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与宋词

2022-04-01 03:10:14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辛弃疾与宋词》,欢迎阅读!
辛弃疾,宋词
稼轩词



内容摘要:

这是一篇有关辛弃疾词的读后感报告本文从稼轩词出发评析,浅谈对稼轩词的理解和感悟,分析稼轩词的影响以及地位。本文还对辛弃疾个人进行介绍以及分析,从辛弃疾本人出发,从辛弃疾作品出发,从历代文人对待稼轩词的态度出发,感受稼轩体的独特魅力,谈辛弃疾,读稼轩词,论稼轩体。

关键词:

宋词、辛弃疾、豪放派、稼轩体、沉郁悲壮 正文: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军事将领。原字坦夫,改字幼安,晚年别号稼轩。他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少年英雄、政坛新星、铁腕平乱、组建军队、道义情深、词坛飞将。其武艺高强,精通用兵之道,一生力主抗金,但由于当政者屈辱求和,终于壮志难酬,一生颠沛流离,从未真正做过将军,实现光复南宋,收复失地的理想,终因忧愤而卒。

辛弃疾的爷爷曾经担任过金朝的南京知府,但身在金营,心中却挂念祖国山河。他教导孙子辛弃疾阅尽汉室书籍,让他拜师学艺,以待重返祖国收复失地。至此,爷爷的期待和教导给辛弃疾的人生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他的身份背景和成长环境决定了辛弃疾心里的那份沉重,从小就开始担当起对国家的责任,肩上从小就有了沉甸甸的担子。然而尝尽了人间百般滋味,才知道理想和现实之间横着多大一条沟壑。这一人生经历也给稼轩词奠定了感情的基调之一,那便是愁。

读一读《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便可知道他心中的愁。这首词上下两片对比强烈。上片写的是一种愁:古代词人经常登楼远眺,无病呻吟的个人闲愁。词人认为这并不是真正的愁,故才有开头“不识愁滋味”之说。他认为,词人是为了“赋新词”而“强说愁”。这完全是毫无意义的,是为了写词而发愁,是为了发愁而发愁。词的下片一转,一句“而今识尽愁滋味”似乎要说出了真正的愁思是什么,但是一句“欲说还休”却又把话吞了回去。这种愁才是真正的愁,它深藏在心里,不说便愁,想说又不能说。最悲者莫过于有话不敢说出口。只好借拖天气,不得不的一句“天凉好个秋”。全词以写天气结束,看似与愁无关。实则是写了真正的忧愁。这种忧愁不能说,说不出,与那种文人雅士故意的愁不同,是真正的愁。上下两片的愁之间的对比,表现出了词人两种心情。一是哀叹他人不懂真正要为何而愁,为什么而担忧,所谓文人雅士只顾自己写词呻吟,故作多情;二是想说却不能说的心情。词人此时他忧心忡忡,担心着国家,尝尽了国仇家恨,历经沧桑,只能气结哽咽,把愁苦深深吞进肚子。

由此可见,稼轩词的感情基调深受词人的人生经历影响。辛弃疾的人生可以


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青少年时期,第二个阶段是中晚年时期。从理想的人生变成现实的痛苦悲壮的生命历程,给他的个人情感造成了很大的改变。晚年时期的他由于理想高远,才华横溢却英雄无用,因此有失意之悲。稼轩词的情感多由沉郁悲壮四字贯穿,其身世对稼轩词的影响非常大。所以,沉郁悲壮,乃稼轩词的本质特征。

再就《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来作具体评析论证。这首词开篇读下来,荡气回肠。然而一切却是发生在梦中,只是作者拟想中的痛快淋漓的大战场面。以酒浇愁,醉眼迷离。但却没忘亮起灯,仔仔细细地端详手里的战剑。这三尺长剑一下子就唤起了他在兵营中的戎马英雄生活的回忆。也是只有这种空有恢复中原却又受制于妥协投降的壮士才有这种看剑的悲壮情怀。入了梦,心仍旧在那沙场上。壮士的号角响起,军营连军营,每个人带着心中那份豪情,分着肉吃,听着弦乐。点兵之时,壮志雄雄。开战!骏马奔腾,犹如的卢名马。惊弓而起,雷霆霹雳。勇猛的壮士不辱君命,完成了心中的一统之梦。名声大震,垂名青史。梦里是完美的,是词人最真挚的渴望。整首词除了最后一句,完完整整的描绘出了一场恢弘的战争,表现了一个爱国壮士的一生追求。然后最后一句“可怜白发生”把人从梦中硬生生地拉回了残酷的现实。没错,这一切只不过是梦,都不曾发生过。朝廷已经妥协,一心踌躇满志无处施展,一心忧虑反而越来越深。巨大的情感落差,却又戛然而止。前面振奋,后面沮丧,突然的收刹,更引人思考。通篇词读下来,沉郁悲壮四个字跃然纸上。稍加品味即感受得到词人的情感。稼轩体中沉郁悲壮的情感呼吁,可见一斑。

辛弃疾凡写战争以及国家危亡之事,多化作人生的回忆。将他者化为自我昔我对比今我。他把人生的种种经历,各种复杂的情感,对事物的体会,糅合在词作之中。而当人步入中年之后,所经历的事情也会变成人生的感悟,所有经历、情感、体会也会越来越深。此时他所作的词曲,情感方面浓烈而且深厚。正如陈廷焯《云韶集》卷五里面所体会的“沉郁苍凉,沉雄悲壮”,也如同梁启超感受到的“无限感慨,哀同甫亦自哀也”。因此稼轩词其实如同一杯茶,越品越香,越有味道。很醇,很有内容。而不是空洞无力。

辛弃疾的诗词风格多样,正如范开在《稼轩词“甲集”序》中说:“其间固有清而丽,婉而妩媚,此又坡词之所无,而公词之所独也。”陈庭焯《云韶集》卷五所体会出来的“沉郁苍凉,沉雄悲壮。很多古人都给稼轩体予以各自独特的品读以及定位。用“悲壮沉郁”四字概括稼轩体的本质特征。悲壮和豪放,二者有相同又有不同。相同之处使得稼轩体被划入豪放派中,而不同之处,却是稼轩体的独到之处。周济《宋四家词选》中所说的:“稼轩,敛雄心,抗高调,变温婉,成悲凉”也写出了稼轩体与豪放派的不同,也是稼轩体的独特之处。

辛弃疾作为一个保罗传统却又压倒传统的诗人,有着自己独特的稼轩体。为宋代词曲创作作出了突出、卓越的贡献。胡适的《唐宋词三百首·序》说道“至稼轩而大成”“南北两朝,实无其匹”晚清词学大家况周颐因自己“性情少”竟而“未敢学苏、辛”

宋代以后的词人也几乎无不受到稼轩体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仅是诗歌创作方面的技巧风格影响,还有辛弃疾本人的品格气节,人生态度,精神姿态。这些都给后人以巨大的深远的影响。对于明末谭元春来说,稼轩词已然成为他心灵的自祭。他说:“余庐居多暇,常携《稼轩长短句》,散布于荒虚平畴间,不哭而歌,一似乎违理者,然一入其中,形神栖泊,所谓闻犬声,望烟火,便知息身之有地耳。„„稼轩一片烟月自肺腑中结出也。方诸古人,其渊明之诗、云林之


画、怀师之书、梅亭之四六、致远、汉卿之曲乎?”可见稼轩词在谭元春这里已经变成了一种人格精神的道德意念,并给了他生命的支持。顾炎武在国难来临之际,以“稼轩精神”砥砺自己,在辛弃疾的人生遭遇中找到自己的正确姿态,在辛弃疾那里得到释然。可见,一个词人的伟大和成功,不仅仅取决于他的词作技巧,他的篇幅质量,他的词作风格还取决于词人孕育在词中的情感,感人肺腑,真切至极。还取决于词人的人性品格,节操气度,人生态度。

终上所述,稼轩词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辛弃疾的人生经历为自己的词作奠定了一个较为固定的感情基调。沉郁悲壮成为了稼轩词的本质特征。辛弃疾,不仅仅在词作方面大有造诣,给后世留下大量丰富的文学财富。他自身的经历以及精神状态,更加影响着后人。



参考文献:

宋词体演变史》 木斋著 北京:中华书局,2008

宋词三百首鉴赏辞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撰中心编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

《辛弃疾:刀锋上的渴望》 桃花潭水著 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12 《醉里挑灯看剑:辛弃疾传》 王春庭著 北京:东方出版社,2001 百家讲坛《辛弃疾》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956ed66e5727a5e9856a6171.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