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米丽﹒勃朗特和艾米丽﹒迪金森—大洋两岸的平行人生

2023-03-21 03:03:20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艾米丽﹒勃朗特和艾米丽﹒迪金森—大洋两岸的平行人生》,欢迎阅读!
艾米,勃朗特,金森,大洋,平行
艾米丽﹒勃朗特和艾米丽﹒迪金森大洋两岸的平行人生

要:艾米丽﹒勃朗特和艾米丽﹒迪金森的生活在很多方面具有相似性。相似的家庭背景父亲在家庭中都扮演着绝对重要的地位,缺乏母亲关爱;有忠诚而志同道合的同胞兄妹;都热爱写作。两个艾米丽都能从家庭中获得精神和物质的支持,思乡。在本文中,我们将主要探讨勃朗特姐妹(特别是艾米丽和夏洛特)对艾米丽﹒迪金森以及她诗歌的影响。 关键词:艾米丽﹒勃朗特 艾米丽﹒迪金森 传纪

[中图分类号] I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7326201211-0081-02

艾米丽﹒勃朗特和艾米丽﹒迪金森是19世纪各自国家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女性之一。她们都过着相对平静的生活,然而却有一个波澜壮阔的内心世界。她们都有强烈的求知欲,都不满足于现有知识。有不少作者为她们作传,但是所有的传记作者都面临着同样一个难题:这两位女作家都是如此具有天赋,然而人们对她们的生活知之甚少,所以很难去解释她们的生活经历对她们的影响。于是,有些传记作者会编造一些关于她们的信息。直到她们死后,关于她们爱情和生活的一些秘闻才流传开来。此后,很多传记作者为她们作的传更像是创作小说,而非纪实。责任感使然,作者将于本文纠正之前一些关于两位艾米丽的错误说法。 艾米丽﹒勃朗特和艾米丽﹒迪金森出生在环境相似的家庭。前者的父亲是一位牧师,而后者的父亲是一位律师,都是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镇上的邻居都熟悉她们。她们的家庭成员组成关系类似:都有一个相对强势的父亲(在有关两位作者的传记中,你可以发现两位父亲常常被以暴君相称),相对弱势的母亲。勃朗特的母亲在她三岁的时候去世,所以对她的影响几乎为零;而迪金森的母亲虽然并未早逝,但是对其性格形成也无甚作用。她们的成长都受到来自父亲一方的极大影响,母亲角色的缺失倒是在她们的成长中起了作用。

她们家中手足多少不同,但都关系密切。姐妹(兄妹)之间异常亲近诚挚,同样都有极高的天份。两位父亲都严格要求孩子们的学业,并在生活中渗透学习对于她们的影响。这是很不同寻常的。在19世纪,少有有成就的女子,而人们对于女子的评价,也鲜少有学识渊博这一条。而这两位杰出的女作家却是在这样一个强调创造力和智慧的环境中长大的。艾米丽﹒勃朗特和艾米丽﹒迪金森在少年时期都读了很多书。迪金森虽然没有像勃朗特姐妹那样早早开始创作小说,但也非常重视写作。迪金森的父亲非常重视写信的技巧,所以迪金森家的孩子们写作能力也是众所周知的。

在两个艾米丽家里,哥哥都是妹妹们崇拜和尊敬的人,尽管随后的岁月里,他们都并未完全成为妹妹们心目中理想榜样;但是妹妹们还是一样热爱他们并保护他们。勃朗特和迪金森也非常爱她们的妹妹,尽管她们并不总是把这种亲密挂在嘴边。

勃朗特对夏洛特和安妮的爱以及迪金森对拉维尼亚的爱都是毋庸置疑的。有趣的是艾米丽﹒勃朗特和艾米丽﹒迪金森都不是很善于把爱表现在外的姐妹。从现存的一些信件可以看出,夏洛特和拉维尼亚喜欢更为明朗的情感表达方式,这大概是因为两个艾米丽都是家族中去世最早的姐妹,而她们的姐妹还要为世人对姐姐的偏见而抗辩。家是两个艾米丽最最重要的港湾,为她们提供物质上和精神上的支持。她们都曾为了学业而短暂离开过家,离家之后,她们都受到思乡情绪的困扰,以至于一有机会,她们就会很快地回到家。她们年轻时期短暂的和家庭的分离都使她们再度确认了家庭对她们的重要性。如果说勃朗特是小女孩似的恋家,那么迪金森甚至因为搬家而生病。艾米丽﹒勃朗特喜欢牧师房后的沼泽,这是大家都听说过的;而对于艾米丽﹒迪金森来说,房门是她用来隔绝外部世界侵扰的屏障。在目前流传的关于两个女子及其家庭的奇闻异事中,分别有一个关于烤面包的故事流传甚广。据说勃朗特的厨房里一直有一本摊开的烤面包书;和勃朗特一样,迪金森也会给父亲烤面包,她的面包还曾获得过当地的二等奖绶带。


勃朗特去世那年,迪金森十八岁。在圣经和莎士比亚之后,她最爱的书就是狄更斯的小说,乔治﹒艾略特以及夏洛特﹒勃朗特和艾米丽﹒勃朗特。艾米丽﹒迪金森受到勃朗特家族的影响很大,她的创作更是自始至终受到艾米丽﹒勃朗特的影响。所谓,是指迪金森创作生涯的开始,即1858年始她的三首诗使她开始闻名于世界,其中一首是悼念夏洛特﹒勃朗特之死的(哦,这对于天国是一个多么不寻常的下午,勃朗特来了……”);所谓,指的是迪金森之死:托马斯﹒温特沃斯﹒哈金森在勃朗特的葬礼上朗诵她的诗歌(哦,我的灵魂不再怯懦……,这也是她最受欢迎的诗歌之一。

勃朗特对于迪金森日常生活的影响不小。在斯沃尔为艾米丽﹒迪金森所作传记中曾提到:奥斯丁﹒迪金森推荐给她的未婚妻苏珊﹒吉尔伯特的书单中就有夏洛特﹒勃朗特发表于1849年的小说《雪莉》。几年后,艾米丽﹒迪金森给出版商托马斯﹒尼尔斯寄了一份勃朗特姐妹的诗歌。可见迪金森兄妹都十分喜爱勃朗特姐妹的作品。在艾米丽﹒迪金森的信件中,到处都有类似简,罗切斯特,凯丝和西斯克里夫这样的名字。在她的一封信中这样形容道:我的姐姐维尼新养了一只猫,它的颜色和布莱维尔﹒勃朗特的头发颜色一样。显示出她对于勃朗特生活上的熟悉丝毫不逊于其对于勃朗特作品的熟悉。迪金森的父亲曾经送过她一条狗,她非常喜欢它并给它取名为卡洛,而这正与《简爱》当中圣约翰的狗同名。沃尔斯在他的作品《艾米丽﹒迪金森鲜为人知的故事》当中曾提到勃朗特一家对于迪金森的影响。特别是《简爱》,这部作品为迪金森树立了一个敏感、聪慧的女性榜样,对于迪金森性格的塑造起了巨大的作用。

迪金森1850年曾给她的朋友简﹒哈弗雷写过一封充满感情的信,其中有这样的句子:冬天就像是一个绮梦,即便春天来了,也不能把我叫醒。沃尔斯认为迪金森这个来自于《简爱》:1849-1850年间,发生了一些足以影响她对于未来态度的事。而这无疑是她第一次读到《简爱》。对于迪金森来说,她第一次发现有人可以这样写作,这样的热烈、坦诚。但是沃尔斯没有提到夏洛特﹒勃朗特的妹妹对于迪金森的影响。

如果说在迪金森诗歌生涯的开始时期,她受到了来自夏洛特﹒勃朗特的巨大影响;那么之后,她受到与她同名的艾米丽﹒勃朗特影响更大。沃尔斯曾经这样评价艾米丽﹒勃朗特,个性鲜明的艾米丽﹒勃朗特逐渐影响了迪金森,从而也导致了勃朗特形成了非常鲜明的个性。但是沃尔斯就此打住这个话题,没有再提到艾米丽﹒勃朗特,也没有进一步比较两个艾米丽的生活。在1857年末,迪金森读到了伊丽莎白﹒卡斯柯的《夏洛特﹒勃朗特的一生》,并非常喜欢这本传记。但是笔者认为迪金森应当对艾米丽﹒勃朗特更感兴趣。沃尔斯还同时提到过迪金森和艾米丽﹒勃朗特一次:迪金森是一个混合体,她是夏洛特﹒勃朗特和艾米丽﹒勃朗特两姐妹在性格、个性以及其他种种方面的结合。事实上,迪金森的性格和艾米丽﹒勃朗特更为相似,她和夏洛特相似的唯一一点就是从迪金森和多位文人的信件往来中可以看出其对于外界支持和认可的渴求。很难相信迪金森竟没能意识到她和艾米丽﹒勃朗特的相似性。在她的信件中和有记载的奇闻异事中,迪金森一直试图在做她自己,她的举止也像都是按照自己的设定提前安排好的。只一点以艾米丽﹒勃朗特作为模板

迪金森叫自己大号艾米丽﹒勃朗特”, 她甚至假设自己生活在勃朗特家,把自己想象成艾米丽。斯沃尔曾记录下一次米莉森特﹒托德﹒宾汉姆对于玛丽﹒乔丹的采访。玛丽﹒乔丹是迪金森一家的熟人。她这样说:奈德告诉乔丹小姐艾米丽说她自己是勃朗特一家流落在外的孩子…’”其中提到的奈德是迪金森的侄子。 宾汉姆太太的记录也证明了乔丹小姐对于迪金森的评价:艾米丽完全是生活在想象世界中。如同其他一些对于迪金森的评论一样,这个评论像是同时在评论艾米丽﹒勃朗特和艾米丽﹒迪金森。当迪金森给她的朋友艾比﹒鲁特写信时曾说:这片海滨更安全,但是我却更喜欢挑战大海海滩上的残骸令我愉悦,听着风声在耳边低语,哦, 我爱这危险!艾米丽说的并非行为上的冒险,而是思想上的冒险。这样狂野独立的思想也贯穿了她全部的诗歌和散文。勃朗特的诗歌也是这样。 这样的人生观制造出两个女人与众不同的写作风格。她们都拒绝假模假式的道德,艾米丽﹒勃朗特和艾米丽﹒迪金森两人都是文学史上的隐士”,勃朗特和迪金森死后流言四起。甚至有人质疑艾米丽﹒勃朗特的作品,他们坚持认为《呼啸山庄》的部分章节是由她的哥哥布兰威尔替她写的。两个艾米丽的作品中都涉及了许多领域,从战争到法律(勃朗特)再到农耕(迪金森),导致许多


人质疑(就像当年人们质疑莎士比亚那样):这个作者这么可能知道这么多的东西呢?两个女人的传记都有过就这些方面的争论,但是未能化解这些质疑。她们的父亲很当时很专制吗?有绯闻吗?陌生环境恐怖症又是怎么回事?从凯瑟琳﹒弗兰克的传记中,人们看到艾米丽﹒迪金森一张暴瘦的照片,于是又开始猜测她是怎么了。一本充斥着耸人听闻的名词(比如陌生环境恐怖症、厌食)的传记可能会大卖,但这是不道德的。 虽说传纪中找不到百分之百的公正,但人们不该放弃对于公平的追求。

为这些女性写作传记的作家很难写出她们的内心世界,只能求助于一些荒诞的传说。两个艾米丽生活在她们各自独立的精神世界,这就是华兹华斯所谓的的诗人的内心世界。记录她们的内心世界是一种挑战,但假以时日总是有人能够做到的。



作者简介:赵蕾(1982),女,硕士,内蒙古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文学翻译(内蒙古包头市,014010)。 [参考文献]

[1] Richard B. Sewall, The Life of Emily Dickinson [M], New York: Farrar, Straus and Giroux, 1974. [2] Ira Bruce Nadel, Biography: Fiction, Fact and Form [M],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1984. [3]John Evangelist Walsh, The Hidden Life of Emily Dickinson [M], New York: Simon and Schuster, 1971.

[4] William Wordsworth, The Prelude vi [M], Cambridge and the Alps, 2006.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952c97bf92c69ec3d5bbfd0a79563c1ec4dad71a.html

相关推荐