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辙《水调歌头—徐州中秋》“离别一何久,七度过中秋”古诗词阅读理解

2024-01-16 04:04:24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苏辙《水调歌头—徐州中秋》“离别一何久,七度过中秋”古诗词阅读理解》,欢迎阅读!
中秋,苏辙,徐州,水调歌头,古诗词
苏辙《水调歌头—徐州中秋》“离别一何久,七度过中秋”古诗词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水调歌头徐州中秋

苏辙

离别一何久,七度过中秋。去年东武今夕,明月不胜愁。岂意彭城①山下,同泛清河古汴,船上载凉州②。鼓吹助清赏,鸿雁起汀洲。坐中客,翠羽帔,紫绮裘。素娥③无赖,西去曾不为人留。今夜清尊对客,明夜孤帆水驿,依旧照离忧。但恐同王粲④,相对永登楼。 注:彭城:今江苏徐州。凉州:曲名,唐开元中西凉州所献。素娥:嫦娥,此处指月亮。王粲:王粲滞留荆州十二年,不得施展才华,郁闷中他登楼远眺,北望家乡,写出了《登楼赋》

1.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两句用传统的团圆佳节中秋来计算,直接点出作者与兄长分别时间之久。 B去年东武今夕”“岂意彭城山下两句虚实结合,岂意表现兄弟相逢的惊喜。

C鼓吹助清赏,鸿雁起汀洲两句写有鼓吹助兴,惊起汀上的鸿雁,引发作者的无限惆怅。 D素娥无赖,西去曾不为人留两句运用比喻的修辞,写明月有情还可爱,渐渐西沉不肯为人留下。

2.在苏轼写了《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第二年,苏辙也写了本词回赠其兄。比较这两首词在情感上的异同。 【答案】

1D

2相同点:都表现出苏轼和苏辙兄弟的手足情深。(或彼此相思或彼此牵挂)不同点:本词表达了作者与兄长久别重逢的喜悦,短暂相聚又要分别的难舍之情和壮志难酬的担忧。岂意彭城山下,同泛清河古汴表达作者与兄长久别重逢的喜悦;今夜清尊对客,明夜孤帆水驿,依旧照离忧直接表达了作者与兄长久别重逢又要分别的难舍之情;但恐同王粲,相对永登楼。作者只怕会同王粲一样,面对着不得志的现实,却只得登楼望月,抒发壮志难酬的忧愁。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表达了对天下离别人的美好祝愿和旷达的情感。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赏析诗词内容及艺术手法的能力。


D.“‘素娥无赖,西去曾不为人留两句运用比喻的修辞错误,这是拟人手法,诗人埋怨圆月无情,渐渐西沉不肯为人留下,是把月当做有情感体验的人来写。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苏轼、苏辙兄弟情意甚笃,苏轼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与苏辙已有六年没见面了。时至中秋望月思弟,生出无穷悲欢之感,故有此作。苏辙写《水调歌头·徐州中秋》来回赠其兄,主要写了作者与其胞兄久别重逢继而又要分别的难舍之情和诗人的内心世界,生动地表现出苏轼和苏辙兄弟的手足情深。二者的词作都体现了兄弟情深。

不同处在于,苏轼的词作中以明月为线索,处处咏月,同时也处处在抒发人的主观情感,生发人生感慨,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是对人生宇宙哲理的思考,而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则更是对天下离别之人的美好祝愿,展现出其旷达的胸襟。

苏辙的这首词,上片,写出值得珍惜的短暂手足之情的相聚。离别一何久?七度过中秋。作者一开始就点出与兄长分别时间之久,并用传统的团圆佳节中秋来计算,其中包含着对兄弟聚少离多的深深怨艾和无奈。下片前三句,只是从宴饮中主人、客人的穿戴里,聊表人们的欢愉心情,可下面却写出了急转之下诗人的内心感受。素娥无赖西去,曾不为人,明月无情,不会为人而滞留。今夜清尊对客,明夜孤帆水驿,依旧照离忧,直写情事,明日即将分别;即便明月当头,也是分明地倾泻出两地别愁。最后两句,用典却直抒胸但恐同王粲,臆,相对永登楼王粲滞留荆州十二年,不得施展才华,郁闷中他登楼远眺,北望家乡,胸中翻滚着无限乡思乡愁,写出了《登楼赋》。后以王粲登楼作为怀念故国乡土的典故,流露出作者壮志难酬的愁绪。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9553616380c4bb4cf7ec4afe04a1b0717ed5b31f.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