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幼儿教师教育随笔:今天你清零了吗》,欢迎阅读!
幼儿教师教育随笔:今天你清零了吗
清零,本是电子学术语,是一种将数据变成原始的零状态的指令。最近,微信、网络中不少人在文章中提及清零这个词,寓意人的心灵就像一个容器,时间长了里面难免会有沉渣,时时清空心灵的沉渣,不断重新开始。这不由得让我想起了幼儿园教师这份职业——每天都充满新的挑战,每天都有新发现,都有冲动要再学习。
清零,才能学得进
幼儿教育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要不断追随孩子的兴趣和需要,即使是类似的课程,不同孩子的关注点和兴趣点也是不一样的,“教与学”的方式也要随之改变,越是经验丰富的教师越是懂得其间的挑战与乐趣。这就需要清零,只有清空,才能重新装下新知识、新智慧。
我曾经应孩子的兴趣,开展过主题活动“花乡里的小花匠”“植物过冬”等。实话实说,我的植物学知识很匮乏,该班家长中也没有可利用的资源。下了班,我就骑上自行车到市政园林局,说明自己到这里的缘由,请求那里的专业技术人员帮助我了解相关的知识。开展主题活动“消防员”时,我独自跑进公安局消防科寻求各种宣传资料,还被人误以为是因发生火灾来报案的,结果受到了特殊接待。开展主题活动“有趣的蜜蜂”,我走进山村养蜂的大爷家,求他回答“蜜蜂怎么吃蜂蜜”等等各种孩子们提出来的问题。幼儿园里,总有年轻老师投来赞许的目光,不断问我:“刘老师,你怎么知道那么多孩子喜欢的知识呢?”我说:“哪儿呀,都是我在开展主题活动的时候和孩子一起学来的呀。”
好多老师都说幼儿园工作不“养老”,就折腾个年轻,不像医生、律师那样越老越“吃香”。人过四十身体条件下降,跳也跳不动、唱也唱不了,孩子也不喜欢了,就该“退居二线”。于是,不少四十之后的幼儿园老师内心不免会有倦怠,不再想学习,还给自己找理由,“不是不想学,就是年岁不饶人”“人过三十不学艺”“四十七八,学了白搭”,自然而然就有点“吃老本、熬退休”的意思。但在2014年4期的《学前教育》杂志上,《深情缅怀梁志桑老师为幼儿教育一生的奉献》一文中说到:梁老师重病后仍然坚持工作,直到去世前不久还亲临幼教一线指导工作;在她去世前给大家写的信中说,到了那个世界,将一直在那里从事一生所挚爱的教育事业。
年龄不是学习的障碍,只要肯学,永远不嫌晚,为了孩子,怎么学习都不为过!
清零,自然放下包袱。
曾经听到台湾儿童文学作家严淑女博士说:“我写了20万字的博士论文,我的指导老师就是小孩,他们教会我很多很多事情。”她这种放下教师、专家的高姿态状态,时刻保持零状态,放下自己,走进孩子中间去向孩子求教的做法让
我由衷钦佩。
还记得那次幼儿园搞教学观摩活动。一轮教学活动下来,呈现了“几匹黑马”,年轻小老师的活动从设计到组织再到师幼互动状态,都明显呈现了较大的优势。当时,令我这位“老骨干教师”感到汗颜,内心不免有些压力和危机感。 但又一想:谁说老教师组织活动就必须得比新教师好?谁说骨干教师环境创设就得比普通老师好?那都是因为自己放不下内心的一些“残渣”。
于是,清零重新开始。接下来,我抛开自己“身为老骨干教师”“以前经常给他们指导教学活动”“经常为他们做培训”等等的思想包袱,把自己当成一个初入职场的老师。我主动找到几位年轻老师,一遍一遍上微格课,请她们以年轻教师独有的的视角给我挑毛病、找问题,在与她们的研讨互动中对教学中的提问、师幼互动有了新的认识。
就在前不久,参加了一次以业务管理人员为主体的研讨会。大家在一起畅所欲言,说起了不少“教师问题”——“现在的老师不会观察”“我园的老师不会与孩子互动”“现在的老师不会反思”……当即,一位专家发出了一句很给力的声音:“先别说老师,作为业务管理者,你会观察吗?你能保证你组织活动就是有效互动吗?你的反思就那么到位吗?提高素质是我们共同的任务,而不是今天你成为管理者,就成功了,即便成为特级教师,还是要和教师一起成长的。” 现场顿时鸦雀无声。那一刻,我突然想到了清零的不仅是知识,还应该包括身份、地位、名誉等外部评价。很多时候,只要我们能放下自己,勇敢面对自己内心的真实需要,从自己能做的一点一滴行动起来,那么专业成长的道路就会从容而踏实。
正如禅语中所说:“放下修行的时间,时间的长短不代表一个人的智慧;放下诵读得滚瓜烂熟的经文,读经的多少不代表一个人的修行境界;放下自以为是的修行经验之谈,成就佛道的方法如恒河沙子的数目一样多,谁说别人一定要走自己的路呢?”
清零,不断回到原点
曾经读过一本书《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为什么而出发》,因为我们走得太远,以至于忘了为什么要出发,或者已经开始淡忘了我们最初的出发点。在教育教学中,几乎所有的老师都觉得自己有正确的教育理念,几乎所有的人都感觉到自己有教育理想、教育信念和教育追求。实际工作中,大家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花费在寻找怎么做等方面,而忽略了为何这样做、这样做好不好、适合不适合自己、适合不适合孩子、符合不符合自己的教育追求和教育理想,甚至忽略了自己的教育追求和理想到底是什么。
换句话说,就是在教育实践中,大家都挖空心思去寻找教育教学中的方法、技巧和技术,而忽略了教育问题的本质内涵。就如同《教学勇气一一漫步教师心灵》中所说:“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于教师的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9535879a26d3240c844769eae009581b6ad9bd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