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之社会化

2022-12-15 15:24:20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社会心理学之社会化》,欢迎阅读!
社会心理学,社会化
社会化是个体学会其社会群体的信仰与价值观的过程,也是个体学会调整其行为以满足群体其他成员的期望,也是反作用于社会的过程. 一,社会化的定义及相关概念

社会化是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个体形成适应于该社会文化的人格,掌握该社会所公认的行为方式。

个体的成长与发展是一系列的社会化过程,是一个学习社会角色和道德规范的过程。许多事实证明,儿童要能健康地成长,不仅需要在身体上受到照顾,还需要与社会成员进行交往,发生感情上的联系。 社会的角度看,社会化是使社会文化得以继续的手段,社会化乃是社会诱导儿童和社会成员做那些能使社会正常运转而必须做的事情。包含着社会控制的意思,即个人在某种程度上被诱使去心甘情愿地适应他所处的社会或群体的行为方式。概括地说,社会化是个体转化的过程,社会控制是促使个体转化的手段。因此,若个体不能自控时,社会必定采取控制措施。

二,社会化的内容和类型

社会化可以分为政治社会化,民族社会化,法律社会化,性别角色社会化,道德社会化。 社会化的类型包括早期社会化,预期社会化,发展社会化,反向社会化,再社会化。 早期社会化主要使儿童掌握语言,学习本领,使儿童将社会规范和价值标准内化,与周围人建立感情,了解他人的思想和观点,以使儿童与周围环境保持平衡。

预期社会化是引导人们学习今后将要扮演的角色,一般是在学校里进行;

发展社会化是在早期社会化的基础上进行的,并须有个体产生新的期待,承担新的任务,扮演新的角色;

反向社会化是指年轻一代将文化知识传递给年长的一代,在移民家庭尤其会出现这种现象;

社会化是个体舍弃过去接受的一套社会规范和价值标准,重新学习社会所要求的社会范与行为方式的过程。一般是在人员的绝对控制下,例如在军队,监狱,寄宿学校。 三,社会化的基本特征 以遗传素质为特征;

具有独特的个性。社会化不是把人变成一模一样的人的过程,而是个性化的过程,社会化寓于个体化之中。

具有普遍的共性。勒温指出同一个国家的国民具有相同的人格特征,即具有国民性。后勒温根据场的理论,提出个人的生活空间的概念,这个生活空间是由环境和人组成的,生活空间中的个人,环境和人的行为全部是相互存在的。他还认为,作为一个整体的个人,其内部包括着相互依存的各部分,个人的心理活动可以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与外界环境接触的知觉运动领域,另一部分是内部的人格领域,而人格领域又可进一步分为比较表面的外层和中心深层,这个中心深层又可进一步分为与各种机能联系的不同区域.人的心理的各个领域之间是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所以人有个别差异.

具有能动性。即个体接受外界影响时,随时随地都对外界信息加以识别,这种识别乃是以个体已有的倾向性为基础的。 贯穿人生全过程

四,影响社会化的因素

影响社会化的因素包括全部社会环境。宏观地看,都是泛指社会文化微观地说,则是涵盖家庭家庭,学校,同辈群体,宗教社团,传播媒体等所有组织结构。 社会文化作为个体社会化的宏观因素,对个体的作用是通过微观因素而实现的。社会文化对个体影响的代理人首先是父母。父母对子女社会化的影响大于其他人的影响。父母是把自


身早已内化了的社会文化灌输给子女,家庭环境,父母的文化素养,教养方式和父母间的冲突对子女人格形成和社会化具有明显的作用。人若早期缺乏与成年人尤其是父母亲密的关怀关系,对儿童后来的情绪和社会行为发展有深远的影响。家庭教育是父母双亲对于子女社会化产生作用的重要途径之一,这是因为家庭教育是一种自在的教育,是一种参与性教育,是一种启蒙教育,具有长期性与连续性,继承性与延续性。 学校影响主要是把社会规范道德价值观以及历代所积累下来的知识,技能传授给下一代。教师的作用尤为重要。

同辈群体对青少年来说尤为重要。同辈群体对个体来说,社会化具有明显的特点:无计划性,平等性,满足个人需要,开放性,区别性的价值观,满足社会性的需要。被同辈群体所排斥,就有可能发生许多不适当的行为和侵犯行为。 五,社会理论

关于社会理论主要有三派,即精神分析理论,认知发展理论社会学习理论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 ,超我就是道德化了的自我,超我形成的过程就是个体社会的过程。超我即良心。超我是从自我的一部分分化而来。在幼儿时期形成。女孩在心目中以母亲为榜样,男孩在心目中以父亲为榜样,学习他们的行为,建立理想中的自我,称为自居或认同。超我实质上是以父母的超我为模型。

新精神分析理论代表埃里克森强调自我的作用,但批评弗洛伊德忽略了社会文化因素在人格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认知发展理论学派强调个体的认知结构,认知策略在其社会化过程中的中介作用。认知发理论的创始人皮亚杰认为,个体心理的发展是一个由一系列带有普遍性的阶段组成的规则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个体通过自己的活动,逐渐建立分化的和理解的认知结构,即图式。他还将儿童的道德判断分为两个发展阶段,他律到自律,年幼的儿童根据行为结果作判断,而年长儿童根据其行为的动机作判断,最后能结合动机和效果作判断

后来,在他的基础上,柯尔伯格认为不能简单地认为儿童是被动地发展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对社会社会准则的看法也会发生变化。他认为皮的道德发展阶段过于简单。应分为三个水平六个阶段,即前习俗道德水平。这一阶段的儿童,对于是非的判断取决于行为的后果,或权威成人的意见。经历惩罚与服从的定向阶段和工具性的相对主义定向阶段(相对功利取向)其判断是非以能否满足需要为标准,有实用主义倾向。习俗道德水平。这一阶段,判断是非能注意家庭与社会的期望,经历好孩子定向阶段,即寻求他人认可,和维护权威与社会秩序的定向阶段,即认为判断是非应尊重权威和维护社会秩序。后习俗道德水平。这一阶段,发展出一套独立的, 超越社会群体的道德标准。经历了社会契约的定向阶段,法律上,道义上比较灵活地判断是非,和普遍道德原则的定向阶段,根据尊重人权的平等,人性的尊严,相互信赖等有普遍意义的道德原则来判断是非。柯还表明,道德判断与道德行为有一定的相关。 近年来,美国认知心理学家提出了认知策略概念。认为通过参与社会生活和观察他人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关系,儿童逐渐掌握了大量的关于他所处的群体中人们在什么情况下作出什么反应的知识,从而形成了一种认知策略。当代认知派代表人物布鲁纳认为,初步的态度和启发的方法就能转化为认知策略。实际上,认知策略的概念是强调了个体的已有经验对其人格形成的重要影响。

社会学习理论是在行为主义基础上发展起来的。20世纪60年代,班杜拉突破行为主义理论框架,从认知和行为联合起作用的观点看待社会学习。既强调社会环境,也强调认知因素学习的影响,他不仅注意个体的行为表现,还关心行为的社会习得过程,认为自我调节在行为改变中起着关键作用。班杜拉的理论体系中还有一个基本的概念观察学习,强调榜样的作用。格莱因指出,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对解释个体社会化作出了实质性的贡献,但忽视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954894290440be1e650e52ea551810a6f524c824.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