师要创设相应的物质条件,让幼儿能够动手操作,如果说你这个验证,你不给孩子提供东西,只是说你知道了,你说一说我听听,光说不练是假把式,这个地方就让教师必须要提供现实的一个场景,或者是现成的材料,幼儿能够动手去进行操作,然后把自己的想法来进行一下验证。

第二个就是引导幼儿选择一个适当的方法,尝试这个记录操作的结果,这个也不多解释了,我觉得上一个教学方法中已经解释了,就是说孩子他操作验证的时候,进行动的材料是比较多的,就是说动了这样,然后他又做那样,我们都知道孩子的兴趣转移的非常快,如果不接着记录下来,可能到最后他想着的只是他手头拿着的那一样,或者是刚刚做过的那一件事儿,所以说给孩子提供记录纸,学会记录,通过记录来分类,来比较、来观察,这也是教给孩子,可以说科学方法里面应该他掌握的一种,我们教师心里应该有的对待科学的一个态度。 第三条就是为幼儿创造合作的机会和条件,促进幼儿经验方法的学习和借鉴,那么这一条就是说在验证环节里面,孩子他对经验的掌握,并不是一刀齐的,就是说他也掌握了,他也掌握了,他对这里面的兴趣点、知识点都是不一样的,所以说他对这个经验的掌握,也是有优势,有劣势的,我们也知道,老师用他的方法来讲,孩子也不一定能明白,但是孩子之间的互相模仿学习他的效率是非常高的,这一点我也不一味举例子,就是说我们在这个验证的环节中,就是充分发挥幼儿幼儿之间的互动、或者合作,幼儿之间把这种经验你会做什么,在这个地方我是怎样做的,你看看我做的,然后我是这样做的,你是怎么做的?我看看你做的,然后这种经验之间的互相融合,互相弥补,我觉得比老师要教他,可能效果还要好,这是一点,就是说我们在验证环节里面,一定要给孩子提供一个能够合作,能够幼儿幼儿之间互动的这么一个方法,或者是机会和条件。

第四条就是因为孩子的验证了,他已经有了操作的经验了,或者说他已经有了一定的操作基础了,他可以自己相对来说,比较专注的来进行自己的一些活动了,那这个时候老师可能从时间上,或者从形式上,就有了一定的多余的经历和时间了,这个时候我觉得老师还要做一件事儿,就是去关注这里面总是有一些孩子,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他对你这节课上,你引导的东西,掌握得并不是很好,或者是说这样的孩子,他天性胆小,不敢动手,或者怕出


错,也有这样的孩子,但这个时候,我觉得教师就可以留出那么一点精力或者时间来关注一下这一部分孩子的发展,这个我觉得也是我们教师照顾全面,或者是全面发展,或者因材施教中的一个要求吧!

第五个就是其他的一些常用的方法,就是说我们在设计验证环节的时候,根据你这个教学目标达成的情况,或者你的教学目标的要求,或者是内容材料这些不同,就是老师也要预设一些过程中,怎么样有一个递进,从易到难、由浅入深这样有一个设计在里面,就是说我不能把材料推给孩子了,你自己去玩儿吧,玩到什么样就是什么样,那么这样很可能就是无效的操作,看起来玩的很乐呵,实际上它没有什么效果,所以老师一定要设计一个层次,或者设计这个特别关键的问题来引导孩子的操作,这是第五条。验证环节,他写了一个成功的喜悦,也确实是,能把自己刚刚学到的本领用到这一个活动中,我觉得孩子肯定是非常兴奋的,那在这个过程中,这一个教师,他没有全部放给孩子自由的操作,他还有一个设计,就是老师提前和孩子先猜测这个电池正负、负负、正正之间的这么一种连接的关系,先让孩子猜一猜,是正对负,负对正,还是正对正,负对负,这个电池才能发挥作用,他先让孩子猜,在猜完了以后,然后又去操作,操作完了回来以后,又来修正他猜的结果,我觉得这个老师设计的应该说比较有心的一个老师设计的这一部分,对这个孩子的验证,就起了一个很好的引导作用,不会让他的引导里边有很多无效的操作在里面。可以说他每一项操作,孩子要去操作的目的性就非常强了,那这个教学方法的验证环节和上一个教学方法的验证环节,名称是一样的,但是它也有一个很大的区别,就是刚才我讲到的,就是我要验证的,比如说这个电池,正极对负极,它才能让这个电动玩具动起来,响起来,亮起来,也就是说它只有这一个唯一的正确答案,而这个探索,像我刚才说的实验操作法中,它就没有一个绝对正确的答案,或者唯一正确的答案,它只能有一个相对来说正确的答案,你比如说我要让这个快的,或者是慢的变快,或者是快的变慢,它有好多的方法可以操作。就是刚才我说一张纸吧!本来一张纸是飘飘悠悠是落得比较慢的,但是如果我把它折成一个小飞机,可能出去落的就很快,那我把它团成一个纸球,扔出去,它也会落得很快,或者抛上去,它落得也是非常快的,这个小飞机往上,它可能就落得比较慢,因为那个飞机就是为了让它滑行更长的距离,所以说在那个实验操作法里的验证环节,是没有标准的答案,也没有固定的答案,幼儿的发散性思维,它的操作的结果是非常的分散的,孩子不同的能力、不同的经验,都能得到体现,老师虽然驾驭起来有难度,但是孩子得到的东西会更丰富一些,但是这个观察认识型就正相反了,它只有一个正确的答案,不管你怎么验证,最后要得到的就是这个正对负,因为负对负、正对正,这个电动玩具是不可能玩儿起来的,所以说这两种方法,它里面有这么一个区别,我觉得老师也记住这一点就可以。

其实这也是这两种教学方法里比较大的一个区别,也是一开始我说的这一个,为什么观察认识型的教学内容,对我们现在的科学领域的教材里面,就好像感觉越来越少了,即使有也更多的倾向于观察认知的操作方法,而不是像实验操作的教学方法,用这种方法,就比如这节“有趣的电池”,它里边也是加入了很多的一些实验操作的一些环节,或者是投入的材料什么的,多给幼儿提供这种机会,虽然它的答案是唯一的,但是老师在这个过程中,还是给他提供了很多的让他自主来操作验证的机会的。也就是说,在现在这个教材中,实验操作型这种内容也是越来越多的,你在网上搜一搜也会看到,像这一类的教案也是特别多的,而且我们在组织活动的时候,这一类的教案,因为它的不预测性,虽然增加了老师驾驭教学活动的难度,但是也更容易出彩,看着孩子在课堂上的表现,也让我们感觉到更欣慰一些,确实是这样。

那么我说到这里,也可以说在幼儿热火朝天的操作的这个过程中,这个科学方法,这个教学方法,我也就基本上介绍完了。然后这个教学活动在进行到这里的时候,基本上已经接近了尾声了,但是在课例中还有一个环节,前面我已经说过,它虽然不在教学方法中体现,但


是我们设计教学活动的时候,也是应该重视的,就是这个延伸和拓展环节。延伸和拓展环节,就是说每一个教学活动里面,都应该是有的,但是根据材料的不同,或者是根据你这个教学方法的采用,可能有不同的组织方式,那么在这一个教学活动里面,这个教师她就是把电池的种类及用途,比如说电池一定要节约用电,把这个理念让孩子知道,然后说废旧电池是会污染环境的,我们应该怎么样做,就是一种非常简单的一种提醒或者交流,她把它作为一个延伸的环节,让孩子在这个地方,它也牵扯到其他领域的一些教学目标,比如说废电池一定要回收回来,这是牵扯到社会里面的,或者说一些生活方面的一些目标了。说到这里,第二教学方法,我就介绍完了。也不知道大家能不能听得更清楚明白,如果有不明白的地方,我们可以再交流,如果你在教学过程中运用这些方法的时候,发现了更好的经验那我们大家更应该继续交流。

我介绍的这两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应该说他们这两种教学方法,适用的年龄班是不同的,那么在座的老师,你认为这两种方法,它们各自是在什么样的年龄班中运用效果会比较好呢?我觉得这一个可能大家一想也能想出来,应该说实验操作这个教学方法,是在大班中运动较多的,因为大班的孩子,不管是从操作能力、生活经验,他都有了一定的基础,所以这个实验操作型的他才能进行起来,如果你要在小班的话,这种方法,我估计肯定是老师会尴尬的一塌糊涂,因为孩子他没有经验基础,也没有交流沟通的能力,所以这种方法在小班是不适用的,在中班你可以试一试,如果老师有比较强的素质,比较强的能力,有驾驭教学活动的这种能力,我觉得在中班你可以尝试一下,根据内容的不同。

那观察认识教学法,可能它就通吃了,不管中班、大班、小班都能用到,小班和中班会用的比较多,因为到了大班,很多的教学内容都已经转成了实验操作型的教学内容了,如果是有观察认识型的教学内容,那我们采取的方法,肯定也是比较倾向于实验操作型这一种教学方法来进行,但是虽然是最后刚才我讲了,得出的答案是唯一的,但是这种过程,这种教学活动的设计理念,是和实验操作法是相通的,这是第一个问题。

后边还有一个比较有趣的问题,就是我们来对照一下《纲要》中的教育内容,大家来看一看这些教育目标是怎样对应这个不同年龄班幼儿的,然后我们可以确定,我们采用哪一种教学方法比较合适,就是说《纲要》中对科学领域的教育要求一共有8条,我是这样给它分析的。12条是面向小班的教学内容的,我们来看34条,34条的要求,主要在中班教学内容中体现的。那么再看56785678里边,第6条和第7条是什么?是数学内容要求的,这个数学内容虽然也把它划分到科学内容里面,但是我们甭管是从教学实践中,还是从我们的思想认识中,这个数学内容,它应该还是一个很独立的、有自己的内在逻辑联系的一个教学领域,我们这次的培训活动,也是把数学领域单独的拿出来,单独的进行的,所以说67条我们可以先不管它,来看第5条和第8条,那么第5条和第8条,我觉得它的这些教育要求,主要是在大班教学内容中来体现的,当然大班的教学要求,是包含着中班和小班的教学要求的,那中班的它是包含着小班的教学要求的,就是说《纲要》中给我们提出的教学要求,它也是有层次性、有递进性的,我们这么解读实际上是不对的,但是我这么一解读,大家在把握每个年龄段孩子科学教育的目标的时间,是有帮助的,你可以仔细地回去对照一下,《纲要》中的这一个教学要求,看一看是不是这么回事。

幼儿科学教育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固定的这么几种教学方法很难得到预期的效果,一个成功的教育活动,它也不是单纯的一种教学方法就能完成的,它需要好多种方法的灵活地结合、灵活地互补,然后教师根据这些教学活动来选择适宜的最合适的教学方法,这一个教学活动的目标才会达成的最好。那我们幼儿教育面对的是时刻在发展的幼儿我们构建成型的这种教学方法,也只是一种尝试,我觉得也不一定是最好的方法,那么我今天讲这些教学方法或者课例介绍给大家,也是希望大家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对这些教学方法有一个更好的丰富提升,让它也能更好地来反过来促进我们的教学活动质量的提升(结束)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95cb8afa270c844769eae009581b6bd97f19bc89.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