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蒹葭》教学设计

2023-04-24 19:01:15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蒹葭》教学设计》,欢迎阅读!
教学设计
《兼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 . 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 .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的节奏特点。 3 .掌握四言诗的诵读节奏,感受《诗经》在重章叠句中的情感表达。

能力目标

1 .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2 .深入理解两首诗表达的情感,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教学重点】

1 .准确的理解诗歌中重要的意象及其作用。

2 .学习两首诗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1 .体会两首诗大量运用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 2 .品析语言,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课前播放邓丽君《在水一方》,创设情境,为学习《诗经》选篇《兼葭》作 铺垫。 提问:同学们,大家刚才听到的歌曲优美吗?谁能说出这首歌曲的名字? 进一步提问:谁知道歌词的出处?

明确:根据《诗经》中的《兼葭》改编而成。

二、学生结合注释,译读全诗

教师提示:诗歌重在吟诵、品味。在译诗时,要运用联想、想象,在头脑中 浮现此情此景。

三、精读细解

(一)初读,感受诗的音乐美。


1 .下面,请同学们认真看书,听老师朗读课文。大家拿好笔,在你不认识的字下面作

标记,第二个要求就是请同学们注意这首诗的韵脚,也就是诗中押韵 的字。

明确:第一章应该是苍、霜、方长、央;第二章是萋、晞、跻、垠;第三 章是采、已、汜、右、诋。

2 .学生试读。

师问:在我们朗读时,同学们是否注意到了诗中“叠词”的运用? 明确:苍苍,萋萋,采采……

(师生一同总结这首诗中的叠词特点。) (二)再读,感受诗歌的绘画美。

1 .在我们刚才诵读诗歌的过程中,内容最形象的一句是哪一句?

兼葭苍苍,白露为霜

2 .你能用现代汉语把这幅图画描绘一下吗?

金秋之季,拂晓之时,芦花泛白,清露为霜,瑟瑟秋风,苇丛起伏,茫茫秋 水。清澈澄明,水上烟波万顷,空中雾霭迷蒙……

3 .运用上一节课所学的《诗经》里常用艺术手法的知识,分析一下这句用 到的是哪一

种?分析比兴手法,明确:比兴一借景抒情,触景生情,

(三)三读,感受结构美(重章叠句的作用)。

1 .下面再请同学们齐读一遍诗歌,请注意各章之间的特点。然后说说这幅 画中写出了

哪些人物?哪些景物?哪些情节?

明确:《兼葭》的第二、第三章是第一的章反复,只是在押韵处换几个字 表示层层递进。这种仅仅对文字略加改动的重章叠唱是《诗经》中常用的手法。

2 .探讨一下这些字的变化,在诗歌情感的表达上起到了什么作用?

适当点拨:诗的二、三章只换了几个词,内容与首章基本相同。但它表达了 诗歌咏唱音乐特点,增强了韵律的悠扬和谐美,使表达的情感愈来愈强烈。首 章的“苍苍”,次章的“凄凄”,末章的“采采”,写出芦苇的颜色由苍青至凄青 到泛白,把深秋凄凉的气氛渲染得越来越浓,烘托出诗人当时所在的环境十分清 冷,心境十分寂寞。白露“为霜”“未流”“未已”的变换,描绘出朝露成霜而又 融为秋水的渐变情状与过程,形象地面出了时间开展的轨迹,说明诗人天刚放亮 就来到河滨,直呆到太阳东升。试想,他单独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954b01aa7f1cfad6195f312b3169a4517623e551.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