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生活,还有诗和远方》,欢迎阅读!
生活,还有诗和远方
作者:陈彦如
来源:《杭州·生活品质版》 2015年第12期
文/ 陈彦如
一句诗的份量,有时大过整个世界的喧嚣“我折叠着我的爱/ 我的爱也折叠着我/ 我的折叠着的爱/ 像草原上的长河那样宛转曲折/ 遂将我层层地折叠起来……”一首席慕蓉的《我折叠着我的爱》,随着轻柔舒展的声线,从耳朵流进了心里。
这是一档名为“我们读诗”的节目,FM89 杭州之声是她的母贝。去年五月的母亲节,她裹狭着一缕芬芳,来到人间,开播至今,已经推出了546 期节目。每晚9 点,除电台之外,也可通过“我们读诗”官网或是关注“我们读诗”微信公众号,在线收听“我们”对诗作的朗诵和主持人对作品的解读。在午夜时分,为那些守望孤独的心灵,带去丝丝抚慰。
“成为诗人是我大学以来的梦想。92 年以前,中国第一个新诗团体‘湖畔诗社’在西湖之畔成立,今天,我们想借助这个读诗活动,用电波传递一段故事,用诗歌代表一段心声。”活动总策划人张海龙说,“‘我们读诗’想传递这样的信念:生活的理想就是理想的生活。”
今年,“我们读诗”的年度主题为“诗和远方”,分设了“四季雅集”——“春日主题?远方”,在出走之后回望“归程”;“夏日主题? 时光”,在时光之河中记录流失的心情;“秋日主题? 礼物”,用诗歌来打包一座城市当成礼物送给你;“冬日主题? 祈祷”,用祈祷来安放内心,用诗歌来发现另一个自己。而电波里那些或柔软或低沉,或稚嫩或苍老的声音,都来自杭州或其他城市的朗诵爱好者,他们录下自己的声音,发给节目组进行再制作。每月在图书馆、地铁站等公共空间也会定期举办线下沙龙,联合诗人、企业家、媒体总编、知名主持人等各界精英,吟诵经典,掀起了全城读诗的热潮。
今年9 月,原央视著名主持人敬一丹为“我们读诗”献声,通过一首《变老的时候》,感慨时间困局。今年4 月底,这位主持界的“常青树”年满60 岁正式退休,在节目中她用一首诗剖析了自己过往的职业生涯,讲述着她如何绽放,又该怎样优雅地老去,给自己的人生交一份满意的答卷。“所谓变老,就是能接受一个泥沙俱下的生命过程。敬一丹选择读这首诗,也是选择解读自己。”张海龙在评论中这样写到。
最优雅的文字与最动听的声音传播“诗意生活”正能量,以山水乡愁为旗,唤起我们对“诗意生活”的向往,将杭州还原为一座“诗意城市”。
让我们一起来,在咖啡和诗里虚度光阴“黑色是最彻底的奢华,就像沉默是最深的呼喊。”从2009 年6 月敲下第一首诗开始,此后的一年里,平均1.4 天一首诗,舒羽写了260 多首。她通常直接在新浪博客上写作,如果遇到灵感突袭,她会随手取过餐巾纸写下只言片语。舒羽笑谈:“餐巾纸有宣纸的晕染效果,不信你试试。”
如今,拱宸桥头的“舒羽咖啡”,早已像一座文化地标,矗立在那里,等着人们去发现她的美好。出生于富春江畔桐庐县城,就读于浙江传媒学院,做过主持人、记者、编导,也曾下海经商,事业有成。但命运总喜欢在不经意间打开一扇窗,偶然的机会,舒羽开始写诗,并一发不可收拾,于是索性开起了咖啡馆,并打出了“让我们一起来,虚度光阴吧”的口号。“我做决定从来不优柔寡断,想到了就去做,就算失败了又怕什么呢?大不了重头来。”舒羽的骨子里有狮子座的自信和果断,是个特别向往内心自由的人。
黑棕色的主色调,老旧的雕花窗棂,仿古木质阶梯,美式复古的水晶吊灯,再加上林林总总的各类书籍,“舒羽咖啡”里满满都是咖啡和诗的故事。“在咖啡店工作的这几年,我感受到的是彼此之间像家人一样的爱和关怀。我原本是一个喜欢快节奏生活的人,但在这儿我开始放慢脚步,爱上了沉淀的时光。”店长的语气中充满着幸福。
这里不仅是一个咖啡馆,更是文青集聚地,经常举办诗歌、绘画、音乐等各种文化沙龙,是诗人、艺术家来杭州必去地之一。从2012 年开始,由“舒羽咖啡”主办的“大运河国际诗歌节”每年9 月在杭举办,到今年已经是第四届。从“ 城市? 水域? 心灵”“穿越与漂移”和“桥”,到“诗立方”,每年的诗歌节都是一个新的主题。“三光天地人,三绝诗书画,是谓诗立方。”今① ② 年的诗歌节与以往不同的是,联合了西泠印社,在一笔一墨、一觞一咏中,探寻诗、书、画共同的语境。而应邀而来的朦胧诗派中坚人物芒克、后朦胧诗人代表欧阳江河,以及中生代著名诗人车前子、严力、吕德安、孙磊、宇向等,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右手写诗、左手作书作画。
台湾印刻文学的总编初安民专程赶来:“芒克和严力是我诗歌读本中最重要的两位诗人,这次相见特别愉快,能在西泠艺廊和舒羽咖啡连续两个晚上聆听到二位的朗诵,我感到非常满足。”
诗,让他们有意义地活着,比什么都珍贵
“白天/ 在工厂里/ 我拿着工具/ 为老板打工;晚上/ 在宿舍里/ 我拿起笔/ 为自己的心灵打工。”这样温和而倔强的句子出自郭祥勤先生之手,他的职业是公交车司机,早些年开货车,业余时间写诗、写小说。这种生活,正如阿根廷诗人博尔赫斯所说“我不再孤独,因为有了另一个我”。
也许很多人认为,诗人都是不平凡的,不现实的,但在杭州,诗人也许就是流水线上的一名工人、建工工地上的一位泥水匠、马路上的一名清洁工。今年9 月落幕的“我的杭州?我的家? 我的梦”外来务工人员诗歌大赛,共收到了1277 首诗歌作品,全部来自新杭州人之手,尽管年龄职业各不相同,但他们有一颗诗意的心,写下长长短短的句子,吟诵生活,歌颂梦想,以梦为马。
“过往的三十年,中国工人阶级创造了物质财富,但‘农民工’却常常被低俗化。事实上,在杭州的建设发展过程中,农民工已经变身为改革发展的见证者、参与者和共享者,也拥有精神层面的情怀、追求和理想。”杭州市总工会宣教部副部长楼萍波,在谈到举办此次活动的意义时说道,“对于这些新杭州人来说,活着是件艰难的事。虽然作品水平与专业诗人还存在一定差距,但这些诗歌以及背后蕴含的故事本身,就足够唤醒整个社会对这个庞大群体的关注,同时也通过这样的自发展示,让新杭州人收获自信。”杭州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孙昌建作为评委,感慨地说:“已经很久没有这样的感觉了,我读着读着竟然眼眶湿润了起来。我不能说每一首诗都让我感动,但有的诗的确让我心里格登一下。”他喜欢的是傅淑青的《就这么坐着》——“就这么坐着,坐在流水线前/ 我听到机器轰鸣的声音/ 我听到时光流走的匆匆脚步/ 我听到成品衣上市老板的笑声/ 我听到同伴感叹缝纫机前的青春/ 每分钟只值一毛钱。”
而另一位评委杭州市作家协会专职副秘书长陈曼冬动情地说:“生活中还有一件美好的事情——诗。谢谢这些美好的诗作,唤起了我们曾经的记忆,替我们表达,帮助我们释然,懂得我们的心疼。”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956402097e1cfad6195f312b3169a4517623e5d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